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很多,而且活动的内容、参与的人员、要达到的目的、活动的方式等方面不同又有不同的分类。从活动参与的人员来看,我们可以有学生个体活动(individual work)、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和班级活动(class work)。
各种活动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组活动无论从参与人数和参与者活动的频率都是处于相对平衡,既有一定的参与面,又能保证参与的频率。
因此,在以语言运用为重点的英语课堂中,小组活动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课堂活动形式,而且有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有益的体会,但也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困惑。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调控、如何评价等。所有这些归于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活动的效率?
要提高课堂小组活动的效率,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活动内容设计
从很多课堂实例分析,许多课堂小组活动很难真正有效深入展开的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大、过泛、过烂、过难,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的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85页教学方法建议(二)的三个讨论题。“伟人”概念十分模糊,学生很难切入话题。在小组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注意:(1)话题要小,可以控制活动时间;(2)设问要具体,有助于学生思考;(3)内容要新颖,能够诱发学生参与;(4)难度要适宜,保证学生有话可讲。
2.活动目的定位
我们不应该把小组活动当作活跃课堂外显气氛、体现课堂表面互动的添加剂,因为即使在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小组活动,但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的定位不准,这些添加剂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这不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渐渐削弱学生活动的参与欲。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是由一连串活动构建成的活动链,每个活动都是在这个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前者的目的定位后者的实施,后者的展开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组活动的目的定位也应纳入其中,即使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活动(小组活动往往是如此),其目的也是为了下一个活动,即课后活动(如课后作业、课外活动)。
3.分组以人为本
如何分组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或误解。就近随意组合、简单强弱搭配、放任自由结合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是分组的唯一目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积极参与。所以在分组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根据活动内容不同,可以进行强强组合、弱弱结合,将难的任务交给强组完成,把容易问题留给弱组思考,避免弱者话语权失缺,也促进强者竞争、促使弱者参与。假如只有一个共同活动,教师不妨把强弱搭配编组,但要保证弱者的话语权(这个问题在第4点中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考虑分组的相对稳定、适时变动。
小组活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在于小组的合作,而合作是需要时间的磨合。不稳定的分组不利于学生间的磨合,但是固定不变的分组又会减弱交流对象的新鲜感,同样会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还不利于培养学生与各种人交流的能力。
4.分工具体明确
分工是指组内成员在小组活动时担任的角色。在我所观察的课堂教学实例中,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小组活动进展无序,参与者随意性很大,要么强者独占话语权,要么组员互相推脱,应付了事。一次小组活动其实是一个真实社会活动的模拟,应该有组织、参与、小结、汇报等分工。所以在分组或任务布置时,教师可以给每位成员明确组内角色,如:组织者(负责活动开展)、记录员(笔录活动内容)、咨询员(解决活动难点)、报告人(汇报活动结果)等,确保任务到人,促使人人参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类分工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相对稳定、适时变化的问题。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某个能力的培养,适时变动即能维持学生的新鲜感,有可让学生体验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5.教师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活动的模式变化对于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挑战,教师角色的定位往往会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现在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脱位和错位这两种倾向。
脱位就是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中无所作为,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为自己放弃话语权,就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活动;错位就是教师过分介入学生的小组活动,以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活动质量。其实前者的话语失缺和后者的话语霸权对小组活动都起到了负面作用。
教师的话语失缺就是放弃了对活动的调控,失控的活动就是低效的活动;教师的话语霸权就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教师无疑要控制好自己的话语权,调控好学生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关注他们活动的进程;对于学生的困难,教师要帮助他们搭建必要的“支架”,适度引导。
6.评价及时跟上
评价是所有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不能把评价只设定在活动结束时,而是应贯彻在活动的始终。在小组活动前(即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个评估,他们能干什么?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应干什么?这三个问题教师必需考虑的。
一个任务是学生能完成的、想完成的、应该完成的,才是有效的设计。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调控进程、节奏,以便活动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一种过程评价。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往往会有一个结果呈现(或陈述、或对话、或表演),对此教师理应有个积极评论,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估。在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前评(sizing-up)、中评(formative assessment),还是后评(summative assessment),都是课堂教学小组活动效率的保证。
(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各种活动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组活动无论从参与人数和参与者活动的频率都是处于相对平衡,既有一定的参与面,又能保证参与的频率。
因此,在以语言运用为重点的英语课堂中,小组活动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课堂活动形式,而且有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有益的体会,但也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困惑。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调控、如何评价等。所有这些归于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活动的效率?
