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一圈”不能随心所欲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zi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描述:
  小学低段学习除法和有余数除法时,教材通常会要求通过“圈一圈”帮助学生加强对除法意义和算理的理解. 可是看似简单的“圈一圈”,在教学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例 北师大二下《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把18盆花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可以分到( )盆花,还剩( )盆. ”
  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从图中可知,学生列式解答均相同,但是圈法不同. 图1:从答案出发,3个一圈,圈了5次,余3;图2:3个一圈,余数也圈,圈了6次;图3:5个一圈,圈了3次,余3.
  该习题究竟3个一圈还是5个一圈,还是都可以呢?我校二年级数学备課组进行了研讨. 讨论时,老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的认为“圈一圈”不能随心所欲,应体现除法的过程……
  分析思考:
  “圈一圈”能不能随心所欲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 从“圈一圈”意义的层面分析,“圈一圈”不能随心所欲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 “圈一圈”属于实物操作,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直接体验,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除法算式的构建)作充分的准备. 在访谈中发现,3个一圈的小朋友(见图1、图2)是先算出答案,再根据答案圈一圈. 这样的“圈一圈”其实是为了圈而圈,有本末倒置之嫌,即失去了圈一圈的意义.
  2. 从“形”与“数”的关系分析,“圈一圈”不能随心所欲
  平均分物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已知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第二种,已知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 我们通常称前者为“等分除”,后者为“包含除”. 如果不考虑题意,光从圈一圈与算式的关系分析, 图1、图2从包含除的角度理解(每3个一份,有几份),算式应是18 ÷ 3 = 6,绝非是18 ÷ 3 = 5……3,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从等分除的角度理解,图2的算式应是18 ÷ 6 = 3. 而图3无论是从等分除,还是包含除的角度理解,其算式都可以写成18 ÷ 5 = 3……3.
  3. 从平均分意义的角度分析,“圈一圈”不能随心所欲
  笔者仔细查阅了相关教材和教参,思考教材背后的设计意图,发现关于“圈一圈”的作用和方法,追根溯源,在教材的安排上,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指向.
  以北师大四版教材为例,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起始课《分物游戏》中有这样一道例题:“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要求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尝试用书面形式记录自己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材呈现了下面三种记录方法:
  从记录形式上看,图4与图5类似. 从分法上看,图4和图6相同,都是1根1根地分. 教学用书建议图6的记录方法为“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因为它很完整地表示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用小棒代替骨头,用小圆代替狗,每个圈表示分一次分掉了多少根小棒,圈内小棒的根数等于平均分的份数,画几个圈则表示要分几次把小棒分完,每份分到小棒的根数等于所画的圆圈的个数.
  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一是借助具体操作活动(分、画、圈)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二是对“圈一圈”的方法给予了规范,圈的方法应该体现分物的过程,1根1根地分,分一次,有几份就需要几根,分了这样的几次,每份数就是几. 综上所述,文章开头案例中的“圈一圈”,合理的圈法应该是5个一圈,1盆1盆地分,分一次需要5盆,圈了3次,也就是每个班可以分到3盆,还剩3盆. 这样的圈法才能体现除法平均分的思考过程,才能促进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二上、二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数学课堂作业本》北师版二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其他文献
常言道,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动力”. 创新人才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 学科教学是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好基础“工作”,奠基“工程”. 数学学科是以判断、归纳、推理为主要思维手段的基础性学科. 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改革自我的学习群体,学生对事物、事件的见解和观点,总是表现出不拘一格的认识和看法,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更是表现的尤为明显. 创新能力是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
变式教学是一种传统和典型的中国数学教学方式,意在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变式题的功能,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变式中经历探究过程,如何把握一题多变的深度,一题多解的效度,有效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作一探讨.  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化归
【摘要】教学情境有效设置,能够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教与学的实施主体情感予以坚定,活动予以推进.教学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合理、科学设置.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体会,简单分析情景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式教学;运用  教学情景的情感渲染、促进功效,在现实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和充分的呈现.设置教学情景,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
【摘要】 数学课堂有“味”,才能实现教学双长. 课堂教学的“味”,必须对小学生能动性、探索性、实效性等方面起到影响和作用.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对如何让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情味”“韵味”,进行粗浅阐述和议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情味”;“韵味”;  刍议  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深度渗透,就必须做好、做优课堂教学内容以
高中数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从基础知识之外或是实际生活当中寻找数学研究课题,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对之进行自由探究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讲,研究性学习是对于基础教学的拓展延伸,也是学生们学习效果升华的关键步骤.从形式上来看,研究活动的自由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有助于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从内容上来看,研究内容总是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能够有效打开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学生可能作出的反应,借助于想像在头脑中拟定操作蓝图,以期提前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目的. 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数学课堂练习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作为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责任的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注重数学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课堂练习的深入研究和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岗位专业会计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会计; 数学教学;课堂练习;改革  数学是高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基础课,更是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工具.数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寻求新的教育方式成为现今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解决对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数学作为中考科目,根本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教师还一味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不
【摘要】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利用错误拓展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错误资源;有效性;辩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麦克劳德的男孩,他小时候的好奇心特别强,老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有一天,他终于找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这一切有别于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高中数学培养目标的定位.这就需要教师把原来关注学生的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能力方面,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观察和评价,就成为有效地达成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要留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注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