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1 善意的微笑能吹开学生心灵之花
社会活动家说,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再庞大的社会机器,有了微笑的润滑,也能运转得红红火火。对于教师来讲,微笑是一种爱。当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情感交流,心灵感应的桥梁。学生就像吃肯德基一样快乐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喝下科学与艺术的琼浆。
在学校里,王老师的语文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问到学生原因时。一位女同学回答:“我很胆小,不敢举手发言,怕说错了,而语文课上,王老师总是面带微笑。一看到王老师的笑脸,我就有了勇气,即使答错了,王老师也是微微一笑,从不责怪我们,上王老师的课我们感到很轻松。”一位男同学说:“王老师的课带有一种魅力,一上他的课,我的脑袋就特别好使,话也多了。大多数问题都难不倒我。”是啊,微笑是最有魅力的。老师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老师的微笑可以给学生增添信心;老师的微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微笑可以打开学生封闭的心扉。
刘洋是班级有名的调皮鬼,下课和同学们打闹是家常便饭,上课时搞小动作,有时还爱接老师的话茬。老师批评他,他倒满身是理。有一次,刘洋竟然在课堂上公开顶撞老师,被请到了办公室,看着在办公室里刘洋不服气的样子,我一时不知怎样说才好,便笑了一下,说:“你自己想想吧!”没想到几分钟过后,刘洋竟主动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错了。”我有点惊讶,便又笑着说:“怎么转变这么大。”刘洋说:“本来我认为您指定要训我的,可没想到,您却对我笑了,老师我想来想去,是我不对。”我没有料到,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竟能起这么大的反应。我猛然发现,微笑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
实践证明,微笑是一缕和煦的春风,又是一泓清凉可口的泉水,它能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果你想做一位人人喜爱的教师,就收起冷冷的面孔,绽放你的微笑吧。
2 自觉的动作是学生心灵的震撼
2005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教师十个动作中,有这样一个动作:
从教室垃圾桶里拣起被同学丢掉的半个大饼,师大附中张老师当着大家的面,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他用这个震撼的动作,教会学生,要甩掉贫穷,但别丢掉节俭。那位扔饼子的学生被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当场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鲁莽行为,并和老师一人一半将饼吃掉。在场的学生们大都感动得哭泣,这件事情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拣饼、吃饼一个动作,留给我们是对富足和节俭的深思。
张老师一个简单而又不寻常的动作,带给学生的却是心灵的巨大震撼。老师对学生进行口头教育是必要的,而效果最明显的,是教师身体力行,用自己有意识的动作来教育学生。
班级的卫生状况是最令我头疼的,每次上班级,我都要强调班级卫生,而一节课过后,班级卫生依然如故。没办法,每次进班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捡拾地面的纸屑,而每当我这样做时,学生就会自觉地查看自己周围是否也有纸屑,并且捡起来。上课时有折的粉笔头掉在地上,我也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渐渐地班级卫生状况好了起来。
其实,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3 良好的教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而认识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是学生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我们的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从纯生理性的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情感也从不稳定发展到比较稳定。他们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具有成人感。虽具有强烈的模仿欲,但更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需要,也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需要。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真诚宽容的表情,会给学生在认识的第一时间里对教师产生亲和感,从而表示愿意“接近”教师,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动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生理学家的大量测定事例告诉我们,在人类的视、听、触、味、嗅五种感觉中,视觉的作用最为显著。
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的教态美,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在深得教材精髓的前提下,借助面部表情、手臂活动等教学辅助方式,活灵活现地外化教材的主题、情感、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握教材并開发思维的美的教学手段。
从美学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单就语文与学生的审美关系而言,课文是审美客体,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美的教态则在主客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工作属于精神生产,这种劳动缺乏可视性,美的教态将无形化有形,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和发挥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美的教态与美的语言配合,是可视性与可感性的配合,能牢牢抓住学生的视、听注意力,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是的,良好的教态是教师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态、健康的心态,才能充分发挥教态艺术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陶醉于你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世界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往返,通过心灵的全面开放与交融,师生间彼此用信任、理解、尊重、拥抱对方,才能建立心灵的共鸣和行为的默契。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让微笑绽放。用自己有意识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自己良好的教态感染学生。相信在学生心灵深处,一定会有所触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1 善意的微笑能吹开学生心灵之花
