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吉州区工业园区企业招工用工的特点
随着落户江西省吉州区企业的增多及其不断发展壮大,吉州区对工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区企业缺工6500人左右,缺工企业主要集中于吉州区工业园,园区内39家企业,用工11000余人,缺6000人左右,占全区总缺工人数的90%以上。园区企业招工用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缺工量最大的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友利电缺1500人,新永胜缺1000人,烨城鞋业缺2000人。二是工资待遇较高、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招工形势较好且工人流失较少,如中兴、摩比等。三是普遍存在技工难寻、普工要求过高的现象。
新时期,吉州区共有3个乡镇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通过2007年的调查摸底,3个乡镇共有劳动力总数为24655人,未转移劳动力为3775人,其中未转移且有转移培训意愿的为1491人,希望省内就业的达1255人。全区有富余劳动力约40000人。
一方面是园区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贫困地区有转移培训意愿的人数充裕,为何看似平衡的供需市场,却不“平衡”?
二、“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发了《2003年—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先后对农民工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政府埋单,农民学技这样的大好事,却热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识问题。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只看眼前,很少考虑长远。劳动力出来打工的目的是赚钱,让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去参加培训,他们觉得不划算。二是有思想顾虑。他们甚至担心,政府鼓励他们去参加培训,是不是对劳动力的变相收费。三是培训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培训的内容不是劳动力所需要的,培训的方法不考虑劳动力实际技能的层次性,内容千篇一律,因而也影响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与就业接轨。农村劳动力是最讲究实际效果的,他们花时间、金钱去参加培训,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培训与就业不能很好地结合,也将影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五是就业观念有问题。一些本地的特别是较为年轻的劳动力不愿受家人束缚,企盼到外面闯世界,认为只有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才算真正的打工,才更有机会谋发展、赚大钱。六是企业承诺和员工实际待遇有出入。一些企业在对外宣传时,就高不就低,对外所承诺的与实际提供的生活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差距较大,直接对想进园就业的劳动力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而且,有的企业有较强的季节性,难以保障员工较为稳定的就业和工资待遇,而就业人员谋求相对稳定的岗位及收入是其就业的首选。因此,企业也就难以吸引劳动力特别是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在园内就业。
三、“雨露计划”与本地工业园区对接
如何实现好重点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使贫困农户通过转移脱贫致富,又能使园区企业在本地招得进、留得住,最适合的平台就是搭建“雨露计划”与园区的对接。对接的方法应该是抓两头(输出基地、接收基地)促中间(培训基地),让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到本地工业园内上班,达到招得来、学有用、见成效的目的。
1.发挥输出基地的引导作用。一是了解民情。各乡镇、村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未转移劳动力思想状况的调查,了解未转移劳动力的所思所想,增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注意引导教育的方法。注重发挥转移人员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主动参加转移培训,通过宣传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后成功就业的典型事例,提高引导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村劳动力充分认识到,参加培训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正确看待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如曲濑乡彭家坊女青年易娜2007年通过扶贫办举办的足道培训班,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在她的影响下,2008年该村2名男青年主动报名参加“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三是注意把握引导教育的时机,尤其是要抓住春节农村劳动力返乡,暑假初、高毕业生回家之机,做好引导宣传工作。四是加大引导教育的覆盖面,通过新闻媒体、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扩大舆论宣传引导的影响力。
2.注重接收基地(园区企业)的吸引力。一是推行“企业+学校”的培训新机制,农村劳动力只要愿意到园区企业上班,企业内部的培训学校(培训部)就主动跟进搞好技术培训,建立起输入基地、培训基地、接收基地的有效对接,达到培训后即上岗。如吉州区工业园内的天利电声有限责任公司,自己创办一所天利电声培训学校,新招进的员工全部先进入学校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实现了既转移了劳动力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二是提高企业自身形象。本着“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一方面企业要立足我区劳动者收入的整体水平,建立一个合理的工资标准,适当提高员工待遇,从根本上解决职工流失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改善内部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讲求诚信,善待员工,不随意增加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使企业能招到职工,更能留住职工。其次是企业要将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根本之策,主动为职工缴纳社保费,解除其后顾之忧,从而吸引劳动力、留住人员。
3.加强培训基地的内部建设。一是及时了解信息。培训基地不仅要知道园区企业用工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向,在企业和劳动力转移之间搭建平台,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培训基地要适应企业用工的不断变化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以重点开展电车、电子、电工、机械、模具等具有较高技能的岗位培训,达到高效、高薪的目标。三是提高培训质量。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民服务的责任,抓好培训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教育,将一些教学水平高、技术精湛的教师骨干充实到培训的工作队伍来,提高培训的含金量。
[作者简介]李锋,男,江西省吉州区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丽娜]
随着落户江西省吉州区企业的增多及其不断发展壮大,吉州区对工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区企业缺工6500人左右,缺工企业主要集中于吉州区工业园,园区内39家企业,用工11000余人,缺6000人左右,占全区总缺工人数的90%以上。园区企业招工用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缺工量最大的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友利电缺1500人,新永胜缺1000人,烨城鞋业缺2000人。二是工资待遇较高、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招工形势较好且工人流失较少,如中兴、摩比等。三是普遍存在技工难寻、普工要求过高的现象。
新时期,吉州区共有3个乡镇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通过2007年的调查摸底,3个乡镇共有劳动力总数为24655人,未转移劳动力为3775人,其中未转移且有转移培训意愿的为1491人,希望省内就业的达1255人。全区有富余劳动力约40000人。
一方面是园区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贫困地区有转移培训意愿的人数充裕,为何看似平衡的供需市场,却不“平衡”?
