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渐形成健康人格。”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让学生品味诗词的美感呢?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如《关睢》《蒹葭》采用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缭绕,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或听朗读带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或录音划好诗歌节奏、重音。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再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接着指名朗读,且相互点评。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感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通过“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例如,我们学习,《望江南》作者将楼头、船帆斜辉、江水、小洲这些景物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以江为背景,楼为主体,以盛装独倚女子为焦点,构成一幅美人无语独倚、凭栏远眺、含情脉脉却又“离情正苦”的艺术画面。《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等萧条、荒凉的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又如《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一句写实景。
三.深入理解,挖掘情感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学习《望岳》、《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美的意境,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重笔点化一“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这就营造出动静相衬,摄人心魄的意境。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教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臧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谈世友,教师,现居湖北洪湖。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如《关睢》《蒹葭》采用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缭绕,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或听朗读带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或录音划好诗歌节奏、重音。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再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接着指名朗读,且相互点评。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感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通过“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例如,我们学习,《望江南》作者将楼头、船帆斜辉、江水、小洲这些景物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以江为背景,楼为主体,以盛装独倚女子为焦点,构成一幅美人无语独倚、凭栏远眺、含情脉脉却又“离情正苦”的艺术画面。《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等萧条、荒凉的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又如《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一句写实景。
三.深入理解,挖掘情感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学习《望岳》、《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美的意境,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重笔点化一“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这就营造出动静相衬,摄人心魄的意境。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教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臧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谈世友,教师,现居湖北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