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拷问了中粮过去十年,也将继续拷问其未来
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吃下万威客……成立60年来,中粮从来没有像过去10年这样风生水起。尤其是近5年来,在“红色摩根”宁高宁的运作下,力图用“全产业链”概念将中粮整合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球性粮油食品企业”。
时至今日,中粮连续16年入围《财富》500强,旗下现已拥有7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1724亿元。但甚少有人会想到,中粮一度是国资委颇为“头痛”的央企之一。
按照规定,央企主业一般只限三个,但中粮的业务范围在10多年前却几乎无所不包:从畜禽肉食到果菜水产到酒饮料再到贸易发展,从广告展览到仓储运输、包装、糖业杂品,还有房地产、期货、金融,甚至一度做过彩电、纺织、陶瓷生意。过于庞大的身躯让中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我是谁”这样的问题都难以回答。
幸运的是,中粮意识到了自身的“恐龙病”,并一直在不断改变和转型。“在变革的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8年前,中粮集团原董事长周明臣在接受《商务周刊》的采访时,描述当时的心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与其他500强企业相比,我们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
5年前,宁高宁刚刚自华润集团空降中粮未满一年,在《商务周刊》100期特刊《100个中国梦》中也亲自写到:“中粮要不要转型?要转型,转型不但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5年后,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条越来越清晰而成熟的成长轨迹:通过“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将业务整合为九大板块,再由“全产业链”计划打通各个环节。
我是谁?
是以嘉吉、路易•达孚等西方四大粮商为代表的生产型、产业化跨国公司为目标,还是做一家日式的综合贸易商社?这个问题周明臣纠结过,在宁高宁空降中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搞清。
“粮食进出口专营时代,中粮在某种程度是垄断企业,这些情况现在都转变了。从中粮自身来讲,必须在体制上从一个老的国企逐渐转变成相对市场化的企业。”2005年2月,到任不久的宁高宁将中粮多年不变的“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改成了“中粮经理人年会”,宁高宁告诉中粮集团的经理们,他认为中粮同时需要面对体制和业务转型多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就在国资委2004年底公布的第一批央企主业里,中粮已经把贸易、食品加工、金融、地产酒店确定为四大主营业务板块,但总体上看其数十种业务还是略显臃肿。如何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改造,宁高宁提出了“新中粮”计划,并确立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所谓有限,是指不能过度多元化,新进任何行业都要慎之又慎;相关多元是指中粮的业务虽然有分类和多元,但行业之间要具备相关、协同性,要有逻辑关系,能互相支持,形成合力;专业化的业务单元,指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目标是在所在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
战略确立后,中粮集团便通过资本、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行业务梳理和产业整合。2006年,中粮把原来的43个业务单元整合为34个,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业务单元。2007年1月,中粮又将30多个业务单元集中于中粮贸易、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国土畜、地产酒店、屯河公司、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事业部等九大板块。中粮逐步变成相对多元化投资控股的构架。
在进行重组整合的同时,“新中粮”的目标也逐渐清晰。2006年10月18日,中粮启用以“天、地、人、阳光”为核心元素的立体彩色新标识,希望以此传达“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的企业理念。宁高宁借更换新标提出了公司愿景:“用5年时间使中粮成为中国粮油食品业真正最强大的企业,10年成为全球最富有进取精神、最优秀、最令人尊敬的企业之一”。
这个过程中,中粮集团还完成了对新疆屯河、深宝恒、华润酒精、中谷集团、丰原生化等企业的并购重组,实现了“中粮国际”分拆和“中国粮油”香港上市,逐步形成具有中粮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但口号喊得再响,资产运作得再厉害,中粮自身的商业模式如何,中粮到底要成为一家怎样的企业?2008年,中粮资产和营收都超过1000亿元,然而宁高宁依然感觉到诸多瓶颈:九个业务板块都分别有非常凶猛的专注的对手,每个板块都是单兵作战,“照目前的模式下去,中粮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
2008年末的一个下午,宁高宁在家中望着眼前几个沙发,突然想到,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他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产业链”三个字,心中猛然一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
何处去?
宁高宁的一个顿悟,让“全产业链”自2009年开始成为中粮集团的新标签,困扰中粮多年的路径选择问题也得以豁然开朗。但“全产业链”战略其实也并非宁高宁独创,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全产业链这个概念并不新潮,也不是我们的独创。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产业链是按照品种区分还是按照功能区分,不同部门和环节之间如何协同,全产业链中价值实现的环节主要在哪里?”
