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我国饮料市场上演的一出出资本大战中,本土的“健力宝”、“乐百氏”、“椰风”等知名品牌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一些企业早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而国际饮料巨头如“可口可乐”、“达能”等,却“攻城掠地”,不断凯歌高奏。本土企业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时,除了谈到资本规模、体制管理、营销模式等缺陷外,竟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人才匮乏的问题。健力宝的开山始祖、前总经理李经纬更是深有感触地指出,“健力宝”兵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才。
无独有偶,世界500强之一的跨国公司、曾执世界医药生化制品牛耳的葛兰素威康集团,为拓展在华市场业务而招兵买马时,竟亦发出了与李经纬同样的慨叹:人才难觅。
国内外两大知名企业的遭遇表明,市场对人才的渴求丝毫不逊于三顾茅庐的刘备。因为在我国成功加入了WTO后,为了在市场开放条件下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获取并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拥有当今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的,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我们都需要人才,都需要“千里马”,问题的关键是,“千里马”而今安在?
如果硬要说我们的身边没有千里马,又似乎与事实不符,有些牵强。放眼人才市场、各类人才招聘会,黑压压的人头恰似千军万马般涌向有限的招聘席位,再看看截至今年,我国尚有一百万大中专毕业生仍在就业市场上寻寻觅觅,却因找不到工作而凄凄惨惨戚戚时,则不由让人心生疑惑:难道这百万求职大军,果真就没有“千里马”?
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这边厢,是求贤若渴的企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还远未满足;那边厢,是以百万计手握各类文凭的求职大军,却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奇怪的现象,用经济学的话来解释,就是产品适销不对路,问题出在“产品”上。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作为人才这种特殊“产品”的制造者、培养者,我们对此颇费思量: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客观地说,把学生滞销于人才市场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教育部门或许有失偏颇。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供需逐步由国家计划转向市场调节,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给原有的教育体制带来巨大的冲击,当那些在应试教育体系下造就的高分低能的“天之骄子”们惴惴不安地奔走于人才市场而无所收获时,教育界幡然醒悟:市场需要素质教育。一时间,素质教育一词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思想领域到学术领域,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素质教育的争鸣热潮。这种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无疑是教育思想的极大进步。
其实,早在1995年9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就对素质教育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同年《中国高等教育》用大量版面同时刊登五篇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文章,这使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得以在高校中展开,并逐步向职业教育界扩展。1997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山东考察时发表讲话,把素质教育提到“这不是个教学业务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全面指导方针的大事”的高度。从此,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办学指南。
为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用素质教育指导教学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根据《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的特点,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对中专语文的素质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把握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着重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进行,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既然语文学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卓有成效,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妨碍、削弱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的发挥?
相信不少同行会与我们有着相似的苦恼:在向学生布置作业,如要求他们完成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的讲述时,有相当大部分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老师,可不可以不讲?我又不喜欢。
老师,在哪儿可以找到这书?
我真的无法找到,你帮帮我吧。
倘若带着这种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走上工作岗位,当雇主交办工作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定会以“路径依赖”的方式去对待:
这件事我没做过,要怎样才能做好?或者
它是什么呀?
它在哪儿?
为什么要我去?
哎呀,我找不到。
你自己去吧,不要麻烦我。
而令人担心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被动的行为,愚蠢的对答,幼稚的思维,无论理由在自己看来是多么的充分,很可能会把自己带到一个被“弃之如敝履”的危险境地。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语文教师,我们常常追踪了解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根据信息的反馈,相应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在一次征询用人单位喜欢的毕业生类型时,公司人事主管的回答颇耐人寻味:能力固然重要,但对年轻人而言,工作态度比能力更加重要。能力较差,勤可以补拙,但如无敬业精神,没有信誉,则令人无法容忍。因为,如无敬业精神,能力越强,对公司破坏的可能性越大。
微软大中华区总裁唐骏先生的话可能是上段文字的最好诠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相差无几,构成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是思想上的差距,观念上的差距。
这使我们想起了100多年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信使——罗文(致加西亚的信),在美国与西班牙战争爆发后,肩负美国总统重任的信使罗文,在接过总统把一封写给远在古巴的加西亚将军的信件后,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我怎能找到他?”而是一言不发,转身就走,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期地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至于他是如何拿了信,有没有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子封好,吊在胸口,是怎么样在古巴的丛林中找到加西亚的,则未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对待任务的态度、方式却极大地震动了我。我们众多公司所需要的不正是“罗文”式的人才吗?
世易时移,昔人早已驾鹤西去,加西亚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才的企业经营者,在焦急地翘首等待着值得信赖的“罗文”。迎接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因为大多数人对工作习惯于讨价还价、或被动等待,或做事马虎懒散,或人前认真,人后投机,甚而算计公司获取蝇头小利。
事实上,经过近十年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已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非仅是聆听他人的教诲,而是要接受一种理念:学会培养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加强一种敬业的精神,对于上级的任务,对于客户的委托,应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地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把信带给加西亚”。这或许应该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构成,或许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具备的一种理念: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知识传授,不应仅着眼于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还应当以培养“罗文”式人才为己任,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敬业意识。因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敬业意识的形成,不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毕竟,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更新理念,也许会柳暗花明。
是的,社会需要那些人: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那些在无人监管状态下都能敬业的人;那些能愉快接受并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即是那些能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愚蠢问题,最终能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这些人永远不会被解雇,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公司,都会受到欢迎。世界需要这种人才,开放的中国更急需这种人才,这种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罗文”。
培养“信使罗文”,能静静地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罗文”,就这样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郑赛英,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无独有偶,世界500强之一的跨国公司、曾执世界医药生化制品牛耳的葛兰素威康集团,为拓展在华市场业务而招兵买马时,竟亦发出了与李经纬同样的慨叹:人才难觅。
国内外两大知名企业的遭遇表明,市场对人才的渴求丝毫不逊于三顾茅庐的刘备。因为在我国成功加入了WTO后,为了在市场开放条件下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获取并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拥有当今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的,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我们都需要人才,都需要“千里马”,问题的关键是,“千里马”而今安在?
