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答:还是……先讲个我和我女儿的故事吧。
我女儿刚上小学时,我经常带她去逛书店。每次都要去少儿专柜看看,给她选购几本儿童读物。
一来二去,我发现,孩子自有孩子的特点,有她自己的需要。孩子很厌恶读那些立足于成人的说教。常常是那些在我们看来“没意思”当然更“没意义”的作品,反倒是他们的最爱。
在我所购买的书籍中,女儿最喜欢的有两部,一部是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一部是德国埃·拉斯伯的《吹牛大王历险记》。这两部书看起来都很荒诞,没有什么政治上、道德上的意义,甚而连“意思”也没有,但孩子却读得津津有味,以致废寝忘食,后来还郑重地包上了书衣,搁床头上,称为“我的书”。看来真是爱死了。
孩子爱的很多东西,在咱们大人看来都是没意思的。比如他们天天念叨的歌谣,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哪有意思。
举个例子,我女儿那时候经常念叨的《点牛眼》:点呀点呀点牛眼,牛眼花,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黄,盖南房;南房漏,煮了一锅兔子肉。你一碗,我一碗,吃了兔子白瞪眼。
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口中流传很广、历时已久的传统歌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版本。明代人吕曾还收集过一些童谣,著成《演小儿语》。这些都是“没有意思”的,恰恰又是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但首先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且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成长。钟叔河先生曾说:“一个人最好还是从小孩子时就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思想,这才能在长大成人后真正懂得世界上的事物和生活。”
在这一点上,“没意思”的作品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对语言的感受力、想象力地开拓、对生活的兴趣等等,都可赖以生发出来。而那些从成人角度出发的所谓儿童文学,总会使孩子产生嚼蜡的感觉,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担心孩子会如何如何。只要智力正常,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相反,如果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反而是对儿童的戕害。即便能够成功,这样的教育,也只能更多地复制我们自己。希望下一代能创造新的生活、美好的明天云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放下成人之心,跟孩子一起读读“没意思”的书吧,可能会很有意思的。
我女儿刚上小学时,我经常带她去逛书店。每次都要去少儿专柜看看,给她选购几本儿童读物。
一来二去,我发现,孩子自有孩子的特点,有她自己的需要。孩子很厌恶读那些立足于成人的说教。常常是那些在我们看来“没意思”当然更“没意义”的作品,反倒是他们的最爱。
在我所购买的书籍中,女儿最喜欢的有两部,一部是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一部是德国埃·拉斯伯的《吹牛大王历险记》。这两部书看起来都很荒诞,没有什么政治上、道德上的意义,甚而连“意思”也没有,但孩子却读得津津有味,以致废寝忘食,后来还郑重地包上了书衣,搁床头上,称为“我的书”。看来真是爱死了。
孩子爱的很多东西,在咱们大人看来都是没意思的。比如他们天天念叨的歌谣,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哪有意思。
举个例子,我女儿那时候经常念叨的《点牛眼》:点呀点呀点牛眼,牛眼花,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黄,盖南房;南房漏,煮了一锅兔子肉。你一碗,我一碗,吃了兔子白瞪眼。
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口中流传很广、历时已久的传统歌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版本。明代人吕曾还收集过一些童谣,著成《演小儿语》。这些都是“没有意思”的,恰恰又是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但首先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且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成长。钟叔河先生曾说:“一个人最好还是从小孩子时就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思想,这才能在长大成人后真正懂得世界上的事物和生活。”
在这一点上,“没意思”的作品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对语言的感受力、想象力地开拓、对生活的兴趣等等,都可赖以生发出来。而那些从成人角度出发的所谓儿童文学,总会使孩子产生嚼蜡的感觉,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担心孩子会如何如何。只要智力正常,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相反,如果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反而是对儿童的戕害。即便能够成功,这样的教育,也只能更多地复制我们自己。希望下一代能创造新的生活、美好的明天云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放下成人之心,跟孩子一起读读“没意思”的书吧,可能会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