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慰藉焦虑的现代心灵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消亡在根本上都是文化的灭绝。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必然是以文化的繁荣为标记的。文化搭台只能把文化压垮,经济唱戏必然会丧失思想的内涵
  
  现代人繁忙的都市生活,让我们疏离背离远离了那些曾经美好的情境和自然。虽然我们目前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更多地走出城市,回归乡村、重温乡村,无论是短期走访还是从容小住,都可适当地弥补都市生活的不足。就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建立在缓解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慰藉现代人焦虑的心灵情感基础之上的,所以有着广阔而长远的开拓前景。
  发展生态旅游不是孤立、局部的,也不仅是旅游局的工作,而应当纳入政府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统一整合资源合理运作。发展生态旅游将带来新农村建设的好机会,彼此相得益彰。前几年我去云南保山,曾在和顺乡午餐,餐馆就设在一座闲置的旧式二层四合庭院,每个房间都是包厢,天井里还开辟了室外就餐座席,别有风情。近年来,云南的乡村生态旅游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农家乐”既可增加农民自产的菜蛋鱼肉的销售渠道,也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应加强管理,把生态旅游作为乡村致富的长远目标,避免低质量的“农家乐”泛滥而影响农家乐的声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加强村民精神文明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道德素质。特别要防止村民兜售土产纠缠游客强买强卖、劣质服务索取高价宰客,唯利是图、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农家乐”赚到钱,乐了,而游客不乐或叫苦连天,那不是好的“农家乐”。游客和农家都快乐才是“农家乐”的追求目标。村民要积极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主动为游客讲解地方史、地方特色文化,不要“一问三不知”,眼睛就盯着游客的钱袋,而应当努力与游客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当村民与家庭都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自身的文化品位、环保意识都得到提升之时,乡村生态文化也将逐渐成形,乡村旅游才能达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状态。
  正确认识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长远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句式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被各地各级政府广泛使用和接受——我在此质疑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在某些从事经济工作的人看来,文化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或是可以被利用的媒介。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曾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进入商业社会,文化又一次沦为经济的奴仆。然而,文化就是文化本身,是精神、心灵、品格、教养、道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总体表现,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
  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消亡在根本上都是文化的灭绝。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必然是以文化的繁荣为标记的。文化搭台只能把文化压垮,经济唱戏必然会丧失思想的内涵。正确的理念恰恰与此相反,若是以发展“文化产业”而论,文化搭台之后,必然会有经济所产生的效益,但台上戏文的“唱词”仍然是文化;若是以发展文化事业而论,更应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表演的呈现的是鲜活丰富的人类文化生活。
  在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进程中,期待文化本义的回归。(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其他文献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思维创新和社会演进共同成就了人类的发展史,当前,世界正在全速跨入以“科技和创意”双驱动的知识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向世人呈现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耦合作用模式转变    人类前进历程折射出发展的规律,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的兴起与壮大,产业壮大支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进社会的转
文化建设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被单独列出来,这在之前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未有过。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这对于我国如何坚持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文化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促进引领时代精神的、标志性的文艺作品
孔子这种视周礼的秩序规则为正道,坚持特权等级思想的观念,却逐渐积累形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深深扎根于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在玩过一段时间微博后,体会到无聊、无趣,很少再看微博,或者直接封博;从迷恋到厌倦,甚至想让微博从生活中彻底消失,这种心理正是"微博疲劳症"的基本症状。超三成的受访者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