按照中粮“全产业链”的战略思路,企业在横向方面会完善产品线,在纵向方面则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产品链条。于是乎,重整五谷道场、入股蒙牛、豪掷“大悦城”项目、150亿元整合猪肉产业链以及千万元投入的悦活果蔬汁……宁高宁心中一直梦想的全产业链大格局逐渐浮出水面。北京街头的公交广告牌上,到处都能看到中粮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并冠以“产业链、好产品”的宏大主题以及“中粮出品”的后缀。
“中粮集团的业务就是两大块:吃和住。”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接受采访时说,中粮目前85%以上收入来自粮油食品业务,未来则希望消费品牌业务能占到30%以上。他认为,“真正能给中粮业务发展带来持续增长的,一定是城市化带动之下的消费升级。中粮不能错过战略机遇期的机会,全产业链模式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非常现实和具体,资源配置必须高效、必须管控。”
在渠道上,中粮也在谋求突破和创新。2009年8月,中粮集团旗下B2C食品网站“中粮我买网”正式上线。宁高宁指出,与传统渠道相比,中粮我买网就是一个网上食品超市,不但卖自家的产品,也卖别家的产品,他甚至还预测,“我买网以后肯定会大过中粮集团”。
据《南充日报》报道,10月22日,中粮集团旗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与四川阆中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收购四川老字号保宁醋。然而,宁高宁并没有如去年中粮入股蒙牛时那样到达签约现场——据说去年入股蒙牛后,宁高宁对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说,“其他我可不管,但食品安全一定要管”。但近日爆出的蒙牛黑公关事件让众人在指责蒙牛和牛根生的同时,也不忘归咎于中粮的管理失控。
“全产业链”的确并非易事,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对此宁高宁也早有认识。“目前,中粮的全产业链战略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产业自身目前在上下游之间如何完全对接,另一个是中间有很多投资或者是其他产业链的资源如何整合进来,中粮目前正在做这个事情。”宁高宁坦承,目前状况下,中粮各产业链间的确还没有达到匹配融合的程度。
此外,随着中粮“全产业链”计划的大幅展开,《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称,中粮集团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已突破了宁高宁掌控中粮以来所一直强调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的红线。而接二连三的并购能否做到完美整合,或许正如这次蒙牛事件折射出来的隐忧,中粮这只“巨象”在完成从贸易到产品的转身后,现在想借“全产业链”翩翩起舞,所要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吃下万威客……成立60年来,中粮从来没有像过去10年这样风生水起。尤其是近5年来,在“红色摩根”宁高宁的运作下,力图用“全产业链”概念将中粮整合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球性粮油食品企业”。
时至今日,中粮连续16年入围《财富》500强,旗下现已拥有7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1724亿元。但甚少有人会想到,中粮一度是国资委颇为“头痛”的央企之一。
按照规定,央企主业一般只限三个,但中粮的业务范围在10多年前却几乎无所不包:从畜禽肉食到果菜水产到酒饮料再到贸易发展,从广告展览到仓储运输、包装、糖业杂品,还有房地产、期货、金融,甚至一度做过彩电、纺织、陶瓷生意。过于庞大的身躯让中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我是谁”这样的问题都难以回答。
幸运的是,中粮意识到了自身的“恐龙病”,并一直在不断改变和转型。“在变革的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8年前,中粮集团原董事长周明臣在接受《商务周刊》的采访时,描述当时的心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与其他500强企业相比,我们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
5年前,宁高宁刚刚自华润集团空降中粮未满一年,在《商务周刊》100期特刊《100个中国梦》中也亲自写到:“中粮要不要转型?要转型,转型不但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5年后,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条越来越清晰而成熟的成长轨迹:通过“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将业务整合为九大板块,再由“全产业链”计划打通各个环节。
我是谁?
