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方法的传播者,也是学习课程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师要同时具备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课程育人能力,才能胜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使命。
学校依托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借助海淀区教育教学群体研究项目平台,以学校子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科组集体教研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行动目标;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创新教研模式为实施途径;以学科德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师带徒三种展示课例教學研究为具体实施内容,经过教师个体教学反思、备课组集体研磨、同学科组共同评议总结、不同学科组间观摩学习、学校阶段性教学总结反思和专家指导点拨,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构建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以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科技素养、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素质为四大基本维度,基于四维内涵、学校的特色积淀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四维八系”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开放性科学实践系列、体育与心理系列、民族文化系列、艺术系列、海洋课程系列、学科阅读系列、国际理解系列八个系列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体验生存、生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构建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一直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中心任务。在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感,促使教师深度研究学科知识关联、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学资源应用,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育人能力。
2.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2017年底,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标志着课堂教学改革新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达成教、学、评一致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深入研究教材编排和学科本体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能力,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自2008年起,学校基于教学现状,确立了“互动生成”教学模式。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下,逐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如化学学科以问题解决连续活动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数学学科以学情分析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为了让“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更能融入课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辨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深度交流,自然生成知识、方法和能力,2016年,学校申请加入海淀区“未来学校建设”课题,以“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实践研究”为研究方向,组织各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从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等多个维度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3.创新学科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主战场,那么,学科教研就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研工作,应该是学校常态教学工作的重点。随时发生在办公室的教学设计研讨、作业命题讨论、教学心得分享等,一般不会有学校领导参与。由于学校教学管理者关注的对象往往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地位和作用有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这个群体应该是支撑学校校本教研的“原支点”。所以,重视和加强备课组长队伍建设,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点。
其次,要关注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名师成长大致要经过五个阶段:新任期(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教学基本功)——适应期(需要自我反思学习)——发展期(需要专家引领)——创新期(需要平台、任务驱动)——固化期(需要静心沉淀、实践总结)。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每个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帮助其顺利通过发展瓶颈期,减少成长焦虑,实现健康成长。
第三,要抓住校本教研的本质。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素。所以,校本教研的本质就是在教学研究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抓住这一点,就保障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和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现实意义。
学校依托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借助海淀区教育教学群体研究项目平台,以学校子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科组集体教研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行动目标;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创新教研模式为实施途径;以学科德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师带徒三种展示课例教學研究为具体实施内容,经过教师个体教学反思、备课组集体研磨、同学科组共同评议总结、不同学科组间观摩学习、学校阶段性教学总结反思和专家指导点拨,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构建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以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科技素养、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素质为四大基本维度,基于四维内涵、学校的特色积淀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四维八系”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开放性科学实践系列、体育与心理系列、民族文化系列、艺术系列、海洋课程系列、学科阅读系列、国际理解系列八个系列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体验生存、生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构建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一直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中心任务。在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感,促使教师深度研究学科知识关联、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学资源应用,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育人能力。
2.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2017年底,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标志着课堂教学改革新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达成教、学、评一致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深入研究教材编排和学科本体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能力,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自2008年起,学校基于教学现状,确立了“互动生成”教学模式。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下,逐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如化学学科以问题解决连续活动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数学学科以学情分析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为了让“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更能融入课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辨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深度交流,自然生成知识、方法和能力,2016年,学校申请加入海淀区“未来学校建设”课题,以“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实践研究”为研究方向,组织各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从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等多个维度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3.创新学科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主战场,那么,学科教研就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研工作,应该是学校常态教学工作的重点。随时发生在办公室的教学设计研讨、作业命题讨论、教学心得分享等,一般不会有学校领导参与。由于学校教学管理者关注的对象往往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地位和作用有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这个群体应该是支撑学校校本教研的“原支点”。所以,重视和加强备课组长队伍建设,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点。
其次,要关注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名师成长大致要经过五个阶段:新任期(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教学基本功)——适应期(需要自我反思学习)——发展期(需要专家引领)——创新期(需要平台、任务驱动)——固化期(需要静心沉淀、实践总结)。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每个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帮助其顺利通过发展瓶颈期,减少成长焦虑,实现健康成长。
第三,要抓住校本教研的本质。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素。所以,校本教研的本质就是在教学研究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抓住这一点,就保障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和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