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出现写作能力普遍偏弱的状况。很多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很好,唯独对写作就是提不起兴趣。并且写作对他们来说不是享受,而是煎熬。笔者从教多年以来,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对这一现象十分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中小学生写作困难的根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写作;提高;困难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异性很明显,不仅表现在学习兴趣上,还表现在与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排斥写作,甚至有的学生反问写什么、怎么写、有什么可写的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农村文化习惯与课程内容的异质性导致的。课本上的内容和活动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学生就理解不了一些活动和写作内容。另外,课本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城市化,直接让农村中小学学生成了提笔写作的“贫困户”。
一、农村中小学生学习适应困难的表现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适应学习环境,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能力倾向,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农村中小学生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各不相同。
有些农村学生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弱。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圈子较小且为熟悉得一层不变,因此归属感很重,一旦出现环境改变,农村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逃避的心理。这种情况在转学到城镇中的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2)学习方法更新不及时
相比较于城市学校,农村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有些教学设备配备不充足,教师更新换代较缓慢,因此,教学手段要显得迟钝一些。教师采取的方式仍然是“填鸭式”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本身较浅再加上生硬死记,更谈不上作文中能推陈出新了。
(3)农村环境较为闭塞影响学生知识面
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绩。闭塞的环境大大缩小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没有城市孩子的教学资源和课后拓展资源,造成了学生想表达又言之无物,最终不愿意主动表达的局面。这样的情况普遍表现在作文写作上就是无处下笔,头脑里里没有足够的东西写下来。
二、农村学生受父母的影响较大
学生在生活中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对于农村学生的父母来说,有些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辅佐孩子的作业,并且平时生活习惯也潛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学生分数考得不好或者犯错之后,会换来父母的一顿拳打脚踢,而不是坐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从人类学角度来说叫直接矫正法。这样一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两极化就更大了,书本上的活动情景、生活方式离自己都很遥远,而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又无力改变,因此反映到写作上来就成为“不会写、没得写”,难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生活描绘下来。
三、农村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
(1)农村孩子早期习得的文化导致作文思路“不畅”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本土化严重,生活中最常见的村舍、庄稼、土地、家畜等,这与课本上出现的博物馆、文化宫、游乐场等差异太大了。而教材中的作文引导方式都是偏向于城市化较多,这就导致了自己的固有观念与教学观念产生冲突,学生写作的时候更加难以找到主题。(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偏向。(3)这种现象正如上文所说。教学内容以及价值观方面都比较倾向于城市化,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遥远。甚至有些考试内容,也是偏向于城市化思维。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生的积极性。而写作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很高,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思考与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除此之外,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更新教学设备,重视师资力量的配置,满足农村中小学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接受正规的现代化教育。重视普通话在农村教育系统的普及。会说,会用普通话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强化农村学生写作技巧培养。将农村教学与城市教学保持平衡。
(2)重视父母文化再提高
配合当地政府积极落实父母文化再教育,展开成人学堂。在农活之余,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生写作困难的根源不在一个方面,需要社会、教师、父母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更具文化氛围的环境,多融合农村现实场景,让农村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强调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再用作文表达出来。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并不是“可怕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克服困难,共同进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写作;提高;困难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异性很明显,不仅表现在学习兴趣上,还表现在与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排斥写作,甚至有的学生反问写什么、怎么写、有什么可写的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农村文化习惯与课程内容的异质性导致的。课本上的内容和活动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学生就理解不了一些活动和写作内容。另外,课本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城市化,直接让农村中小学学生成了提笔写作的“贫困户”。
一、农村中小学生学习适应困难的表现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适应学习环境,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能力倾向,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农村中小学生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各不相同。
有些农村学生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弱。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圈子较小且为熟悉得一层不变,因此归属感很重,一旦出现环境改变,农村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逃避的心理。这种情况在转学到城镇中的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2)学习方法更新不及时
相比较于城市学校,农村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有些教学设备配备不充足,教师更新换代较缓慢,因此,教学手段要显得迟钝一些。教师采取的方式仍然是“填鸭式”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本身较浅再加上生硬死记,更谈不上作文中能推陈出新了。
(3)农村环境较为闭塞影响学生知识面
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绩。闭塞的环境大大缩小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没有城市孩子的教学资源和课后拓展资源,造成了学生想表达又言之无物,最终不愿意主动表达的局面。这样的情况普遍表现在作文写作上就是无处下笔,头脑里里没有足够的东西写下来。
二、农村学生受父母的影响较大
学生在生活中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对于农村学生的父母来说,有些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辅佐孩子的作业,并且平时生活习惯也潛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学生分数考得不好或者犯错之后,会换来父母的一顿拳打脚踢,而不是坐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从人类学角度来说叫直接矫正法。这样一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两极化就更大了,书本上的活动情景、生活方式离自己都很遥远,而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又无力改变,因此反映到写作上来就成为“不会写、没得写”,难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生活描绘下来。
三、农村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
(1)农村孩子早期习得的文化导致作文思路“不畅”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本土化严重,生活中最常见的村舍、庄稼、土地、家畜等,这与课本上出现的博物馆、文化宫、游乐场等差异太大了。而教材中的作文引导方式都是偏向于城市化较多,这就导致了自己的固有观念与教学观念产生冲突,学生写作的时候更加难以找到主题。(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偏向。(3)这种现象正如上文所说。教学内容以及价值观方面都比较倾向于城市化,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遥远。甚至有些考试内容,也是偏向于城市化思维。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生的积极性。而写作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很高,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思考与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除此之外,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更新教学设备,重视师资力量的配置,满足农村中小学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接受正规的现代化教育。重视普通话在农村教育系统的普及。会说,会用普通话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强化农村学生写作技巧培养。将农村教学与城市教学保持平衡。
(2)重视父母文化再提高
配合当地政府积极落实父母文化再教育,展开成人学堂。在农活之余,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生写作困难的根源不在一个方面,需要社会、教师、父母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更具文化氛围的环境,多融合农村现实场景,让农村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强调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再用作文表达出来。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并不是“可怕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克服困难,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