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1年主持召开了6次学术会议,其中国内5次,国际学术会议1次。6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78篇,出席会议的代表1196人次。本文分别介绍了各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及学术水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1年主持召开了6次学术会议,其中国内5次,国际学术会议1次。6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78篇,出席会议的代表1196人次。本文分别介绍了各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及学术水平。
其他文献
五、我们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上节列举了一系列的应用。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研究开发这些由横波可给我们带来新信息的方法。因为横波载有的信息很多,只要有几条沿重要射线路径的横波就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而不像大多数 P 波实验那样需要多道源至检波器的射线路径。我们在本节将提出许多有助于将来横波方法发展的可能的进展。1.横波衰减差迄今对横波分裂一直还没有开发的最重要特性是横波衰减差。测量地球内的衰减通常是困难的,
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提供了一个检验某些设想的机会,这种设想认为地震前可能会出现固体潮应变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已被当作测定孕震带中弹性参数的前兆性变化的有效方法而提出来。我们分析了位于震中40公里内和破裂带南端约10公里内的两套钻孔应变仪连续运行所得的数据。一份关于其中部分数据的初步报告错误地推断,在地震前的一年内曾发生过重要的潮汐导纳变化。现在我们不能确定M_2和 O_1波潮汐幅度中的任何前兆
日本东北部下方可能存在的深部岩浆活动可从地震观测中得到证据。P 波速度数据的层析反演显示出分布在活火山下方的地壳和上地幔里的低速带。在这些区域内或周围,于25—40公里深度上发现了可能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异常低频微震;而在10—18公里深度上则发现与岩浆体上表面相关联的清晰的 S 波反射面。低速带周围也发生大的地壳地震。上述观测结果揭示了深部岩浆库的分布,并阐明了它与火山弧下方浅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1.前言本文试图通过解面波的反问题,求出西太平洋下面深度浅于220公里的密度结构。过去,在地震学领域,利用面波求出的密度结构可分为三类:(A-1)随深度从3.3增加到3.45或3.5克/厘米~3的古登堡-布伦 A 模型(Alterman etal,1961)、CITllA 模型(Kavach,1965)和8099模型(Dorman et al.,1960)。(A-2)深度在220公里以上密度基本不
据联合国估计,从现在到2000年,我们这个星球将经历好几万次破坏性的滑坡、地震、大火灾和龙卷风;10万次洪火灾害;百万次雷雨;几百到几千次热带气旋和飓风、海啸、干旱、虫灾和火山喷发。全球组织正一起研究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灾难。美国参加了由150多个国家形成的联合国决议案,即指定90年代为国际减灾十年。作为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工作中的主要参与者,地学家们安排了他们的工作。
本文概述了我国一些强震(主要为 M≥7.0)的破裂特征。初步分析表明,强震的共轭破裂有可能成为局部地区强震活动中止的标志。
本文综述了日本近期岩石破裂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与地震预报有关的一些进展。对声发射(AE)活动的丛集现象、空区图像、AE 事件空间分形结构和 AE 源的破裂机制等也作了介绍。这些结果表明 AE 活动与地震活动有很多共同特征,这对地震学预报方法和地震破裂过程认识的深化大有裨益。
所有科学都立足于少数基本学说之上;对地震学来说,最基本的莫过于认为地震是断层上的剪切位错了。在本世纪60年代又新增加了一个学说——自相似性。就是说,除了大小的标度因子外,所有地震在断层的尺度和沿断层发生的滑动量以及断裂前后的应力降之间的微妙平衡都很相似。拉蒙特-多赫蒂地质观象台
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同较浅地震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占支配地位的双力偶特性,这表明深处有剪切运动发生。但由于高压下增大的摩擦力遏制了脆性断裂,人们一直试图以同相变有关的其他各种机制来解释深源地震的产生,不过尚未发现深源(大干300公里)和中深源(小于300公里)地震的震源特性间具有始终如一的差异。本文报道的是对深源和中深源地震建立时间(rise times)及应力降进行的系统性全球调研结果。(建立时
当美国地质学会的东北地区和东南地区两个分部3月14—16日在巴尔的摩开会时,东部地震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地学家们报告了最近的研究成果并交换了资料,以便继续尝试探索美国东部的地震活动性。由于由东部地震引起的振动的有感范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