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写作的目的:以我手写我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使用全国卷Ⅲ的省份有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相对于全国卷Ⅰ和Ⅱ,卷Ⅲ在命题风格和难度上都有很大差异。
  全国卷Ⅲ作文题目具体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每年的高考作文,评价不一,这可以理解,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目的不同,眼光不同。在此,笔者从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用三得三失三启示来对今年全国卷Ⅲ的作文进行评析。
  一、作文难度降低,总体评价不错
  1.在审题上放过考生,基本不会有考生离题或偏题
  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考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思维不集中,没有定点思维。往往有意无意扩大谈论范围或是转换话题,不知不觉中由“圈内”跑到了“圈外”谈。今年作文题,有明确的显性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那就很明确地给学生画了个“圈”,这个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谈高考,二是从我的角出发。有了题目中给定材料的引发,加之明确的指向,学生在审题上轻松过关。
  2015年以来,全国卷Ⅲ在作文审题的难度上越来越低,这是符合语文教育教学根本要求的,作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材料,也即主要不是考阅读。对比有些省份的作文题,云来雾去的,读后不知所云,指向不明,一时让人无法下手,约三分之一的考生就被难倒在审题上。从这个角度说,使用全卷Ⅲ的考生是幸福的。只有让每个考生拿到一展才华的入场券,作文真正考查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考生在不用顾虑审题是否有误的基础上,便可以甩开膀子尽情发挥,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说,当然更具科学性。
  2.在文体上照顾到不同考生的兴趣、特长,给考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我看高考”关键点在看,看就是观察、思考,看就要有认识体会,进而产生自己的观点,“看”字的隐性指向就是议论、抒情。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更多偏向于写议论文、抒情性散文。而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偏向于讲故事,以回忆的方式来写,叙事性比较强,更适宜写成记叙文。
  前几年的全国卷作文题,虽说文体不限,实则隐性指向于议论文,对擅长写议论文的考生更有利。所以考场上,90%以上的是议论文。阅卷老师被议论文包围得头昏脑胀,像久旱盼甘霖般期待有一篇记叙文,最终也是千年等一回。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到了高三,好多教师青一色练议论文。这种功利的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损害,对记叙文感兴趣或是擅长写记叙文的考生是一种埋没和打击,与高考的宗旨不符。
  今年作文题中的一个“或”字不知让多少考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也有机会,我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选拔人才,要考虑公平性,考虑人是具体的人,要看到人的个体差性。选拔性考试的题目要有选择性、多向性,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考生都有机会一试,今年迈出了非常难得的一步。在“高考”这个圈内,考生可以跳拉丁舞、芭蕾舞,还可以跳迪斯科……这样的适度开放,我们期待了多年。
  3.在公平、开放、灵活的前提下,保证考生人人有话说
  有了材料中的一大段话,加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的提示,学生顺利进入写什么和怎样写的环节。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寒窗苦读12年,从功利角度讲为的就是高考,12年只为一个目的,通过高考上大学,考生可以有千言万语、百般感慨。正如让一个有着多年驾驶实战经验的人谈驾驶,可以说几天几夜,而且不会跑题。
  加上题目要求中“我”的指向,那就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谈“我”的高考体会,谈“我”对高考的认识,谈“我”的高考故事。一个“我”字至少给考生三个温馨的暗示:一是谈自己,而不是别人,自己的就是亲身经历的,谈起来自然有话题,表达交流的言说欲自然被激发;二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就允许有差异,观点会有差异,故事也会有差异,而且既然是“我”谈高考,谈自己的高考,不用过多涉及别人,说错了,写错了,我为自己负责,副标题中已经强调是我的观点、故事,这样一来,考生便能放下更多顾虑而安心写作;三是终于有机会以“我”手写“我”心,用“我”的笔写的自己的事,寫“我”的看法,自己做了一次真正的自己。写真事,抒真情,考生更容易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相比以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比较谁更具风采也好,以“明华”为写信人也罢,考生更多是以局外人身份来写,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样去评论他人,言说欲望自然不会太强烈,另外,评论他人他事,有可能命题者给定的事件仅是全部事件的一部分,在整个事件不完全清楚的时候,过多评论往往是盲人摸象。两相比较,今年的作文题,能保证人人有话说,人人想说话。
  二、美中不足的是作文的部分考查功能难以实现
  1.区分度不大,难以拉开分数档次
  今年的作文题好写但难写好。从“我看高考”方面立意,可以谈高考对我国选拔人才的作用意义,谈高考制度的变革及对一代人的影响,还可以谈高考与千家万户的关系,也可以从“我”的视角看“我”的高考。如果从“我的高考”方面立意可以写自己在高考备考中的喜怒哀乐,亲人、老师、同伴对自己的要求与期待等。这样两大方面的立意,大同小异,难分高下。一般情况下,只会有极少数考生看出该作文题的奥妙在写出对高考的动态认识过程,最终形成哲学思考。
