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高等院校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出发,分析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因素,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提出了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1,2]。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型人才成为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显示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落后和不足,在培养机制和模式上还存在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和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等方面着手,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一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和本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为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提供参考。
一、创新型人才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钱学森曾说:“显著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出不了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分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与素质。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一般具有社会历史进步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创新型人才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当代而言,只要是打破传统、有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发现、新的成果的人才都是创新型人才。当然,这些人才的作用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而不是指那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倒行逆施的人。同时,创新型人才是个主观概念,但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都是依据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产品或精神活动。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的特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其独创的思维和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人的素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也具有其共性。一方面,他们都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创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社会进步性,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他们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工具性素质,人文素质不仅包括人文知识,更多的是独立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创新主体对科学的遵循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工具性素养指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语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现代,计算机的操作可算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性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能熟练的运用各种工具去取得设想的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的结构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特征、智能结构特征和非智力结构特征。知识结构特征主要是指创新型人才需具备坚实而又广泛的知识,能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相关专业知识为枢纽,形成“专而博”的知识体系。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有机结合的立体式和开放式结构,它主要包括反映认识能力的精神、思维以及反映实践能力的成果转化能力。非智力结构特征是指除智力之外的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心理、人格、品质等方面。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因素
宏观上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但从实际出发,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门系统的工程来实现,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深刻理解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高校个性因素
一所高校之所以区别与其他高校的原因是他的精神品质,表现为它的个性,这种逻辑结果便是创造性、能动性的形成。中国高校的发展往往是个性不足、共性有余,主要表现在盲目跨越发展,盲目院校合并,而不是将精力放在高校个性化、优势学科的发展上,从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自治因素
高校的自治指高校能够自己决定发展计划和目标,并在落實计划的过程中不受外部干扰。高校自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高校自身运行的各个基本环节中,自治的高校为了提升自我的竞争力,多倾向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质量。诚然,科研也是评价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这主要是由于科研和教学相比,存在高产性、直观性、速显性,能很快为高校和个人带来效益和荣誉。其实,教学与科研的这种关系相似于个人的健康和事业的关系,忽视了教学,忽视了人才培养,相当于丧失了健康,丢掉了高校本质的特征和基础。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现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二是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创新思维的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构建综合平衡的本科教学体系;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训练机制。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的、有效的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形成层次分明、长期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构建创新实验区
为了保障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必须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研究与社区的一体化环境。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家庭式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使学生有更强的归宿感和社区感,在这种氛围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更容易发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提供基础。
(二)建立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動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三)建立导师团队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导师制的核心理念。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有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着力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学生的学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以基础类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四)大力开展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入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入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更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海鹏.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95-98.
[2]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50-56.
[3]熊丙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08(5).
[4]刘智运.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5]朱庆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6]涂娟娟.我国高水平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作者单位:1.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2.湖南大唐耒阳发电厂设备部 湖南耒阳)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提出了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1,2]。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型人才成为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显示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落后和不足,在培养机制和模式上还存在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和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等方面着手,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一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和本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为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提供参考。
一、创新型人才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钱学森曾说:“显著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出不了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分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与素质。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一般具有社会历史进步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创新型人才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当代而言,只要是打破传统、有新的思想、新的探索、新的发现、新的成果的人才都是创新型人才。当然,这些人才的作用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而不是指那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倒行逆施的人。同时,创新型人才是个主观概念,但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都是依据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产品或精神活动。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的特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其独创的思维和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人的素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也具有其共性。一方面,他们都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创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社会进步性,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他们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工具性素质,人文素质不仅包括人文知识,更多的是独立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创新主体对科学的遵循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工具性素养指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语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现代,计算机的操作可算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性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能熟练的运用各种工具去取得设想的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的结构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特征、智能结构特征和非智力结构特征。知识结构特征主要是指创新型人才需具备坚实而又广泛的知识,能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相关专业知识为枢纽,形成“专而博”的知识体系。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有机结合的立体式和开放式结构,它主要包括反映认识能力的精神、思维以及反映实践能力的成果转化能力。非智力结构特征是指除智力之外的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心理、人格、品质等方面。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因素
宏观上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但从实际出发,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门系统的工程来实现,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深刻理解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高校个性因素
一所高校之所以区别与其他高校的原因是他的精神品质,表现为它的个性,这种逻辑结果便是创造性、能动性的形成。中国高校的发展往往是个性不足、共性有余,主要表现在盲目跨越发展,盲目院校合并,而不是将精力放在高校个性化、优势学科的发展上,从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自治因素
高校的自治指高校能够自己决定发展计划和目标,并在落實计划的过程中不受外部干扰。高校自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高校自身运行的各个基本环节中,自治的高校为了提升自我的竞争力,多倾向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质量。诚然,科研也是评价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这主要是由于科研和教学相比,存在高产性、直观性、速显性,能很快为高校和个人带来效益和荣誉。其实,教学与科研的这种关系相似于个人的健康和事业的关系,忽视了教学,忽视了人才培养,相当于丧失了健康,丢掉了高校本质的特征和基础。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现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二是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创新思维的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构建综合平衡的本科教学体系;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训练机制。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的、有效的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形成层次分明、长期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构建创新实验区
为了保障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必须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研究与社区的一体化环境。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家庭式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使学生有更强的归宿感和社区感,在这种氛围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更容易发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提供基础。
(二)建立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動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三)建立导师团队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导师制的核心理念。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有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着力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学生的学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以基础类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四)大力开展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入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入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更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海鹏.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95-98.
[2]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50-56.
[3]熊丙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08(5).
[4]刘智运.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5]朱庆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6]涂娟娟.我国高水平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作者单位:1.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2.湖南大唐耒阳发电厂设备部 湖南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