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素质及职业能力的提升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等方面日益彰显出相对薄弱的一面。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相对薄弱的表现,探讨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素质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运文强(1960- ),男,天津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运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吴燕(1961- ),女,天津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北京 10017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2-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的逐步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出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双发展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学生在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认识态度的转变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然而,时移世易,时至今日,过去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就业市场形势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市场对人才要求的提升等而一步步发生着新的变化。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各种对策积极应对这种局面,以求得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正视当前高职大学生在素质及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是其采取有效对策的第一步。高职大学生在素质及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育学研究人员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了多种市场调研,结果令人担忧。调研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致使基本的专业知识流于表层。这类学生将有关理论知识仅仅看作是应付“考试”的手段,而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将之视为专业之根、未来就业之基,在学习时往往依靠“死记硬背”,一旦通过考试则马上就扔、随后就忘,更别说温故知新了。调研还表明,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方面的机会比较少,实践能力比较弱。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或者很少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者即便参加也是态度不端,加之其专业理论本就不扎实,导致原本以检验、提升专业能力为初衷的社会实践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效果,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竞争和职业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二)包括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极为欠缺
  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果说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薄弱是影响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根本的话,那么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的欠缺则是拖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后腿的罪魁祸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初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就业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部分大学生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不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生对于如何搜寻就业信息、准备应聘材料、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都知之甚少。这种局面如果不改观,必然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在内的整体素质较为薄弱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买方市场”中的招聘就业单位就如同顾客一样,对处于卖方的“人才商品”的挑选技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格,本着“优中选优、良中择良”,他们恨不得所招聘的每一个大学生人才都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从相关调研来看,招聘单位除了按照传统考核思路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是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在本行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其决定取舍的更为关键的砝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与未来的职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高职学生素质及职业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对薄弱,既有学校教育理念陈旧的原因,又有实际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培养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中,教育规划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规划和传授上,将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大学生。殊不知,这种指导理念忽略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大学生职业技能与人生规划的其他元素,如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在内的人文素养等。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指导观念直接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残缺与职业能力的贬值。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素质和能力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比如对本专业的长远规划能力和预见能力、面对竞争和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与团队的合作共赢能力等。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大学生素质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然而,旧有的教育观念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最终导致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薄弱。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老化、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老化、陈旧,多数仍沿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课程模板,与之相应的是,教材使用也墨守成规、不思改进。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作为强调实践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在拟定教育体系、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的时候,或是手忙脚乱跟不上知识更新步伐,或者根本不思进取照搬僵化的课程体系,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心胸眼界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僵化、落伍
  教学模式多样化本应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所要凸显的主要特点,但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这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记笔记”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传授某类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绝对不可对之形成依赖,将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都借此来实现。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高职院校以直接服务社会第一线为目标、以培养直接与职业挂钩的职业人才为宗旨,因此高职院校的多数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强调熟练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高职学生不仅在应对来自招聘单位的高标准挑选时深感吃力,还会在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相互竞争中败下阵来。
  三、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同时,从高职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入手综合改进。
  (一)完善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引入新的培养观念,积极淘汰落后的课程设置思想,建立起新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该既要照顾不同专业的独特性,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要。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完善课程改革的首要着眼点应该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专业课程一方面要传授基础的、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相关专业的发展步伐,及时将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设置成各自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既可以学好基本知识,又可以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理论,不至于枉费工夫学习一些已经被淘汰的知识。
  与此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引入大专业课程以及交叉课程。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限定在狭小的空间中。这在人员流动加快、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考量这些因素,尽量体现基础性、时效性以及多元性、交叉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较强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质。
  除了专业课程的改革外,增添与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课程设置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重视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机制,确保人文学科课程、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提高大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就业应聘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
  (二)丰富教学模式
  不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可被废止,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教学模式。这是因为,课堂讲授倘若做得不好,往往导致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节。教师认为他教了自己应该教的,可是听课的学生却常常不买账。换言之,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改进课堂授课方式,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换角色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此外,作为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特别强,在授课方式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采取实验课、实训课、名师讲座、名课讲座、师生互动座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等方式以及借助网络、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成果来丰富教学模式,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三)强化社会实践
  作为提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日益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一般来说,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在学校内部,通过设立相关专业的兴趣会,参与有关的比赛项目等,例如数控专业兴趣小组、机电专业义务维修会、数学建模比赛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使之在有关活动中扎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会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规则等。二是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寻求合作单位,或者在某些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或者与相关团体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体制,支持、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转化为技能、实践能力。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优势在于将课堂直接建立在社会实践基地之中,以此直接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能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一定不能将社会实践课上成理论宣讲课,使其走上“只讲理论不理实践”的老路,而应遵循“弱化空洞理论,强化动手实践,凸显职业能力”的指导原则,以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全身心投入相关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平.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拓展[J].求实,2006(11).
  [2]王义遒.通识课程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云志,王可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李俊彬,王敏军.浅析职场新形式下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福建论坛,2008(6).
  [6]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7]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12).
  [8]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2).
其他文献
[摘要]新形势下,广西地方高校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肩负着为地方政治文明服务的重任,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努力建设政治文明校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立足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地方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为地方政治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地方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配合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地方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广西 地方高校
主要工业废水之一的纸浆工业废水中的木质素类有色物质的去除一直倍受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影响木质素降解的因素、木质素降解酶类及其基因工程研究和纸浆
有专家指出,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家都不愿当企业家去雇人,而希望等人家来雇,就会产生失业。我国目前的制度原因使很多人不愿或不能当企业家去创业,如某些行业的政府垄断、成立企
近年来,安阳市企业为沉重的债务负担所困挠,债务纠纷日益严重,欠款无限拖延,资金被大量占用,利用率不高,周转缓慢,使企业陷入困境。流动负债5284,06万元,较1997年同期增长18.
正如在“绿色基站”话题的采访中一位企业内部人士所说,对于运营商和设备商来说,绿色移动网络的部署是涉及设备节能、新能源利用、精细化网络覆盖、新材料使用、集中化管理与监
[摘要]文章从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分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博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并存三个维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哲学审视。高等教育质量观演变过程中的这些哲学思想基础并不仅仅是依次发展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存在发展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必然呈现多元格局。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观 学术本位 社会本位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作者简介]刘建佳(
[摘要]高校治理中面临着教职工与校方、学生与校方之间的利益对抗,由此导致高校治理中的威权之治。规则之治是高校治理的理性选择,而信息公开则是高校走向规则之治的必要路径。在高校治理中,信息的公开应当视情况进行选择:对于涉及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的信息应当充分公开;对于涉及其隐私和依据规范需要保密的信息则只能依法公开;对于需要教职工和学生对高校治理予以理解的信息,应当适度公开。  [关键词]高校治理信息公
本刊讯 日前,首款采用中移动自主研发的开放式操作系统的OPhone手机联想O1全面启动社会试用,试用对象目前锁定为业内专家及手机发烧友等人群,为正式产品上市做好充分准备。这也.
在日前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多媒体视讯高峰论坛上,从业界专家对视频通信发展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视频通信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在网络建设、商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等
32004-2012年间,中央出台的九个“一号文件”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南。基于这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明晰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