  再从语言表达方面看,一堆排比句,一串比喻句,好像给人感觉很有文采,认真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那种靠华美的词章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巧劲”此次难以使上,因为在中国谈高考往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从哲学角度讲,越能被群体所接受和理解的“我”,才是越独特的“我”。所以考生对此话题的表达,应该情胜于言,写出独特的“我”。就大多数考生来说,早已经没有“我的观点”“我的语言”了,所以此次作文往往会趋于平淡,自然也难拉开分数。   2.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不足
  现在的作文命题,普遍认可偏向于公众说理,淡化文学性考查。“我看高考”“我的高考”,明显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这意味着今年的作文难以靠理性取胜,更多是以感性取胜。对于整天忙于刷题的高中生来说,对于高考难有静心而理性的思考,在中国大多数孩子才出生就被高考绑架了。
  相比前两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理性思辨,首先区分概念,确立谈论前提,然后以理性思维看待问题,今年风格与方向都有了转变,要求考生感性地谈自己的认识或写自己的故事,不需要首先区分概念和界定范围,相反在写作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情感的作用。当然,就普通公民而言,更多时候是感性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按理说应该更适应写偏向感性类型的作文,但现实往往是不是如此,许多时候,要理性时没有理性,要感性时却又感性不起来。
  3.部分考生有所顾虑,不敢讲真话
  每位考生都知道,考场作文有着特定的读者(阅卷老师),本身最有话讲的题目,最能讲真话的考题,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与目的之下,那些对高考持有批判态度的考生,那些对高考有成见的考生,那些受过高考摧残的考生,他们也有着真切的感受,他们可以写的内容很多,比如:高考未必是独木桥,人生的路千万条,高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条,考得好也罢坏也罢,照样好好活;高考的功利性强,高考导致种种的变态心理;反思高考的不公平性,寻找高考存在的漏洞等。这些立意本来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但在这样特殊的场合下,考生敢说真话吗?一向喜欢听好话的阅卷老师们能接受吗?考生权衡利弊之后,还敢冒风险吗?
  这是一场决定考生命运的考试,对高考持反对意见者,对高考咒骂者,只能逼着他们说违心话,转过来对高考歌功颂德。这正如,我讨厌一个人,却又不得不在场面上装出我喜欢这个人,这是多么痛苦的事。高考作文不敢说真话,不敢说逆耳的话,因为阅卷标准中有一条就是“思想健康”,“精致利己主义者”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真痛心,今年难为了这一类考生。
  三、对下一年作文备考的启示
  1.平时的作文训练不要总在审题上为难考生
  作文考查重在思维和表达,降低审题难度,让学生安心写作,让学生在思维和表达上全方位展示自己。从这个角度说今年作文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全国卷Ⅲ作文命题意图是,放心让考生写,不用总担心是否离题或偏题。不至于就像离开家了,总想着门锁好了没有,总是怀疑,总是不放心。这是对考生的解放,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全国卷Ⅲ的这一改进,值得其它省份学习。今后的备考训练,可以适当降低作文审题难度,腾出更多精力在思维和表达上。
  2.偏重于对当下人、当下事,对考生亲身经历的考查
  许多考生在平时对作文素材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基本都是他人的故事,他人的言论,就是没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备考方式,不能说不好,建议平时的素材积累将他人素材与自己的故事相结合,二者并举。从今年的情况看,命题人有一定的考生意识,这一特点可能会保持两三年的稳定,命题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去寻找考生所熟悉的,来自考生自身的素材。命题人有意屏蔽了考生准备好的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历史名人等素材,这样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
  建议考生平时多思考: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与班主任的关系,我与同学的关系,手机与我们的学习生活,互联网对高中生的影响,我未来的大学生活等。这些方面都与考生有着密切关系,都是考生现在或马上要经历的事,考生都有着强烈的言说欲。由此可得出,平时应该留出一定时间思考自己经历过,正在经历或是即将经历的事。
  3.加强对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加强对内心自我审视的抒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平时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谈论的都是别人的事,考生与当事人有一段距离,而今年全国卷Ⅲ的转型,引发的是考生对自己的内心的关注,这将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年的风向标。作文备考备什么?训练什么?对自己的不断认识,不断反思。认识自我是一个难题,许多人评论他人他事头头是道,可转向自身便开始回避,这种缺乏内省能力的考生将难以适应今后的语文考试。
  以我手写我心,回归写作的真正目的。写再多的他人他事,始终要回归到自身,这是一种反观,一种内省,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思维品质, 而且对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常态化、自覺化、习惯化。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讲,培养敢于正视自己,剖析自己的现代公民,敢于有自己思考与观点的公民,能有自己的故事,会讲自己故事的公民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全国卷Ⅲ作文一步步走到今天,每年都有新突破,她在成长着。时至今年,全国卷Ⅲ作文题开始转向“有我”,保证人人有话说,保证不同类型的考生都可以发挥,在命题上更朴素,更接地气,自然也更有魅力。
