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问题情境"是最古老也是当今最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极具其必要性和研究价值。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的策略至关重要,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等方面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要讲求科学性。
提问要言之有物,精练扼要,切忌不着边际和频繁无序提问。实践表明,提问过多,从教学角度来看,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喧宾夺主,教学重难点也不突出;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忙于应付,为答而答,无暇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对问题采取合并、化简甚至取消,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变直向提问为曲向提问等方法,精简问题的数量的同时,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采用直观演示法和独立操作法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模型去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我问:"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生1:是长方形。生2: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展开后就是正方形。生3:如果圆柱的高斜着切,侧面就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的辨析、讨论都是在我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最终达成共识:"无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底面周长×高。"显然本课我在问题创设上,激发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圆满地完成了数学建模的过程。
2.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讲求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向。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尽量避免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判断性提问。有效的问题创设必须能够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3. 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讲求指向性。
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忌不分主次轻重,表面的繁荣。要有指向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难点和疑点,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助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例如,讲授"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步可以省略,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时,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师先让用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步可以省略?这个数百位上的数和这个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的提问,点拨了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4.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要讲求梯度性。
所谓的梯度性,就是在提问时,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将一个高度逐渐引向新的高度。该策略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学生拾级而上;二是广泛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随着思维的梯度上升,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教师提问要结合知识整体架构,设置问题讲求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让学生感受到清晰的思维层次。例如:我在教学行程应用题 "相遇问题" 时,我拿了两辆孩子玩的玩具车做道具,一辆红色、一辆黑色,我提问:(1)两辆车怎样行使称之为相遇?(2)相遇时它们的运动三要素"时间"、"路程"、"速度"什么是相同的?(3)相遇后两辆车走的路程各是多少?(4)两车的路程之和能求出来吗?(5)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求出两车的路程之和?这一系列问题设计由具体到抽象,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梯度发展提高。
5. 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讲求生成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生成性。这些问题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的结晶。好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能否驾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有的教师遇到此问题时,不能很好把握和引导学生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应对策略,方能从容驾驭课堂教学。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因此,在數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而且还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从而构建起高效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情境"是最古老也是当今最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极具其必要性和研究价值。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的策略至关重要,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等方面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要讲求科学性。
提问要言之有物,精练扼要,切忌不着边际和频繁无序提问。实践表明,提问过多,从教学角度来看,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喧宾夺主,教学重难点也不突出;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忙于应付,为答而答,无暇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对问题采取合并、化简甚至取消,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变直向提问为曲向提问等方法,精简问题的数量的同时,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采用直观演示法和独立操作法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模型去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我问:"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生1:是长方形。生2: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展开后就是正方形。生3:如果圆柱的高斜着切,侧面就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的辨析、讨论都是在我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最终达成共识:"无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底面周长×高。"显然本课我在问题创设上,激发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圆满地完成了数学建模的过程。
2.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讲求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向。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尽量避免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判断性提问。有效的问题创设必须能够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3. 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讲求指向性。
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忌不分主次轻重,表面的繁荣。要有指向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难点和疑点,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助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例如,讲授"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步可以省略,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时,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师先让用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步可以省略?这个数百位上的数和这个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的提问,点拨了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4.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要讲求梯度性。
所谓的梯度性,就是在提问时,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将一个高度逐渐引向新的高度。该策略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学生拾级而上;二是广泛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随着思维的梯度上升,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教师提问要结合知识整体架构,设置问题讲求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让学生感受到清晰的思维层次。例如:我在教学行程应用题 "相遇问题" 时,我拿了两辆孩子玩的玩具车做道具,一辆红色、一辆黑色,我提问:(1)两辆车怎样行使称之为相遇?(2)相遇时它们的运动三要素"时间"、"路程"、"速度"什么是相同的?(3)相遇后两辆车走的路程各是多少?(4)两车的路程之和能求出来吗?(5)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求出两车的路程之和?这一系列问题设计由具体到抽象,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梯度发展提高。
5. 小学数学问题的创设要讲求生成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生成性。这些问题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的结晶。好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能否驾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有的教师遇到此问题时,不能很好把握和引导学生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应对策略,方能从容驾驭课堂教学。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因此,在數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而且还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从而构建起高效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