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汹涌澎湃刻骨铭心的,他的爱和痛,融入了诗歌。而林徽因是否曾经爱过徐志摩,竟成了历史留下的谜团。
1
他们的相识,是在1920年的秋天。当时任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司法部长的林长民应邀去英国讲学。他16岁的独生女儿林徽因刚刚中学毕业,便随父亲前往游历。
此时,24岁的徐志摩正在伦敦康桥皇家学院求学,住在沙士顿小镇。在国内的时候,徐志摩就与林长民相识,虽然年龄悬殊,但彼此欣赏对方的人品和才华,引为知己。听说林长民来到伦敦,徐志摩急忙去了林长民的住处探望。
恰巧那天林长民临时有事外出,给他开门的正是林徽因。没人知道,在林徽因开门的那一瞬间,徐志摩有过怎样的心情。可以肯定的是,那次见面之后,那个下午,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
在随同父亲游历的日子里,林徽因才十六岁,又是在异乡天涯,常常会感到寂寞,尤其是父亲去欧洲大陆开会的时候。
后来林徽因这样回忆那时情景:“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徐志摩的出现,令她的寂寞减少很多。他的风趣幽默和渊博学识,总是让她开怀大笑。
2
随着与林徽因交往的深入,他发现,这个梳着两条垂到肩膀的细细辫子、像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不仅长得俊秀可爱,而且是个可以对话的朋友。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林长民,林长民不无骄傲地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徐志摩发现林徽因读书很多,他们常常谈及一些作家作品。这些谈话让他兴奋。他感到,林徽因的可爱不仅在她的外貌,更在她活泼跳跃的思维,明澈清新的识见。林徽因的表达能力极强,她的北京话略带一点儿福建方音,她的英语则是地道的牛津音,发音吐字有音乐感,听上去舒服极了。而她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也超出了她的年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徐志摩发现自己来林寓不仅仅是为了找林长民,而是想见到林徽因,想和林徽因说话。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她没有料到,他们的亲切交往在徐志摩那方急速超越了友谊的界线,于是她惶恐起来,不得不求助于父亲。所以就有了林长民给徐志摩一封信婉拒的信:
“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徽徽问候”
3
很难说得清,那时候的林徽因对徐志摩只是朋友式的喜欢,还是对他已有妻室的状况顾虑重重。在这段感情中,徐志摩是激进而澎湃的,林徽因却是显得矜持而含蓄。
林长民的婉拒,林徽因的沉默并没有打消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念头。依然是长信写去,与她见面。直到林徽因离开英国的时候,她也没有任何表态。
虽然在林徽因这边已经“碰壁”,徐志摩却仍是决意跟张幼仪离婚。徐志摩认为是自己的身份不合适,一个有家的男人自是不配去追求她。于是在林徽因离开伦敦返国后,徐志摩了让林徽因放下顾虑,将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他选择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徐志摩抛弃妻子的行动,引来了更大的风波。因为这个决定,父亲和他断绝关系,中断他的经济供给。
在进退之间,徐志摩的种种惊人之举似乎让才气横溢却也稚嫩的林徽因愈发尴尬和不知所措。即便徐志摩已经离婚,林徽因还是退却了,她选择了一个更有现实感的归宿:同意父亲的安排,打算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林徽因回国后不久,她和梁思成的婚事便很快确定下来,但徐志摩仍不放弃,甚至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因车祸感情已经发展到密切阶段还闯入两人圈子。出于无奈,梁思成不得不用英语在门上贴了一张纸条:“恋人想单独在一起。”这时,徐志摩才知趣地离开。
4
徐志摩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曾经说过:“这这段感情中,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这一阶段,徐志摩写了很多诗,《偶然》正是其中的一首: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但是,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终结,彼此的联系更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越发密切。1923年前后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
1924年春,泰戈尔访华期间,给了徐林更多接触的机会。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
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却没有令林徽因动心。泰戈尔最后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威风叹了声:“哎!”
