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解释框架,以建设南京“文学之都”为例,探讨文化产业的客观结构和消费者的主观认识体系与南京“文学之都”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出文化产业推动南京“文学之都”建设的方向。以金陵文化为切入点,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思考,回溯并动态追踪金陵文化与作家创作和市民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梳理南京历史文脉。同时以文学为本位,以地理空间为中心,融合时空对南京的文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梳理和定位并开发设计。将文学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创意文化资源、智慧传媒、数字文博等资源等进行整合,提出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对策。
城市与文化,从起源阶段起,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它们互相促进和规范、制约着彼此的发展与变化。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文化功能要比城市本身的形成更早。每一代人在人类考古的文化堆积层中,在城市里留下遗迹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
江南“烟水气”的形成
长江文化。长江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黄河文化不断发生着交流和交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共同造就了上古长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长江古称“江”,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诗经》,《诗经·周南·汉广》中“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江”指的就是现在的“长江”。汉魏六朝时就已经开始出现“长江”的称呼,唐代时,称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晚明及至近代,长江由西方传教士宣传到了世界各地。陈锋主编的著作(2006)为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系统性考察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做了积淀。长江文化研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梳理与凸显,但因受区域地理文化局限,没能把整个长江文化打通和融汇起来加以研究。贺云翱在2014年初发表《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重视文化发展》前瞻性地呼唤尽快构建长江文化战略。但在实践层面,由于缺少对长江全流域文化的战略性统筹和观照,长江文化建设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和区域性。长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质,多元开放、兼容并蓄、交汇融通。
江南文化。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研究认为:“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江南”有着特定的地理历史定义,李伯重就根据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理论提出“江南地区”的两个标准:地理上的完整性及该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经济水平的接近性。关于江南文化,刘士林在其著作中(2005)为我们分析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本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划分界限。刘士林还对何为江南都市文化进行了清晰的定义。一是从历史传统的层面进行分析,它是基于江南地区独特的城市空间作为背景而创造的一种极为个性、发达的都市文化模式,在内在结构等方面与古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在当代都市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以上海为第一城市的长三角一带在初步建立“全球第六大都市群”之余,也使得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渐渐发展出其现代形态。
金陵文化。陈书录认为金陵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为魏晋六朝文化,前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建都于金陵,史称“六代豪华”,魏晋风度形成了南京六朝烟水气。第二个高峰为南唐文化,秦淮两岸商贾云集,商业繁茂,国力鼎盛,休兵安民,民风开放的南唐,为饱经战乱之苦的士大夫提供了栖身之所,取得了非凡成绩。第三个高峰是以朱元璋定都南京为起点的明清文化。
金陵文化的独特魅力
明清经济史上的江南地区,应包括明清的苏、松、常、镇、应天(江宁)、杭、嘉、湖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在地理、水文、自然生态以及经济联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文章遵从李伯重的“八府一州”说,即江南的核心区——环太湖流域。魏晋人生活上崇尚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所以人的精神也最自由,最解放。文章在历时性上赞同魏晋南北朝为“江南”的轴心期。
“金陵”名号缘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今清凉山修筑城邑,名之金陵邑。“自建都至今,兩千五百多年间,南京城市生活中心的移动不超过五公里。身边的山山水水、草木风景或是人文建筑,与千年前没有太大地理上的差别”
金陵文化不是江南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却因其南北二源头而具有兼容并包的开放气质。金陵文化是区别于北方中原文化的诗意的审美文化,南京经历数度兴废与政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金陵文化是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一体的“天人合一”。金陵文化是六朝士人“烟水气”的市井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共鸣。
南京历史文脉
以南京为都城的六朝,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古都南京首次成为中国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和文学创作中心。魏晋文学成就非凡,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诗歌辞赋、笔记小说、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斐然。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形成了灿烂的南京六朝文学。乌衣巷中的高门望族;燕雀湖与昭明太子的传说,钟嵘的《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著名诗人几乎都跟金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金陵,吊古伤今,南京一隅留下了文学印迹。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宰相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境界开阔、情致缠绵,以其独特魅力独领一代风骚。
宋元时期,许多文学大家来到南京,或履职或游历,留下了不朽名作。“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晚岁定居金陵,其散曲和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为元曲优秀代表作。
