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可见,学生已不再是知识学习的奴隶,而是知识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1要热爱学生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如父子的关系。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去接近他,理解他,感受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带过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当时这个班有一个男同学语文学得特别好,但是对数学却一窍不通,上课的时候也不发言,作业错误特别多。一次家访时,他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反应比较慢,以前的数学老师总是训斥他,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就设法接近这个同学,下课时和他一起玩,上课总是多给他辅导作业,发现他有进步马上在全班表扬,特别是在叫他“三位数减法计算”的时候,用向他人借钱的方法单独给他讲解,他听得津津有味,也觉得特别有意思,渐渐的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一天天提高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比如。我在上五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教材要求:五二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参赛同学必须身高接近。
情境如下:首先在班上选取20名平时舞蹈基础较好的女同学,排成前后两排,每排10人,并让四名同学上前量出他们的身高,一名同学记录到黑板上,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黑板上提供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再选拔身高接近平均数的10名同学。学生量出的数据如下:1.52、1.52、1.53、1.53、1.58、1.53、1.42、1.42、1.43、1.53、1.51、1.52、1.56、1.48、1.49、1.53、1.49、1.51、1.53、1.52
一部分学生首先算出这些同学的身高平均值,然后再从中找出接近这个值的10名同学,就得到了准确的答案。他们算出的平均数是1.526.那么从列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1.52米和1.53米的同学是最接近平均值的,所以身高是1.52米和1.53米的最合适。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身高1.53米的同学最多,那么1.52米左右的比较合适。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36,那么身高接近1.536的同学最合适。
这时,我引导学生:上面这组数据中,1.53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中数。众数最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几种情况。教学结束后我让被选出来的同学为全班同学表演了一个他们最拿手的舞蹈,同学们在愉快的欣赏之余,也真正体会到“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这次“统计”教学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操作出来的,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和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做起作业来兴趣也特别浓厚。
3布置有梯度的作业
学生从学习基础、接受新知的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大的差异,优等生知识掌握得较好,作业对于他们来说不能没有一定的难度,否则他们会感到没有趣味;而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对于难度较大的习题会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让学困生有积极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兼顾好、中、差三种情况,有梯度的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巩固、表现和发展,感受作业带来的愉悦。
我在布置“长方体”作业时,要求学习好的同学不光要完成课本上的作业,还得测量一下自己家房间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学习中等的同学只要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就行了;而对于学困生,我就只是在教材上筛选出适合他们而且是基础性的习题。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爱和真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共性和个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快乐地“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1要热爱学生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如父子的关系。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去接近他,理解他,感受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带过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当时这个班有一个男同学语文学得特别好,但是对数学却一窍不通,上课的时候也不发言,作业错误特别多。一次家访时,他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反应比较慢,以前的数学老师总是训斥他,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就设法接近这个同学,下课时和他一起玩,上课总是多给他辅导作业,发现他有进步马上在全班表扬,特别是在叫他“三位数减法计算”的时候,用向他人借钱的方法单独给他讲解,他听得津津有味,也觉得特别有意思,渐渐的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一天天提高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比如。我在上五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教材要求:五二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参赛同学必须身高接近。
情境如下:首先在班上选取20名平时舞蹈基础较好的女同学,排成前后两排,每排10人,并让四名同学上前量出他们的身高,一名同学记录到黑板上,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黑板上提供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再选拔身高接近平均数的10名同学。学生量出的数据如下:1.52、1.52、1.53、1.53、1.58、1.53、1.42、1.42、1.43、1.53、1.51、1.52、1.56、1.48、1.49、1.53、1.49、1.51、1.53、1.52
一部分学生首先算出这些同学的身高平均值,然后再从中找出接近这个值的10名同学,就得到了准确的答案。他们算出的平均数是1.526.那么从列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1.52米和1.53米的同学是最接近平均值的,所以身高是1.52米和1.53米的最合适。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身高1.53米的同学最多,那么1.52米左右的比较合适。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36,那么身高接近1.536的同学最合适。
这时,我引导学生:上面这组数据中,1.53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中数。众数最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几种情况。教学结束后我让被选出来的同学为全班同学表演了一个他们最拿手的舞蹈,同学们在愉快的欣赏之余,也真正体会到“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这次“统计”教学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操作出来的,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和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做起作业来兴趣也特别浓厚。
3布置有梯度的作业
学生从学习基础、接受新知的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大的差异,优等生知识掌握得较好,作业对于他们来说不能没有一定的难度,否则他们会感到没有趣味;而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对于难度较大的习题会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让学困生有积极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兼顾好、中、差三种情况,有梯度的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巩固、表现和发展,感受作业带来的愉悦。
我在布置“长方体”作业时,要求学习好的同学不光要完成课本上的作业,还得测量一下自己家房间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学习中等的同学只要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就行了;而对于学困生,我就只是在教材上筛选出适合他们而且是基础性的习题。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爱和真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共性和个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快乐地“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