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13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推出的人文社科活动“知苏达理·师说”现场,“85后”小伙张雪将一副刺绣肖像送到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手中。捧着自己的刺绣肖像,郎平连声赞叹:“特别棒,太惊喜了,绣得惟妙惟肖!”说起好男儿为何拿起绣花针,张雪笑称:“所有的匪夷所思都不是一场意外!”
1988年12月,张雪出生于苏州镇湖一个刺绣世家。他家中长辈无一不是刺绣好手,尤其是母亲薛金娣,6岁学刺绣,16岁进厂当绣工,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苏绣工艺美术师。
小时候,张雪最喜欢坐在棚架前看母亲刺绣。看似不起眼的丝线,母亲总能用灵巧的双手分为几十份,再挑出两根,穿进不到一寸长的绣花针里,然后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个繁华又绚丽的世界便渐渐出现在眼前。他看得目瞪口呆:“妈,你太棒了,我也想绣一下。”母亲却总是拨开他的手:“绣花是女孩干的事,你快读书去。”
9岁时的一个下午,母亲因急事外出。望着丝绸上画好的树枝,张雪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拿起针线,学着母亲的样子在上面开始刺绣,不觉间竟有了几分树枝的走势。“这是谁干的?”薛金娣发现后一脸怒气。当她得知是儿子的“杰作”时,弯下腰端详片刻,转怒为喜:“第一次绣,丝路和走势都不错。儿子,你要是个女孩多好啊!”
张雪不是女孩,却仍想做一些与刺绣相关的事。所以,在江苏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读书时,张雪突发奇想,在人人网上建起一个名为“倾城苏绣”的小站,并时不时地整理发布或转载一些关于苏绣的知识和视频。他的同学才知道,这个相貌清秀的斯文小伙,原来还有着一颗热爱刺绣的心。
2011年,张雪申请了英国利兹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并拿到录取通知书,也已在南京一家金融公司顺利入职,收入可观。一次,他回家看望母亲,发现母亲正为一份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订单发愁。原来,传统的花鸟山水绣无法令对方满意。张雪毛遂自荐:“我来试试吧!”他搜索各种资料,寻找灵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青铜器的图片,他灵机一动,稍加变形做出设计图,对方一眼便看中了。这件事让张雪兴奋不已:“原来,没有刺绣功底,也可以在这行有所作为。”
那天晚上,张雪辗转反侧,多年来蛰伏在血液中对苏绣的热爱仿佛被突然唤醒,他决定放弃留学和高薪工作,回乡做刺绣。消息传开,老师、同学、亲友们一片愕然:“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回来做刺绣?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女人做的,而且都没落了”拿定主意的张雪丝毫不以为意:“谁说男人不能做?现在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学刺绣可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行,为了锻炼绘画技巧和审美眼光,张雪特意去杭州学习美术,后来又考取了苏州大学艺术学硕士。他思维活跃,总能想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子来,连薛金娣都忍不住夸他:“肯钻研,喜欢动脑筋,悟性很好。”
2012年8月的一天,张雪收到大学同学的结婚请帖。他想绣一幅画送给同学,可时间只有一个月,传统的满绣方式根本完不成。这时,桌上的素描画让他灵光一闪:“这不就是现成的素材吗?”他在手机上精挑细选了一张新人的结婚照,然后在纸板上画好素描,以此为底稿日夜赶工。同学结婚那天,当他把一副新人素描绣献上时,同学一片惊呼:“张雪,你太有心了,绣得太棒了!”
这件事让张雪大受启发。老一辈苏绣人的作品多以古画、油画为蓝本,耗费的时间、精力多,刺绣价格自然也不菲,对普通人来说可望不可即。张雪寻思:“何不换种思维,在作品设计中增加留白,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回去后,张雪便铺上绣布,净手穿织,创作两幅极简风格作品:一幅作品上有一张几案、一个香炉、一炷香,袅袅缭绕成一个“佛”字;另一幅则有春燕、鸣蝉、残荷、枯叶,简单的几样景物便勾勒出四季的风韵。这两幅作品被命名为《佛》《四季》,一面世便一鸣惊人,分别在第八届和第九届江苏省艺术博览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中获得金奖。这让工作室的绣娘大长见识:“张雪你真行,佩服佩服!”