明清代小说、戏曲创作进入繁盛时期,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曹家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南京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作,如陆文夫、高晓声、方之以及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叶兆言的“秦淮”系列等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天的南京依然是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镇,持续提升南京在文学领域的生产力和传播力和创造力,同样是文学之都建设的一大任务。 江南审美精神的诗性继承。五四以来,区别于启蒙话语权下的批判为主,以沈从文为主的乡土作家,继承魏晋以来田园牧歌式的中国叙事传统,余光中、汪曾祺以唯美抒情的基调表现乡愁与江南味道,苏童小说被誉为南方想象的诗学,这也可以说是江南审美精神的诗性继承。
南京文学景观
高翔认为文学景观分三种。“最常见的是,某个现实的存在物被作家捕捉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原型,经过作家的书写而被世人熟知。”例如滕王阁;“还有一种,是现实中原本不存在,经过作家的创造而产生的虚拟形象或幻想空间,借由现代技术将其在地化和实物化”如西游城;“第三类文学景观,是与作家本人和其写作活动有关的历史遗迹,如莎士比亚故居。”
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密切相连、交互影响,其中的连接点之一就是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及其文化艺术氛围,即克拉克所说的“文化场景”。一定的文化场景有利于促进创意人才的集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反过来也会对城市建设者提出建构和完善“文化场景”的要求。文化场景理论包括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体系两个部分,客观结构是指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中的物理场域:主观认识体系是一个包括三个主文化、价值观维度,和十五个次维度的解释框架。(见下表)
主维度 次维度
真实性( Authenticity) 理性的
本地的
国家的
合作的
少数群体的
戏剧性( Theatricality) 亲善的
正式的
展示的
时尚魅力
挑衅的
合法性( Legitima- cy) 传统主义
自我表现
超凡魅力
实用主义
平等主义
因此,基于金陵文化为南京文化产业赋能,引用文化场景理论的解释框架设计研究主体调查问卷,另外,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UCCN)的官网文件以及入选城市的文献调研来看,我们可以将文学之都的建设大体总结为七个指标:文学产业化发达程度,文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与质量,文学景观的数量与影响力,文学活动的数量与影响力,文学服务的载体数量与效果,文学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文学与其他文化艺术媒介的互动程度。
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对策
从点到面打造南京文学景观。拓展文学多样性,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纸质主流文学作品创作宣传,包括亚文化文学作品,新兴科技融合文学产品及国际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学进行科技赋能。坚守南京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镇位地,为创意文化产业培养人才,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平台。云上观非遗,云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诗歌南京地图等智慧旅游与数字文博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设计强地域属性、强IP属性的文创产品。在市民公共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利用节庆和活动,利用机构和企业对文学推广的热情及市民视角对文学生活的感知,打造书香南京。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金陵文化为产业赋能的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路径分析与实证研究20YB36。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城市与文化,从起源阶段起,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它们互相促进和规范、制约着彼此的发展与变化。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文化功能要比城市本身的形成更早。每一代人在人类考古的文化堆积层中,在城市里留下遗迹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
江南“烟水气”的形成
长江文化。长江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黄河文化不断发生着交流和交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共同造就了上古长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长江古称“江”,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诗经》,《诗经·周南·汉广》中“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江”指的就是现在的“长江”。汉魏六朝时就已经开始出现“长江”的称呼,唐代时,称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晚明及至近代,长江由西方传教士宣传到了世界各地。陈锋主编的著作(2006)为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系统性考察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做了积淀。长江文化研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梳理与凸显,但因受区域地理文化局限,没能把整个长江文化打通和融汇起来加以研究。贺云翱在2014年初发表《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重视文化发展》前瞻性地呼唤尽快构建长江文化战略。但在实践层面,由于缺少对长江全流域文化的战略性统筹和观照,长江文化建设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和区域性。长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质,多元开放、兼容并蓄、交汇融通。
江南文化。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研究认为:“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江南”有着特定的地理历史定义,李伯重就根据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理论提出“江南地区”的两个标准:地理上的完整性及该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经济水平的接近性。关于江南文化,刘士林在其著作中(2005)为我们分析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本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划分界限。刘士林还对何为江南都市文化进行了清晰的定义。一是从历史传统的层面进行分析,它是基于江南地区独特的城市空间作为背景而创造的一种极为个性、发达的都市文化模式,在内在结构等方面与古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在当代都市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以上海为第一城市的长三角一带在初步建立“全球第六大都市群”之余,也使得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渐渐发展出其现代形态。