5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传奇又扑朔迷离的爱情,在老诗人的一声叹息中,画上了句点。接着,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则和梁思成共同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在美国期间,林徽因慢慢咀嚼出徐志摩对她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对徐志摩迟发的感情才有所流露。在独处时,静静翻看徐志摩写给她的信,才意识到他种种的好。她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成了一段姻缘。
1931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机场登机,他要去北京聆听林徽因要在协和礼堂举办的演讲。与陆小曼相处的几年中,徐志摩对陆小曼的奢侈和挥霍一直不满意,在临上飞机之前,他们还曾大吵一架。徐志摩此行,既是要为讲座捧场,其实,更是去看一看他所思念的人。
因为遭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坠落,这位多情的诗人带着对林徽因一世的倾慕和爱恋,永远地离开了。
徐志摩死后,梁思成去了济南,从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林徽因就把这块残片一直留在身边,始终挂在卧室的墙上,直到去世。
6
从史料中,很难找到林徽因深爱徐志摩的确切资料。人们看到的,多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深情。徐志摩曾热烈地追求过林徽因,但是林徽因是否爱他呢?
梁从诫在回忆母亲林徽因的文章中明确作出了否定的回答:“那时,像母亲那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母亲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她却是不爱他的。”
可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追寻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如果说她完全没有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动心,是不太可能的。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硖石(徐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
张幼仪的自传中说到,林徽因在1947年见了她一面:“一个朋友来对我说,林徽因在医院里,刚熬过肺结核大手术,大概活不久了。连她丈夫梁思成也从他正教书的耶鲁大学被叫了回来。为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著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或许一代才女林徽因,一直把对徐志摩的爱藏在心底。1935年夏天,她的诗作《别丢掉》,似乎更能袒露她的心声。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势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那真!
一样的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爱情魔语:
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还是因为她的胆怯,众说不一。诗人徐志摩的爱热烈直接,梁思成的爱沉稳踏实,大概经过理智的抉择,林徽因觉得梁思成更值得托付终身。很难说,林徽因的选择是幸或不幸,毕竟人生不能重新来过。
在这段传奇般的爱情中,年轻的林徽因既有诗人的灵性和多情,也有难得的理智和清醒。因着这份惊醒,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没有许志摩一个未来,但,许了自己一个未来。对陷入爱情容易受伤的女孩来说,或许也应该保有这份警醒吧。
1
他们的相识,是在1920年的秋天。当时任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司法部长的林长民应邀去英国讲学。他16岁的独生女儿林徽因刚刚中学毕业,便随父亲前往游历。
此时,24岁的徐志摩正在伦敦康桥皇家学院求学,住在沙士顿小镇。在国内的时候,徐志摩就与林长民相识,虽然年龄悬殊,但彼此欣赏对方的人品和才华,引为知己。听说林长民来到伦敦,徐志摩急忙去了林长民的住处探望。
恰巧那天林长民临时有事外出,给他开门的正是林徽因。没人知道,在林徽因开门的那一瞬间,徐志摩有过怎样的心情。可以肯定的是,那次见面之后,那个下午,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
在随同父亲游历的日子里,林徽因才十六岁,又是在异乡天涯,常常会感到寂寞,尤其是父亲去欧洲大陆开会的时候。
后来林徽因这样回忆那时情景:“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徐志摩的出现,令她的寂寞减少很多。他的风趣幽默和渊博学识,总是让她开怀大笑。
2
随着与林徽因交往的深入,他发现,这个梳着两条垂到肩膀的细细辫子、像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不仅长得俊秀可爱,而且是个可以对话的朋友。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林长民,林长民不无骄傲地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徐志摩发现林徽因读书很多,他们常常谈及一些作家作品。这些谈话让他兴奋。他感到,林徽因的可爱不仅在她的外貌,更在她活泼跳跃的思维,明澈清新的识见。林徽因的表达能力极强,她的北京话略带一点儿福建方音,她的英语则是地道的牛津音,发音吐字有音乐感,听上去舒服极了。而她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也超出了她的年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徐志摩发现自己来林寓不仅仅是为了找林长民,而是想见到林徽因,想和林徽因说话。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她没有料到,他们的亲切交往在徐志摩那方急速超越了友谊的界线,于是她惶恐起来,不得不求助于父亲。所以就有了林长民给徐志摩一封信婉拒的信:
“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徽徽问候”
3
很难说得清,那时候的林徽因对徐志摩只是朋友式的喜欢,还是对他已有妻室的状况顾虑重重。在这段感情中,徐志摩是激进而澎湃的,林徽因却是显得矜持而含蓄。