社会活动家说,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再庞大的社会机器,有了微笑的润滑,也能运转得红红火火。对于教师来讲,微笑是一种爱。当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情感交流,心灵感应的桥梁。学生就像吃肯德基一样快乐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喝下科学与艺术的琼浆。
在学校里,王老师的语文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问到学生原因时。一位女同学回答:“我很胆小,不敢举手发言,怕说错了,而语文课上,王老师总是面带微笑。一看到王老师的笑脸,我就有了勇气,即使答错了,王老师也是微微一笑,从不责怪我们,上王老师的课我们感到很轻松。”一位男同学说:“王老师的课带有一种魅力,一上他的课,我的脑袋就特别好使,话也多了。大多数问题都难不倒我。”是啊,微笑是最有魅力的。老师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老师的微笑可以给学生增添信心;老师的微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微笑可以打开学生封闭的心扉。
刘洋是班级有名的调皮鬼,下课和同学们打闹是家常便饭,上课时搞小动作,有时还爱接老师的话茬。老师批评他,他倒满身是理。有一次,刘洋竟然在课堂上公开顶撞老师,被请到了办公室,看着在办公室里刘洋不服气的样子,我一时不知怎样说才好,便笑了一下,说:“你自己想想吧!”没想到几分钟过后,刘洋竟主动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错了。”我有点惊讶,便又笑着说:“怎么转变这么大。”刘洋说:“本来我认为您指定要训我的,可没想到,您却对我笑了,老师我想来想去,是我不对。”我没有料到,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竟能起这么大的反应。我猛然发现,微笑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
实践证明,微笑是一缕和煦的春风,又是一泓清凉可口的泉水,它能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果你想做一位人人喜爱的教师,就收起冷冷的面孔,绽放你的微笑吧。
2 自觉的动作是学生心灵的震撼
2005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教师十个动作中,有这样一个动作:
从教室垃圾桶里拣起被同学丢掉的半个大饼,师大附中张老师当着大家的面,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他用这个震撼的动作,教会学生,要甩掉贫穷,但别丢掉节俭。那位扔饼子的学生被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当场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鲁莽行为,并和老师一人一半将饼吃掉。在场的学生们大都感动得哭泣,这件事情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拣饼、吃饼一个动作,留给我们是对富足和节俭的深思。
张老师一个简单而又不寻常的动作,带给学生的却是心灵的巨大震撼。老师对学生进行口头教育是必要的,而效果最明显的,是教师身体力行,用自己有意识的动作来教育学生。
班级的卫生状况是最令我头疼的,每次上班级,我都要强调班级卫生,而一节课过后,班级卫生依然如故。没办法,每次进班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捡拾地面的纸屑,而每当我这样做时,学生就会自觉地查看自己周围是否也有纸屑,并且捡起来。上课时有折的粉笔头掉在地上,我也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渐渐地班级卫生状况好了起来。
其实,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3 良好的教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而认识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是学生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我们的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从纯生理性的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情感也从不稳定发展到比较稳定。他们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具有成人感。虽具有强烈的模仿欲,但更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需要,也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需要。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真诚宽容的表情,会给学生在认识的第一时间里对教师产生亲和感,从而表示愿意“接近”教师,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动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生理学家的大量测定事例告诉我们,在人类的视、听、触、味、嗅五种感觉中,视觉的作用最为显著。
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的教态美,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在深得教材精髓的前提下,借助面部表情、手臂活动等教学辅助方式,活灵活现地外化教材的主题、情感、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握教材并開发思维的美的教学手段。
从美学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单就语文与学生的审美关系而言,课文是审美客体,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美的教态则在主客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工作属于精神生产,这种劳动缺乏可视性,美的教态将无形化有形,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和发挥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美的教态与美的语言配合,是可视性与可感性的配合,能牢牢抓住学生的视、听注意力,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是的,良好的教态是教师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态、健康的心态,才能充分发挥教态艺术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陶醉于你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世界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往返,通过心灵的全面开放与交融,师生间彼此用信任、理解、尊重、拥抱对方,才能建立心灵的共鸣和行为的默契。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让微笑绽放。用自己有意识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自己良好的教态感染学生。相信在学生心灵深处,一定会有所触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