金陵文化。陈书录认为金陵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为魏晋六朝文化,前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建都于金陵,史称“六代豪华”,魏晋风度形成了南京六朝烟水气。第二个高峰为南唐文化,秦淮两岸商贾云集,商业繁茂,国力鼎盛,休兵安民,民风开放的南唐,为饱经战乱之苦的士大夫提供了栖身之所,取得了非凡成绩。第三个高峰是以朱元璋定都南京为起点的明清文化。
金陵文化的独特魅力
明清经济史上的江南地区,应包括明清的苏、松、常、镇、应天(江宁)、杭、嘉、湖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在地理、水文、自然生态以及经济联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文章遵从李伯重的“八府一州”说,即江南的核心区——环太湖流域。魏晋人生活上崇尚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所以人的精神也最自由,最解放。文章在历时性上赞同魏晋南北朝为“江南”的轴心期。
“金陵”名号缘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今清凉山修筑城邑,名之金陵邑。“自建都至今,兩千五百多年间,南京城市生活中心的移动不超过五公里。身边的山山水水、草木风景或是人文建筑,与千年前没有太大地理上的差别”
金陵文化不是江南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却因其南北二源头而具有兼容并包的开放气质。金陵文化是区别于北方中原文化的诗意的审美文化,南京经历数度兴废与政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金陵文化是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一体的“天人合一”。金陵文化是六朝士人“烟水气”的市井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共鸣。
南京历史文脉
以南京为都城的六朝,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古都南京首次成为中国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和文学创作中心。魏晋文学成就非凡,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诗歌辞赋、笔记小说、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斐然。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形成了灿烂的南京六朝文学。乌衣巷中的高门望族;燕雀湖与昭明太子的传说,钟嵘的《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著名诗人几乎都跟金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金陵,吊古伤今,南京一隅留下了文学印迹。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宰相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境界开阔、情致缠绵,以其独特魅力独领一代风骚。
宋元时期,许多文学大家来到南京,或履职或游历,留下了不朽名作。“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晚岁定居金陵,其散曲和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为元曲优秀代表作。
明清代小说、戏曲创作进入繁盛时期,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曹家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南京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作,如陆文夫、高晓声、方之以及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叶兆言的“秦淮”系列等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天的南京依然是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镇,持续提升南京在文学领域的生产力和传播力和创造力,同样是文学之都建设的一大任务。 江南审美精神的诗性继承。五四以来,区别于启蒙话语权下的批判为主,以沈从文为主的乡土作家,继承魏晋以来田园牧歌式的中国叙事传统,余光中、汪曾祺以唯美抒情的基调表现乡愁与江南味道,苏童小说被誉为南方想象的诗学,这也可以说是江南审美精神的诗性继承。
南京文学景观
高翔认为文学景观分三种。“最常见的是,某个现实的存在物被作家捕捉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原型,经过作家的书写而被世人熟知。”例如滕王阁;“还有一种,是现实中原本不存在,经过作家的创造而产生的虚拟形象或幻想空间,借由现代技术将其在地化和实物化”如西游城;“第三类文学景观,是与作家本人和其写作活动有关的历史遗迹,如莎士比亚故居。”
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密切相连、交互影响,其中的连接点之一就是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及其文化艺术氛围,即克拉克所说的“文化场景”。一定的文化场景有利于促进创意人才的集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反过来也会对城市建设者提出建构和完善“文化场景”的要求。文化场景理论包括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体系两个部分,客观结构是指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中的物理场域:主观认识体系是一个包括三个主文化、价值观维度,和十五个次维度的解释框架。(见下表)
主维度 次维度
真实性( Authenticity) 理性的
本地的
国家的
合作的
少数群体的
戏剧性( Theatricality) 亲善的
正式的
展示的
时尚魅力
挑衅的
合法性( Legitima- cy) 传统主义
自我表现
超凡魅力
实用主义
平等主义
因此,基于金陵文化为南京文化产业赋能,引用文化场景理论的解释框架设计研究主体调查问卷,另外,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UCCN)的官网文件以及入选城市的文献调研来看,我们可以将文学之都的建设大体总结为七个指标:文学产业化发达程度,文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与质量,文学景观的数量与影响力,文学活动的数量与影响力,文学服务的载体数量与效果,文学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文学与其他文化艺术媒介的互动程度。
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对策
从点到面打造南京文学景观。拓展文学多样性,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纸质主流文学作品创作宣传,包括亚文化文学作品,新兴科技融合文学产品及国际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学进行科技赋能。坚守南京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镇位地,为创意文化产业培养人才,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平台。云上观非遗,云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诗歌南京地图等智慧旅游与数字文博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设计强地域属性、强IP属性的文创产品。在市民公共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利用节庆和活动,利用机构和企业对文学推广的热情及市民视角对文学生活的感知,打造书香南京。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金陵文化为产业赋能的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路径分析与实证研究20YB36。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