  [作者通联:云南大理州弥渡一中]
其他文献
四川何立新发来《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近30页面,洋洋3万余言,系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勇写作教学专题,嘱我为之作一评述。二位与我,算得忘年交。两位青年才俊于教学及教学研究,从不让人,尤其刘勇,我几次到他的学校,听他的课,评点他的课堂教学,感觉这些年,他各方面长进不小。如今,他已是特级教师了。  这《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的专题,就见得出他作文教学的眼光。  在有关“随笔”作文教学的“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依旧以新材料形式呈现,与往年相比,介于“务实”和“务虚”之间。如何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从材料的语法分析入手。对材料的审读和阅读理解的考场相比,更突出了读者主体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观点来探讨立意过程。  一、对作文材料的语法分析  ①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②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③有时这是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散文教学流于形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术语屡屡见诸散文教学的课堂。散文教学长期处于钟摆状态,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散文到底教什么?这成了一线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李海林教授指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基本属性是审美。但是散文进入了教材,“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不在其文学审美属性,而在其语文审美属性”。结合自己的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如果只运用一种人称,要么就是第一人称,要么就是第三人称。但事实上,在叙事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多种人称相互转换的叙述方法,因而,形象生动鲜明,意境清新优美,意蕴丰富深邃,主题更加深化。正如艾青所说:“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①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也是享誉文坛的长篇抒情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我国先秦时期就
笔者有幸聆听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两节同题异构课,两位执教者同样出彩,更重要的是,两节公开课以不同的解读角度设计课堂,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引发了众多听课者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考。  思考一:古典诗歌教学意义何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散曲各领风骚数百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
嵌套式结构(也称套层式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结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驿路梨花》选用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略读”。但是,作为叙事性文本,本文的学习重点笔者以为可以放在小说的“嵌套式结构”上。课后“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呢?谁是小茅屋的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  以
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但现代文阅读教学却不尽人意,达不到“为学而教”的目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评价课堂优劣的标准也应该是学生课堂收获的多少。“活力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绽放生命激情,从而形成健康上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语文课堂要深入分析学情,关注学生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设计适
恐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有那么多的教学观点与主张,甚至是教学争议。从早前的“误尽苍生皆语文”,到后来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到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都是各种教学观点的碰撞,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是关于《背影》教学的,这组文章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迷失”问题,谈到了语文的“遮蔽”与“去蔽”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倒觉得无论是之前的语文教学争论,还是
所谓“预习”是指学习个体自觉运用已经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自主地了解、质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是连接“旧”与“新”、“课外”与“课堂”、“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及运用旧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