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首歌响起的时候,房间里年老的友子转过身来,发现了送信人阿嘉送过来的信。这些写自60年前的信,很明显是迟到了太久,不过,《海角七号》只是借用了这些信作为叙事背景,讲述的乃是另外一段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名字恰好也叫友子。
友子是一个日本女孩,忙完在台湾的工作将要回日本前,接到公司的电话,要求她留在台湾小镇,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乐团,为一位即将来此举办海边演出的著名日本歌手暖场。在帮助组建乐队的过程里,友子逐渐爱上了乐队的主唱阿嘉,也就是那个送信人。阿嘉有一个秘密,他私拆了要送往“海角七号”的邮件。
60年后,“海角七号”早已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要送往那里的是7封信,不断地在电影里作为画外音被读出来,这是一个兵败后撤离台湾的日本军人,在海上写给一个留在台湾的女子的信,那一封封情书,写的如诗如画,充满离别的伤感,这些情书,似乎脱离故事之外,但每当画面切进故事里,又显得那么妥帖,毫不突兀。
《海角七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爱情片,它的爱情主题是融入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当中的,因而,它更像是一部反映台湾民众精神的社会电影。摩托车,摇滚乐,阿嘉将琴砸碎在马路上大骂一声“我操你妈的台北”……这些都是很招文艺青年喜欢的范儿。自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发起并获得成功的这几十年来,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具备了相同的“台湾气质”——淡定从容的叙事,缓慢隽永的视角,深沉悠长的情感……《海角七号》就是这么一部“台湾气质”浓厚的电影,它的身上,隐约可见杨德昌、侯孝贤甚至蔡明亮的影子,但它的出现,却让台湾电影多了一些与众不同,导演魏德圣的个人风格,决定了《海角七号》将会成为一部文艺新经典,魏德圣也会因此成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
《海角七号》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普通台湾人,镇民代表会主席是一个虚荣但却深爱这个美丽海角的小镇领导,是他力争得到了本地乐团作为暖场演出的机会;交警劳马是一个横鼻子竖眼挑剔的家伙,他和阿嘉在街头打架的那个场景十分可爱;鼓手水蛙是个长相奇怪的修理工,爱对老板娘献殷勤;马拉桑是一个无孔不入、执着敬业的米酒推销员,他让人看到台湾社会底层生活艰辛的人们的可敬一面;女孩大大是在教堂谈钢琴的琴童,早熟的她顽皮又聪慧;“国宝”茂伯是一个热心舞台表演的老人,虽然腿脚不利索,却一直没放弃加入乐队……就是这么一支老的老、小的小,看上去很奇怪的乐队,没怎么排练,却唱出了让观众疯狂的乐曲。
影片用淡然的笔墨轻巧地刻画着这些人物,无处不在的幽默感时不时会令人笑出声来,比如友子对一个急着脱衣服要去游泳的黑人女模特说,“小心你晒黑了”;钢琴女孩在电梯里唱着露骨的情感,代表会主席和随从不由自主用脚跟着打起拍子来;马拉桑终于卖出去了60瓶米酒,高兴的他一把将前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前台女孩抱了起来;喝醉的友子躺在地上指着天上骂“你笑什么笑”,镜头摇上去,是一个月芽儿;交警喝醉了酒在海边对钢琴女孩说话痨般继续讲述他心中的女神,女孩突然揽过他的肩膀,吻了一下他的额头……
《海角七号》就是这样由一点点细节堆砌而成的电影,它让人看着微笑、温暖但一点儿也不会觉得伤感。它所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冲突和矛盾,但归根结底是真诚的,这种真诚的人物关系,让习惯了生活在大时代、大社会中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羡慕。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抱怨,但不难发现,他们深藏于心的乐观精神。对小镇所共有的荣誉感,以及组建一支乐队的理想,紧紧将他们栓成了一团,他们不是在为谁演出,他们是为了自己演出,因为音乐和歌唱,始终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友子爱上了乐队忧郁、暴躁的阿嘉,她自己说,她不是没有恋爱过,只是这次感觉十分特别。而把信送到的阿嘉,不仅在海边最后完成了他的歌词,也明白了爱的真谛,在赶往演出现场的沙滩上,他拥抱了友子,让她留下来。影片最后有点好莱坞风格,被摄像机对准的友子出现在演出的大银幕上,戴上了那串象征坚贞爱情的项链……60年前一段错过的爱情,60年后在原地得以实现圆满结局。
年老的友子和那个一直在银幕外读信的日本军人,年轻的友子和原住民阿嘉,两条爱情主线的交叉叙述,使《海角七号》成为一部很适合恋爱中人看的电影。电影爱情部分的描写,清新隽永,情绪浓而不腻,那些诗一样美丽的句子,让人相信这些情书的确存在过。
据说在台湾,《海角七号》引起了比《色,戒》还要强烈的轰动,并且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台湾票房,这恐怕和它暗中契合了台湾民众对于团结、对于理想、对于未来的精神需求,它是一部承载着台湾人对过去、现在、未来反思和展望的电影,影片萌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会让人感到激动。这一切正如导演所说,“《海角七号》一不小心成了台湾民众情感的宣泄出口”。这部在台湾大红的电影,不久后将在内地上映,一刀未剪的传闻,也让内地观众对它充满期待,不知它是否一样能够甩掉那些电影之外的无意义争端,成为一部中国人共同喜欢的电影。[责编/布丁]