要提高课堂小组活动的效率,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活动内容设计
从很多课堂实例分析,许多课堂小组活动很难真正有效深入展开的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大、过泛、过烂、过难,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的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85页教学方法建议(二)的三个讨论题。“伟人”概念十分模糊,学生很难切入话题。在小组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注意:(1)话题要小,可以控制活动时间;(2)设问要具体,有助于学生思考;(3)内容要新颖,能够诱发学生参与;(4)难度要适宜,保证学生有话可讲。
2.活动目的定位
我们不应该把小组活动当作活跃课堂外显气氛、体现课堂表面互动的添加剂,因为即使在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小组活动,但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的定位不准,这些添加剂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这不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渐渐削弱学生活动的参与欲。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是由一连串活动构建成的活动链,每个活动都是在这个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前者的目的定位后者的实施,后者的展开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组活动的目的定位也应纳入其中,即使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活动(小组活动往往是如此),其目的也是为了下一个活动,即课后活动(如课后作业、课外活动)。
3.分组以人为本
如何分组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或误解。就近随意组合、简单强弱搭配、放任自由结合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是分组的唯一目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积极参与。所以在分组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根据活动内容不同,可以进行强强组合、弱弱结合,将难的任务交给强组完成,把容易问题留给弱组思考,避免弱者话语权失缺,也促进强者竞争、促使弱者参与。假如只有一个共同活动,教师不妨把强弱搭配编组,但要保证弱者的话语权(这个问题在第4点中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考虑分组的相对稳定、适时变动。
小组活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在于小组的合作,而合作是需要时间的磨合。不稳定的分组不利于学生间的磨合,但是固定不变的分组又会减弱交流对象的新鲜感,同样会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还不利于培养学生与各种人交流的能力。
4.分工具体明确
分工是指组内成员在小组活动时担任的角色。在我所观察的课堂教学实例中,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小组活动进展无序,参与者随意性很大,要么强者独占话语权,要么组员互相推脱,应付了事。一次小组活动其实是一个真实社会活动的模拟,应该有组织、参与、小结、汇报等分工。所以在分组或任务布置时,教师可以给每位成员明确组内角色,如:组织者(负责活动开展)、记录员(笔录活动内容)、咨询员(解决活动难点)、报告人(汇报活动结果)等,确保任务到人,促使人人参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类分工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相对稳定、适时变化的问题。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某个能力的培养,适时变动即能维持学生的新鲜感,有可让学生体验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5.教师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活动的模式变化对于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挑战,教师角色的定位往往会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现在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脱位和错位这两种倾向。
脱位就是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中无所作为,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为自己放弃话语权,就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活动;错位就是教师过分介入学生的小组活动,以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活动质量。其实前者的话语失缺和后者的话语霸权对小组活动都起到了负面作用。
教师的话语失缺就是放弃了对活动的调控,失控的活动就是低效的活动;教师的话语霸权就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教师无疑要控制好自己的话语权,调控好学生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关注他们活动的进程;对于学生的困难,教师要帮助他们搭建必要的“支架”,适度引导。
6.评价及时跟上
评价是所有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不能把评价只设定在活动结束时,而是应贯彻在活动的始终。在小组活动前(即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个评估,他们能干什么?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应干什么?这三个问题教师必需考虑的。
一个任务是学生能完成的、想完成的、应该完成的,才是有效的设计。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调控进程、节奏,以便活动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一种过程评价。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往往会有一个结果呈现(或陈述、或对话、或表演),对此教师理应有个积极评论,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估。在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前评(sizing-up)、中评(formative assessment),还是后评(summative assessment),都是课堂教学小组活动效率的保证。
(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