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
你好!
我一直想成为别人脑袋里的虫。因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别人。
虽说言为心声,可是人总有言不由衷的时候。在国内,我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在国外,我更想知道老外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虽然也同他们在—起交谈,可是,总还有一种人心隔肚皮的感觉。据作者调查,他发现中国人和意大利人非常相似,都热爱家庭、爱热闹、爱吃面条、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作者的一位意大利朋友因工作需要在德国住了两年,刚刚住下没几天,就害起了思乡病,天天想着要回国。原因很简单,德国太寂寞了,她觉得同意大利相比,这里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来往,交不到知心的朋友,更没有面条,这一切真是难为她了。两年一到,她马上就离开了德国。可是她一到北京工作,马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立刻有说有笑,再也不提思乡的事了。作者说她就像一朵荷花,永远都离不开脚下的淤泥。永远都离不开生她养她的文化。我想这两种文化的相似,也许是马可·波罗的功劳吧!
不知是为什么,我很喜欢这个比喻,我觉得自己也是那朵荷花。在国外居住了十年,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思乡的感觉。尽管澳洲的华人很多,这里也有中国城,中国的食品琳琅满目,自己也尽量身体力行,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那样去做。可是不管怎样,我总是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思乡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在诗歌《乡愁四韵》中是这样描述乡愁的滋味的: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我不是诗人,对我来说,首先,乡愁是文化上的饥渴。我每次回国,都要买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影碟和杂七杂八的书籍,看着那些丰富多彩的影碟和书籍,我只能怪航空公司太吝啬了,不然我还可以多带一些回来。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国内价格相对便宜,更重要的是有许多东西在这里买不到、平时好在还有网络,使我能知道国内的—些信息,不至于很落伍,只是觉得好多事情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这种文化上的饥渴并不是书籍和影碟可以解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滴凝聚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乡愁。
其次,乡愁是胃肠上的饥渴,天天吃牛奶面包,总想吃一些家乡的风味,豆浆、油条、咸菜、酸菜都是我想吃的东西,我的胃并没有那么高贵。为了腌酸菜,我和妻子特意去买酸菜缸,在一家朝鲜店里看到了一个十分精致的缸,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要价120澳元,我们没舍得买。又在中国店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南方人煲汤用的锅,长得类似小号酸菜缸,标价25澳元,我们兴高采烈地搬回了家,白菜2澳元一颗,我们腌了两颗酸菜,因为缸太小,只能放进去两颗。我们就这样每年腌两颗白菜,不是很酸,但是总算可以吃到类似国内香喷喷的酸菜炖粉条了。我们可以讲英语,可以西装革履,可以假洋鬼子,可是却永远改造不了自己的中国胃。
再有,乡愁是感情上的饥渴,虽然我的朋友不多,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在国内,尽管也打电话,也通信,但是,毕竟生活环境变了,许多的想法也变了,常常有一种话不投机的感觉,原来很亲近的朋友,也变得客气起来。当然最思念的还是自己的亲人,父母年龄大了,我有时希望自己能呆在他们身边,尽一份孝心。可是,我觉得更多的时候,还是他们在帮我们,妻生孩子,父母来帮忙,可是他们最多也只能呆一年,家里还有许多事情,许多牵挂,另外他们也是觉得这里太清静了,呆的时间久了,心里也不安起来。我想他们也属于荷花,离不开自己的故土。
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高的觉悟,我们有多么爱国,思乡就是一种情感,思乡就是—种感觉。思乡其实与政治无关,人们说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正在变成国际村,我们要成为世界公民。可我却觉得无论变大还是变小,无论你身在何方,也无论你能否成为世界公民,思乡的感觉永远不会变,荷花永远都是荷花,永远都离不开脚下的淤泥。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写过一首《长相思》,我觉得表达了所有天下游子的思乡之情: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从古至今,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有思乡的感觉,无论何朝何代,也无论是什么国家,人们对故园的思念永远都会萦绕在自己的梦际,其实我们都是荷花。
玮东
你好!