2016年,张雪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星球沿轨道线运转的时候,灵光乍现:“我能用刺绣来表现这个。”说干就干,他开始画底稿、试样、配线,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搭配、修改,每天“泡”在工作室里十多个小时,尝试将行星的斑斓用不同的针法展现出来。整整半年,一幅汇聚苏绣丰富的针法,又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创新作品《星空》诞生在张雪的绣针之下,让他因此获得江苏省第十届艺术博览会奖金奖。
听说张雪一些“奇怪”的刺绣获了奖,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出现:“刺绣讲究的是古典美,一个学经济的,不过哗众取宠而已。”每每这时,张雪就很受伤:“学经济的就不懂审美吗?只要工艺不下降,多留些白,多些表现形式,不是更好吗?”不仅如此,张雪还将刺绣元素运用到手表表盘、耳机和珠宝首饰上,让苏绣有了新的生命形式。
纵然张雪在刺绣的道路上屡有建树,亲朋羡慕之余却不觉得这是个好营生。“学苏绣太苦了。我宁愿去超市当收银员,也不想学苏绣。你一个堂堂大学高材生,干吗回来干这个?”每次见面,表姐都会痛心疾首地规劝张雪。
这些年,愿意把刺绣当成一种职业来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鼎盛時曾有八千绣娘的镇湖,如今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不过十几人。就连那些干了一辈子的绣娘,也不支持自家的女孩继承衣钵,这就让张雪显得特别扎眼。他的舅舅就曾直接“警告”他:“在一群女人中间刺绣、比赛,不怕人家觉得你心理有问题?”不待张雪搭腔,薛金娣却替他开托说:“算了,他喜欢就随他吧!”
为了更潜心研究刺绣,张雪和三个朋友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弥惟”是英文Me和We的谐音,意即“我,我们,一起学刺绣”。他们还定期开设苏绣体验课,将传统的师授传承改为体验式教学。一时之间,很多人跃跃欲试,也因此渐渐了解苏绣。
2017年10月24日,有关张雪的纪录片在网上传播。不忘初心的坚守、美轮美奂的作品引来《人民日报》的多次转发和点赞,也深深打动网友的心。大家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继承传统的路,这才是小哥哥的正确打开方式。”“看得我都要哭了,现在学还来得及吗?”
视频播放的第二天,有朋友向张雪道贺:“恭喜你啊,现在成网红了。”张雪有些哭笑不得:“我不想当网红,请叫我‘刺绣师’,好吧?”
张雪成名后,很多机构组织纷纷邀请他去做展览或者报告,他的母校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还专门为他举办了苏绣体验式交流活动。面对同学的羡慕和赞美,张雪不好意思地说:“不需要把我抬得很高,只要大家看我眼神正常就行了。”
2018年5月12日,张雪应邀在苏州博物馆举办讲座,精彩的演讲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面对如潮水般的赞誉,张雪却腼腆一笑:“当一辈子的好绣郎,就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事。
放弃留学,男儿有场“刺绣”梦
1988年12月,张雪出生于苏州镇湖一个刺绣世家。他家中长辈无一不是刺绣好手,尤其是母亲薛金娣,6岁学刺绣,16岁进厂当绣工,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苏绣工艺美术师。
小时候,张雪最喜欢坐在棚架前看母亲刺绣。看似不起眼的丝线,母亲总能用灵巧的双手分为几十份,再挑出两根,穿进不到一寸长的绣花针里,然后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个繁华又绚丽的世界便渐渐出现在眼前。他看得目瞪口呆:“妈,你太棒了,我也想绣一下。”母亲却总是拨开他的手:“绣花是女孩干的事,你快读书去。”
9岁时的一个下午,母亲因急事外出。望着丝绸上画好的树枝,张雪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拿起针线,学着母亲的样子在上面开始刺绣,不觉间竟有了几分树枝的走势。“这是谁干的?”薛金娣发现后一脸怒气。当她得知是儿子的“杰作”时,弯下腰端详片刻,转怒为喜:“第一次绣,丝路和走势都不错。儿子,你要是个女孩多好啊!”
张雪不是女孩,却仍想做一些与刺绣相关的事。所以,在江苏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读书时,张雪突发奇想,在人人网上建起一个名为“倾城苏绣”的小站,并时不时地整理发布或转载一些关于苏绣的知识和视频。他的同学才知道,这个相貌清秀的斯文小伙,原来还有着一颗热爱刺绣的心。
2011年,张雪申请了英国利兹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并拿到录取通知书,也已在南京一家金融公司顺利入职,收入可观。一次,他回家看望母亲,发现母亲正为一份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订单发愁。原来,传统的花鸟山水绣无法令对方满意。张雪毛遂自荐:“我来试试吧!”他搜索各种资料,寻找灵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青铜器的图片,他灵机一动,稍加变形做出设计图,对方一眼便看中了。这件事让张雪兴奋不已:“原来,没有刺绣功底,也可以在这行有所作为。”
那天晚上,张雪辗转反侧,多年来蛰伏在血液中对苏绣的热爱仿佛被突然唤醒,他决定放弃留学和高薪工作,回乡做刺绣。消息传开,老师、同学、亲友们一片愕然:“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回来做刺绣?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女人做的,而且都没落了”拿定主意的张雪丝毫不以为意:“谁说男人不能做?现在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花样翻新,刺绣也能天马行空
学刺绣可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行,为了锻炼绘画技巧和审美眼光,张雪特意去杭州学习美术,后来又考取了苏州大学艺术学硕士。他思维活跃,总能想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子来,连薛金娣都忍不住夸他:“肯钻研,喜欢动脑筋,悟性很好。”
2012年8月的一天,张雪收到大学同学的结婚请帖。他想绣一幅画送给同学,可时间只有一个月,传统的满绣方式根本完不成。这时,桌上的素描画让他灵光一闪:“这不就是现成的素材吗?”他在手机上精挑细选了一张新人的结婚照,然后在纸板上画好素描,以此为底稿日夜赶工。同学结婚那天,当他把一副新人素描绣献上时,同学一片惊呼:“张雪,你太有心了,绣得太棒了!”