二、“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发了《2003年—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先后对农民工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政府埋单,农民学技这样的大好事,却热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识问题。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只看眼前,很少考虑长远。劳动力出来打工的目的是赚钱,让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去参加培训,他们觉得不划算。二是有思想顾虑。他们甚至担心,政府鼓励他们去参加培训,是不是对劳动力的变相收费。三是培训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培训的内容不是劳动力所需要的,培训的方法不考虑劳动力实际技能的层次性,内容千篇一律,因而也影响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与就业接轨。农村劳动力是最讲究实际效果的,他们花时间、金钱去参加培训,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培训与就业不能很好地结合,也将影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五是就业观念有问题。一些本地的特别是较为年轻的劳动力不愿受家人束缚,企盼到外面闯世界,认为只有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才算真正的打工,才更有机会谋发展、赚大钱。六是企业承诺和员工实际待遇有出入。一些企业在对外宣传时,就高不就低,对外所承诺的与实际提供的生活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差距较大,直接对想进园就业的劳动力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而且,有的企业有较强的季节性,难以保障员工较为稳定的就业和工资待遇,而就业人员谋求相对稳定的岗位及收入是其就业的首选。因此,企业也就难以吸引劳动力特别是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在园内就业。
三、“雨露计划”与本地工业园区对接
如何实现好重点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使贫困农户通过转移脱贫致富,又能使园区企业在本地招得进、留得住,最适合的平台就是搭建“雨露计划”与园区的对接。对接的方法应该是抓两头(输出基地、接收基地)促中间(培训基地),让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到本地工业园内上班,达到招得来、学有用、见成效的目的。
1.发挥输出基地的引导作用。一是了解民情。各乡镇、村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未转移劳动力思想状况的调查,了解未转移劳动力的所思所想,增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注意引导教育的方法。注重发挥转移人员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主动参加转移培训,通过宣传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后成功就业的典型事例,提高引导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村劳动力充分认识到,参加培训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正确看待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如曲濑乡彭家坊女青年易娜2007年通过扶贫办举办的足道培训班,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在她的影响下,2008年该村2名男青年主动报名参加“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三是注意把握引导教育的时机,尤其是要抓住春节农村劳动力返乡,暑假初、高毕业生回家之机,做好引导宣传工作。四是加大引导教育的覆盖面,通过新闻媒体、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扩大舆论宣传引导的影响力。
2.注重接收基地(园区企业)的吸引力。一是推行“企业+学校”的培训新机制,农村劳动力只要愿意到园区企业上班,企业内部的培训学校(培训部)就主动跟进搞好技术培训,建立起输入基地、培训基地、接收基地的有效对接,达到培训后即上岗。如吉州区工业园内的天利电声有限责任公司,自己创办一所天利电声培训学校,新招进的员工全部先进入学校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实现了既转移了劳动力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二是提高企业自身形象。本着“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一方面企业要立足我区劳动者收入的整体水平,建立一个合理的工资标准,适当提高员工待遇,从根本上解决职工流失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改善内部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讲求诚信,善待员工,不随意增加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使企业能招到职工,更能留住职工。其次是企业要将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根本之策,主动为职工缴纳社保费,解除其后顾之忧,从而吸引劳动力、留住人员。
3.加强培训基地的内部建设。一是及时了解信息。培训基地不仅要知道园区企业用工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向,在企业和劳动力转移之间搭建平台,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培训基地要适应企业用工的不断变化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以重点开展电车、电子、电工、机械、模具等具有较高技能的岗位培训,达到高效、高薪的目标。三是提高培训质量。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民服务的责任,抓好培训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教育,将一些教学水平高、技术精湛的教师骨干充实到培训的工作队伍来,提高培训的含金量。
[作者简介]李锋,男,江西省吉州区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