我一直想成为别人脑袋里的虫。因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别人。
虽说言为心声,可是人总有言不由衷的时候。在国内,我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在国外,我更想知道老外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虽然也同他们在—起交谈,可是,总还有一种人心隔肚皮的感觉。据作者调查,他发现中国人和意大利人非常相似,都热爱家庭、爱热闹、爱吃面条、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作者的一位意大利朋友因工作需要在德国住了两年,刚刚住下没几天,就害起了思乡病,天天想着要回国。原因很简单,德国太寂寞了,她觉得同意大利相比,这里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来往,交不到知心的朋友,更没有面条,这一切真是难为她了。两年一到,她马上就离开了德国。可是她一到北京工作,马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立刻有说有笑,再也不提思乡的事了。作者说她就像一朵荷花,永远都离不开脚下的淤泥。永远都离不开生她养她的文化。我想这两种文化的相似,也许是马可·波罗的功劳吧!
不知是为什么,我很喜欢这个比喻,我觉得自己也是那朵荷花。在国外居住了十年,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思乡的感觉。尽管澳洲的华人很多,这里也有中国城,中国的食品琳琅满目,自己也尽量身体力行,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那样去做。可是不管怎样,我总是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思乡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在诗歌《乡愁四韵》中是这样描述乡愁的滋味的: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我不是诗人,对我来说,首先,乡愁是文化上的饥渴。我每次回国,都要买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影碟和杂七杂八的书籍,看着那些丰富多彩的影碟和书籍,我只能怪航空公司太吝啬了,不然我还可以多带一些回来。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国内价格相对便宜,更重要的是有许多东西在这里买不到、平时好在还有网络,使我能知道国内的—些信息,不至于很落伍,只是觉得好多事情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这种文化上的饥渴并不是书籍和影碟可以解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滴凝聚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乡愁。
其次,乡愁是胃肠上的饥渴,天天吃牛奶面包,总想吃一些家乡的风味,豆浆、油条、咸菜、酸菜都是我想吃的东西,我的胃并没有那么高贵。为了腌酸菜,我和妻子特意去买酸菜缸,在一家朝鲜店里看到了一个十分精致的缸,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要价120澳元,我们没舍得买。又在中国店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南方人煲汤用的锅,长得类似小号酸菜缸,标价25澳元,我们兴高采烈地搬回了家,白菜2澳元一颗,我们腌了两颗酸菜,因为缸太小,只能放进去两颗。我们就这样每年腌两颗白菜,不是很酸,但是总算可以吃到类似国内香喷喷的酸菜炖粉条了。我们可以讲英语,可以西装革履,可以假洋鬼子,可是却永远改造不了自己的中国胃。
再有,乡愁是感情上的饥渴,虽然我的朋友不多,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在国内,尽管也打电话,也通信,但是,毕竟生活环境变了,许多的想法也变了,常常有一种话不投机的感觉,原来很亲近的朋友,也变得客气起来。当然最思念的还是自己的亲人,父母年龄大了,我有时希望自己能呆在他们身边,尽一份孝心。可是,我觉得更多的时候,还是他们在帮我们,妻生孩子,父母来帮忙,可是他们最多也只能呆一年,家里还有许多事情,许多牵挂,另外他们也是觉得这里太清静了,呆的时间久了,心里也不安起来。我想他们也属于荷花,离不开自己的故土。
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高的觉悟,我们有多么爱国,思乡就是一种情感,思乡就是—种感觉。思乡其实与政治无关,人们说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正在变成国际村,我们要成为世界公民。可我却觉得无论变大还是变小,无论你身在何方,也无论你能否成为世界公民,思乡的感觉永远不会变,荷花永远都是荷花,永远都离不开脚下的淤泥。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写过一首《长相思》,我觉得表达了所有天下游子的思乡之情: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从古至今,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有思乡的感觉,无论何朝何代,也无论是什么国家,人们对故园的思念永远都会萦绕在自己的梦际,其实我们都是荷花。
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