这件事让张雪大受启发。老一辈苏绣人的作品多以古画、油画为蓝本,耗费的时间、精力多,刺绣价格自然也不菲,对普通人来说可望不可即。张雪寻思:“何不换种思维,在作品设计中增加留白,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回去后,张雪便铺上绣布,净手穿织,创作两幅极简风格作品:一幅作品上有一张几案、一个香炉、一炷香,袅袅缭绕成一个“佛”字;另一幅则有春燕、鸣蝉、残荷、枯叶,简单的几样景物便勾勒出四季的风韵。这两幅作品被命名为《佛》《四季》,一面世便一鸣惊人,分别在第八届和第九届江苏省艺术博览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中获得金奖。这让工作室的绣娘大长见识:“张雪你真行,佩服佩服!”
2016年,张雪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星球沿轨道线运转的时候,灵光乍现:“我能用刺绣来表现这个。”说干就干,他开始画底稿、试样、配线,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搭配、修改,每天“泡”在工作室里十多个小时,尝试将行星的斑斓用不同的针法展现出来。整整半年,一幅汇聚苏绣丰富的针法,又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创新作品《星空》诞生在张雪的绣针之下,让他因此获得江苏省第十届艺术博览会奖金奖。
听说张雪一些“奇怪”的刺绣获了奖,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出现:“刺绣讲究的是古典美,一个学经济的,不过哗众取宠而已。”每每这时,张雪就很受伤:“学经济的就不懂审美吗?只要工艺不下降,多留些白,多些表现形式,不是更好吗?”不仅如此,张雪还将刺绣元素运用到手表表盘、耳机和珠宝首饰上,让苏绣有了新的生命形式。
成为绣郎,是最美好的事情
纵然张雪在刺绣的道路上屡有建树,亲朋羡慕之余却不觉得这是个好营生。“学苏绣太苦了。我宁愿去超市当收银员,也不想学苏绣。你一个堂堂大学高材生,干吗回来干这个?”每次见面,表姐都会痛心疾首地规劝张雪。
这些年,愿意把刺绣当成一种职业来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鼎盛時曾有八千绣娘的镇湖,如今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不过十几人。就连那些干了一辈子的绣娘,也不支持自家的女孩继承衣钵,这就让张雪显得特别扎眼。他的舅舅就曾直接“警告”他:“在一群女人中间刺绣、比赛,不怕人家觉得你心理有问题?”不待张雪搭腔,薛金娣却替他开托说:“算了,他喜欢就随他吧!”
为了更潜心研究刺绣,张雪和三个朋友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弥惟”是英文Me和We的谐音,意即“我,我们,一起学刺绣”。他们还定期开设苏绣体验课,将传统的师授传承改为体验式教学。一时之间,很多人跃跃欲试,也因此渐渐了解苏绣。
2017年10月24日,有关张雪的纪录片在网上传播。不忘初心的坚守、美轮美奂的作品引来《人民日报》的多次转发和点赞,也深深打动网友的心。大家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继承传统的路,这才是小哥哥的正确打开方式。”“看得我都要哭了,现在学还来得及吗?”
视频播放的第二天,有朋友向张雪道贺:“恭喜你啊,现在成网红了。”张雪有些哭笑不得:“我不想当网红,请叫我‘刺绣师’,好吧?”
张雪成名后,很多机构组织纷纷邀请他去做展览或者报告,他的母校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还专门为他举办了苏绣体验式交流活动。面对同学的羡慕和赞美,张雪不好意思地说:“不需要把我抬得很高,只要大家看我眼神正常就行了。”
2018年5月12日,张雪应邀在苏州博物馆举办讲座,精彩的演讲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面对如潮水般的赞誉,张雪却腼腆一笑:“当一辈子的好绣郎,就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