如果硬要说我们的身边没有千里马,又似乎与事实不符,有些牵强。放眼人才市场、各类人才招聘会,黑压压的人头恰似千军万马般涌向有限的招聘席位,再看看截至今年,我国尚有一百万大中专毕业生仍在就业市场上寻寻觅觅,却因找不到工作而凄凄惨惨戚戚时,则不由让人心生疑惑:难道这百万求职大军,果真就没有“千里马”?
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这边厢,是求贤若渴的企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还远未满足;那边厢,是以百万计手握各类文凭的求职大军,却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奇怪的现象,用经济学的话来解释,就是产品适销不对路,问题出在“产品”上。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作为人才这种特殊“产品”的制造者、培养者,我们对此颇费思量: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客观地说,把学生滞销于人才市场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教育部门或许有失偏颇。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供需逐步由国家计划转向市场调节,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给原有的教育体制带来巨大的冲击,当那些在应试教育体系下造就的高分低能的“天之骄子”们惴惴不安地奔走于人才市场而无所收获时,教育界幡然醒悟:市场需要素质教育。一时间,素质教育一词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思想领域到学术领域,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素质教育的争鸣热潮。这种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无疑是教育思想的极大进步。
其实,早在1995年9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就对素质教育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同年《中国高等教育》用大量版面同时刊登五篇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文章,这使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得以在高校中展开,并逐步向职业教育界扩展。1997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山东考察时发表讲话,把素质教育提到“这不是个教学业务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全面指导方针的大事”的高度。从此,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办学指南。
为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用素质教育指导教学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根据《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的特点,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对中专语文的素质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把握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着重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进行,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既然语文学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卓有成效,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妨碍、削弱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的发挥?
相信不少同行会与我们有着相似的苦恼:在向学生布置作业,如要求他们完成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的讲述时,有相当大部分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老师,可不可以不讲?我又不喜欢。
老师,在哪儿可以找到这书?
我真的无法找到,你帮帮我吧。
倘若带着这种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走上工作岗位,当雇主交办工作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定会以“路径依赖”的方式去对待:
这件事我没做过,要怎样才能做好?或者
它是什么呀?
它在哪儿?
为什么要我去?
哎呀,我找不到。
你自己去吧,不要麻烦我。
而令人担心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被动的行为,愚蠢的对答,幼稚的思维,无论理由在自己看来是多么的充分,很可能会把自己带到一个被“弃之如敝履”的危险境地。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语文教师,我们常常追踪了解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根据信息的反馈,相应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在一次征询用人单位喜欢的毕业生类型时,公司人事主管的回答颇耐人寻味:能力固然重要,但对年轻人而言,工作态度比能力更加重要。能力较差,勤可以补拙,但如无敬业精神,没有信誉,则令人无法容忍。因为,如无敬业精神,能力越强,对公司破坏的可能性越大。
微软大中华区总裁唐骏先生的话可能是上段文字的最好诠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相差无几,构成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是思想上的差距,观念上的差距。
这使我们想起了100多年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信使——罗文(致加西亚的信),在美国与西班牙战争爆发后,肩负美国总统重任的信使罗文,在接过总统把一封写给远在古巴的加西亚将军的信件后,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我怎能找到他?”而是一言不发,转身就走,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期地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至于他是如何拿了信,有没有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子封好,吊在胸口,是怎么样在古巴的丛林中找到加西亚的,则未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对待任务的态度、方式却极大地震动了我。我们众多公司所需要的不正是“罗文”式的人才吗?
世易时移,昔人早已驾鹤西去,加西亚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才的企业经营者,在焦急地翘首等待着值得信赖的“罗文”。迎接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因为大多数人对工作习惯于讨价还价、或被动等待,或做事马虎懒散,或人前认真,人后投机,甚而算计公司获取蝇头小利。
事实上,经过近十年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已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非仅是聆听他人的教诲,而是要接受一种理念:学会培养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加强一种敬业的精神,对于上级的任务,对于客户的委托,应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地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把信带给加西亚”。这或许应该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构成,或许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具备的一种理念: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知识传授,不应仅着眼于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还应当以培养“罗文”式人才为己任,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敬业意识。因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敬业意识的形成,不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毕竟,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更新理念,也许会柳暗花明。
是的,社会需要那些人: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那些在无人监管状态下都能敬业的人;那些能愉快接受并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即是那些能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愚蠢问题,最终能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这些人永远不会被解雇,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公司,都会受到欢迎。世界需要这种人才,开放的中国更急需这种人才,这种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罗文”。
培养“信使罗文”,能静静地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罗文”,就这样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郑赛英,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