林长民的婉拒,林徽因的沉默并没有打消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念头。依然是长信写去,与她见面。直到林徽因离开英国的时候,她也没有任何表态。
虽然在林徽因这边已经“碰壁”,徐志摩却仍是决意跟张幼仪离婚。徐志摩认为是自己的身份不合适,一个有家的男人自是不配去追求她。于是在林徽因离开伦敦返国后,徐志摩了让林徽因放下顾虑,将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他选择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徐志摩抛弃妻子的行动,引来了更大的风波。因为这个决定,父亲和他断绝关系,中断他的经济供给。
在进退之间,徐志摩的种种惊人之举似乎让才气横溢却也稚嫩的林徽因愈发尴尬和不知所措。即便徐志摩已经离婚,林徽因还是退却了,她选择了一个更有现实感的归宿:同意父亲的安排,打算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林徽因回国后不久,她和梁思成的婚事便很快确定下来,但徐志摩仍不放弃,甚至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因车祸感情已经发展到密切阶段还闯入两人圈子。出于无奈,梁思成不得不用英语在门上贴了一张纸条:“恋人想单独在一起。”这时,徐志摩才知趣地离开。
4
徐志摩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曾经说过:“这这段感情中,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这一阶段,徐志摩写了很多诗,《偶然》正是其中的一首: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但是,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终结,彼此的联系更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越发密切。1923年前后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
1924年春,泰戈尔访华期间,给了徐林更多接触的机会。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
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却没有令林徽因动心。泰戈尔最后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威风叹了声:“哎!”
5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传奇又扑朔迷离的爱情,在老诗人的一声叹息中,画上了句点。接着,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则和梁思成共同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在美国期间,林徽因慢慢咀嚼出徐志摩对她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对徐志摩迟发的感情才有所流露。在独处时,静静翻看徐志摩写给她的信,才意识到他种种的好。她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成了一段姻缘。
1931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机场登机,他要去北京聆听林徽因要在协和礼堂举办的演讲。与陆小曼相处的几年中,徐志摩对陆小曼的奢侈和挥霍一直不满意,在临上飞机之前,他们还曾大吵一架。徐志摩此行,既是要为讲座捧场,其实,更是去看一看他所思念的人。
因为遭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坠落,这位多情的诗人带着对林徽因一世的倾慕和爱恋,永远地离开了。
徐志摩死后,梁思成去了济南,从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林徽因就把这块残片一直留在身边,始终挂在卧室的墙上,直到去世。
6
从史料中,很难找到林徽因深爱徐志摩的确切资料。人们看到的,多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深情。徐志摩曾热烈地追求过林徽因,但是林徽因是否爱他呢?
梁从诫在回忆母亲林徽因的文章中明确作出了否定的回答:“那时,像母亲那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母亲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她却是不爱他的。”
可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追寻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如果说她完全没有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动心,是不太可能的。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硖石(徐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
张幼仪的自传中说到,林徽因在1947年见了她一面:“一个朋友来对我说,林徽因在医院里,刚熬过肺结核大手术,大概活不久了。连她丈夫梁思成也从他正教书的耶鲁大学被叫了回来。为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著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或许一代才女林徽因,一直把对徐志摩的爱藏在心底。1935年夏天,她的诗作《别丢掉》,似乎更能袒露她的心声。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势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那真!
一样的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爱情魔语:
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还是因为她的胆怯,众说不一。诗人徐志摩的爱热烈直接,梁思成的爱沉稳踏实,大概经过理智的抉择,林徽因觉得梁思成更值得托付终身。很难说,林徽因的选择是幸或不幸,毕竟人生不能重新来过。
在这段传奇般的爱情中,年轻的林徽因既有诗人的灵性和多情,也有难得的理智和清醒。因着这份惊醒,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没有许志摩一个未来,但,许了自己一个未来。对陷入爱情容易受伤的女孩来说,或许也应该保有这份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