友子是一个日本女孩,忙完在台湾的工作将要回日本前,接到公司的电话,要求她留在台湾小镇,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乐团,为一位即将来此举办海边演出的著名日本歌手暖场。在帮助组建乐队的过程里,友子逐渐爱上了乐队的主唱阿嘉,也就是那个送信人。阿嘉有一个秘密,他私拆了要送往“海角七号”的邮件。
60年后,“海角七号”早已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要送往那里的是7封信,不断地在电影里作为画外音被读出来,这是一个兵败后撤离台湾的日本军人,在海上写给一个留在台湾的女子的信,那一封封情书,写的如诗如画,充满离别的伤感,这些情书,似乎脱离故事之外,但每当画面切进故事里,又显得那么妥帖,毫不突兀。
《海角七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爱情片,它的爱情主题是融入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当中的,因而,它更像是一部反映台湾民众精神的社会电影。摩托车,摇滚乐,阿嘉将琴砸碎在马路上大骂一声“我操你妈的台北”……这些都是很招文艺青年喜欢的范儿。自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发起并获得成功的这几十年来,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具备了相同的“台湾气质”——淡定从容的叙事,缓慢隽永的视角,深沉悠长的情感……《海角七号》就是这么一部“台湾气质”浓厚的电影,它的身上,隐约可见杨德昌、侯孝贤甚至蔡明亮的影子,但它的出现,却让台湾电影多了一些与众不同,导演魏德圣的个人风格,决定了《海角七号》将会成为一部文艺新经典,魏德圣也会因此成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
《海角七号》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普通台湾人,镇民代表会主席是一个虚荣但却深爱这个美丽海角的小镇领导,是他力争得到了本地乐团作为暖场演出的机会;交警劳马是一个横鼻子竖眼挑剔的家伙,他和阿嘉在街头打架的那个场景十分可爱;鼓手水蛙是个长相奇怪的修理工,爱对老板娘献殷勤;马拉桑是一个无孔不入、执着敬业的米酒推销员,他让人看到台湾社会底层生活艰辛的人们的可敬一面;女孩大大是在教堂谈钢琴的琴童,早熟的她顽皮又聪慧;“国宝”茂伯是一个热心舞台表演的老人,虽然腿脚不利索,却一直没放弃加入乐队……就是这么一支老的老、小的小,看上去很奇怪的乐队,没怎么排练,却唱出了让观众疯狂的乐曲。
影片用淡然的笔墨轻巧地刻画着这些人物,无处不在的幽默感时不时会令人笑出声来,比如友子对一个急着脱衣服要去游泳的黑人女模特说,“小心你晒黑了”;钢琴女孩在电梯里唱着露骨的情感,代表会主席和随从不由自主用脚跟着打起拍子来;马拉桑终于卖出去了60瓶米酒,高兴的他一把将前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前台女孩抱了起来;喝醉的友子躺在地上指着天上骂“你笑什么笑”,镜头摇上去,是一个月芽儿;交警喝醉了酒在海边对钢琴女孩说话痨般继续讲述他心中的女神,女孩突然揽过他的肩膀,吻了一下他的额头……
《海角七号》就是这样由一点点细节堆砌而成的电影,它让人看着微笑、温暖但一点儿也不会觉得伤感。它所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冲突和矛盾,但归根结底是真诚的,这种真诚的人物关系,让习惯了生活在大时代、大社会中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羡慕。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抱怨,但不难发现,他们深藏于心的乐观精神。对小镇所共有的荣誉感,以及组建一支乐队的理想,紧紧将他们栓成了一团,他们不是在为谁演出,他们是为了自己演出,因为音乐和歌唱,始终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友子爱上了乐队忧郁、暴躁的阿嘉,她自己说,她不是没有恋爱过,只是这次感觉十分特别。而把信送到的阿嘉,不仅在海边最后完成了他的歌词,也明白了爱的真谛,在赶往演出现场的沙滩上,他拥抱了友子,让她留下来。影片最后有点好莱坞风格,被摄像机对准的友子出现在演出的大银幕上,戴上了那串象征坚贞爱情的项链……60年前一段错过的爱情,60年后在原地得以实现圆满结局。
年老的友子和那个一直在银幕外读信的日本军人,年轻的友子和原住民阿嘉,两条爱情主线的交叉叙述,使《海角七号》成为一部很适合恋爱中人看的电影。电影爱情部分的描写,清新隽永,情绪浓而不腻,那些诗一样美丽的句子,让人相信这些情书的确存在过。
据说在台湾,《海角七号》引起了比《色,戒》还要强烈的轰动,并且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台湾票房,这恐怕和它暗中契合了台湾民众对于团结、对于理想、对于未来的精神需求,它是一部承载着台湾人对过去、现在、未来反思和展望的电影,影片萌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会让人感到激动。这一切正如导演所说,“《海角七号》一不小心成了台湾民众情感的宣泄出口”。这部在台湾大红的电影,不久后将在内地上映,一刀未剪的传闻,也让内地观众对它充满期待,不知它是否一样能够甩掉那些电影之外的无意义争端,成为一部中国人共同喜欢的电影。[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