是以嘉吉、路易•达孚等西方四大粮商为代表的生产型、产业化跨国公司为目标,还是做一家日式的综合贸易商社?这个问题周明臣纠结过,在宁高宁空降中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搞清。
“粮食进出口专营时代,中粮在某种程度是垄断企业,这些情况现在都转变了。从中粮自身来讲,必须在体制上从一个老的国企逐渐转变成相对市场化的企业。”2005年2月,到任不久的宁高宁将中粮多年不变的“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改成了“中粮经理人年会”,宁高宁告诉中粮集团的经理们,他认为中粮同时需要面对体制和业务转型多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就在国资委2004年底公布的第一批央企主业里,中粮已经把贸易、食品加工、金融、地产酒店确定为四大主营业务板块,但总体上看其数十种业务还是略显臃肿。如何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改造,宁高宁提出了“新中粮”计划,并确立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所谓有限,是指不能过度多元化,新进任何行业都要慎之又慎;相关多元是指中粮的业务虽然有分类和多元,但行业之间要具备相关、协同性,要有逻辑关系,能互相支持,形成合力;专业化的业务单元,指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目标是在所在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
战略确立后,中粮集团便通过资本、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行业务梳理和产业整合。2006年,中粮把原来的43个业务单元整合为34个,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业务单元。2007年1月,中粮又将30多个业务单元集中于中粮贸易、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国土畜、地产酒店、屯河公司、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事业部等九大板块。中粮逐步变成相对多元化投资控股的构架。
在进行重组整合的同时,“新中粮”的目标也逐渐清晰。2006年10月18日,中粮启用以“天、地、人、阳光”为核心元素的立体彩色新标识,希望以此传达“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的企业理念。宁高宁借更换新标提出了公司愿景:“用5年时间使中粮成为中国粮油食品业真正最强大的企业,10年成为全球最富有进取精神、最优秀、最令人尊敬的企业之一”。
这个过程中,中粮集团还完成了对新疆屯河、深宝恒、华润酒精、中谷集团、丰原生化等企业的并购重组,实现了“中粮国际”分拆和“中国粮油”香港上市,逐步形成具有中粮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但口号喊得再响,资产运作得再厉害,中粮自身的商业模式如何,中粮到底要成为一家怎样的企业?2008年,中粮资产和营收都超过1000亿元,然而宁高宁依然感觉到诸多瓶颈:九个业务板块都分别有非常凶猛的专注的对手,每个板块都是单兵作战,“照目前的模式下去,中粮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
2008年末的一个下午,宁高宁在家中望着眼前几个沙发,突然想到,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他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产业链”三个字,心中猛然一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
何处去?
宁高宁的一个顿悟,让“全产业链”自2009年开始成为中粮集团的新标签,困扰中粮多年的路径选择问题也得以豁然开朗。但“全产业链”战略其实也并非宁高宁独创,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全产业链这个概念并不新潮,也不是我们的独创。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产业链是按照品种区分还是按照功能区分,不同部门和环节之间如何协同,全产业链中价值实现的环节主要在哪里?”
按照中粮“全产业链”的战略思路,企业在横向方面会完善产品线,在纵向方面则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产品链条。于是乎,重整五谷道场、入股蒙牛、豪掷“大悦城”项目、150亿元整合猪肉产业链以及千万元投入的悦活果蔬汁……宁高宁心中一直梦想的全产业链大格局逐渐浮出水面。北京街头的公交广告牌上,到处都能看到中粮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并冠以“产业链、好产品”的宏大主题以及“中粮出品”的后缀。
“中粮集团的业务就是两大块:吃和住。”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接受采访时说,中粮目前85%以上收入来自粮油食品业务,未来则希望消费品牌业务能占到30%以上。他认为,“真正能给中粮业务发展带来持续增长的,一定是城市化带动之下的消费升级。中粮不能错过战略机遇期的机会,全产业链模式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非常现实和具体,资源配置必须高效、必须管控。”
在渠道上,中粮也在谋求突破和创新。2009年8月,中粮集团旗下B2C食品网站“中粮我买网”正式上线。宁高宁指出,与传统渠道相比,中粮我买网就是一个网上食品超市,不但卖自家的产品,也卖别家的产品,他甚至还预测,“我买网以后肯定会大过中粮集团”。
据《南充日报》报道,10月22日,中粮集团旗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与四川阆中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收购四川老字号保宁醋。然而,宁高宁并没有如去年中粮入股蒙牛时那样到达签约现场——据说去年入股蒙牛后,宁高宁对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说,“其他我可不管,但食品安全一定要管”。但近日爆出的蒙牛黑公关事件让众人在指责蒙牛和牛根生的同时,也不忘归咎于中粮的管理失控。
“全产业链”的确并非易事,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对此宁高宁也早有认识。“目前,中粮的全产业链战略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产业自身目前在上下游之间如何完全对接,另一个是中间有很多投资或者是其他产业链的资源如何整合进来,中粮目前正在做这个事情。”宁高宁坦承,目前状况下,中粮各产业链间的确还没有达到匹配融合的程度。
此外,随着中粮“全产业链”计划的大幅展开,《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称,中粮集团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已突破了宁高宁掌控中粮以来所一直强调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的红线。而接二连三的并购能否做到完美整合,或许正如这次蒙牛事件折射出来的隐忧,中粮这只“巨象”在完成从贸易到产品的转身后,现在想借“全产业链”翩翩起舞,所要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