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愈加迫切的摆在我们面前。山东省东平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新湖乡中学展开“学变”模式的基础教育改革。
所谓“学变”就是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案改成学案,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所学内容,学生便会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也就落到实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乐于展示。教师走下讲台,俯身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人格的平等,心灵的交融,教师在学生讨论中推波助澜,将探究推向高潮。
目前,这种模式已初见成效,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参观学哥。笔者参观后颇有感受,引发了许多思考。
一、“学变”模式的教学理念
1 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教材和教参只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这是洪宗礼先生主张的“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的具体化。学生是主体,变课堂为学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发挥“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2 关注发展。“学变”模式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这种发展不但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了各种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人格的提升,正如语文教育家余漪所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完善其人格,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个性的完整的人”。
3 关注过程。“学变”模式变教的过程为学的过程,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变”模式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整个过程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高效中度过,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
4 关注方法指导。“学变”模式以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非常突出。著名教育家洪宗礼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更强调“教师在师生合作中的首席地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疑。因为学生讨论问题有时会出现梗阻现象,此时,教师的作用便凸显出来,给学生思路点拨,指引讨论的方向,提供学法指导,使问题能够顺利解决。
二、“学变”模式的教学效果
1 高效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多数能当堂达标,少数即便不能达标,较过去也有进步。这与《理解教育论》中的“自然分才,有效达标”说不谋而合。
2 低消耗。变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为点拨性指导,教师从口干舌燥中解放出来,话语权还给学生,他们自由言说,交流评价,互答疑难,不再为会的知识浪费精力。
3 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学变”模式中,学生真的“动”起来,“忙”起来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动耳听,用心想,还要动口、动手。动口说出自己的理解,反馈学习达标情况;动手记录学习的结果、智慧的火花。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动而愉快,忙而不乱,全身心地投入,使听、说、读、写等全面协调发展。
三、“学变”模式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学变”模式的学案,其问题都是预设的,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大同小异,如果只求大同,不存小异,学生的个性便无法张扬,智慧也就无法生成。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探究欲愈强。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成,也就无所谓创新。
2 经验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参与基层教育改革的教师,多数经验丰富,这本是好事。但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囿于经验,会引发思维惰性,阻碍改革,这就需要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到我们与世界教育的差距,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方法论,正如列宁所说“用理论指导革命,它将产生强大的动力”。我们权且把“学变”当做一场革命,经验与理论学习须紧密结合,用理论革新经验,用经验印证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 课上与课下的关系。“学变”模式的时间分配是“35+10”,即前35分钟,处理上节课的问题及达标测评,后10分钟进行预习。课上未达标及预习不充分的内容,转到课下来做。课下学生思考问题不再受时间限制,往往会更深入,因此可以说课上和课下的关系是拓展和延续的关系。但如果管理跟不上,课下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势必影响学习质量,那就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做好帮扶监督工作。
4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学变”模式中,学生以学为主,似乎教师的“教”已经淡化,其实不然。教师把话语权主动还给学生,教师说话少了,并不意味着教的就少。从学案的设置到问题的解决及预习,从课上到课下,到处都渗透着教师的教,只是方式在变化。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仍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教”不能忽视,必须强化。学生成为“演员”,主体地位得到确认,认知潜能被唤醒,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是“水中盐,蜜中花,看之无形,体之有味”。
任何改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可能犯错误,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垮塌。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师要群策群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爬起,最终就能登上改革之巅峰,欣赏改革呈现的无限风光。
所谓“学变”就是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案改成学案,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所学内容,学生便会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也就落到实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乐于展示。教师走下讲台,俯身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人格的平等,心灵的交融,教师在学生讨论中推波助澜,将探究推向高潮。
目前,这种模式已初见成效,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参观学哥。笔者参观后颇有感受,引发了许多思考。
一、“学变”模式的教学理念
1 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教材和教参只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这是洪宗礼先生主张的“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的具体化。学生是主体,变课堂为学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发挥“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2 关注发展。“学变”模式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这种发展不但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了各种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人格的提升,正如语文教育家余漪所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完善其人格,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个性的完整的人”。
3 关注过程。“学变”模式变教的过程为学的过程,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变”模式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整个过程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高效中度过,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
4 关注方法指导。“学变”模式以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非常突出。著名教育家洪宗礼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更强调“教师在师生合作中的首席地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疑。因为学生讨论问题有时会出现梗阻现象,此时,教师的作用便凸显出来,给学生思路点拨,指引讨论的方向,提供学法指导,使问题能够顺利解决。
二、“学变”模式的教学效果
1 高效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多数能当堂达标,少数即便不能达标,较过去也有进步。这与《理解教育论》中的“自然分才,有效达标”说不谋而合。
2 低消耗。变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为点拨性指导,教师从口干舌燥中解放出来,话语权还给学生,他们自由言说,交流评价,互答疑难,不再为会的知识浪费精力。
3 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学变”模式中,学生真的“动”起来,“忙”起来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动耳听,用心想,还要动口、动手。动口说出自己的理解,反馈学习达标情况;动手记录学习的结果、智慧的火花。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动而愉快,忙而不乱,全身心地投入,使听、说、读、写等全面协调发展。
三、“学变”模式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学变”模式的学案,其问题都是预设的,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大同小异,如果只求大同,不存小异,学生的个性便无法张扬,智慧也就无法生成。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探究欲愈强。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成,也就无所谓创新。
2 经验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参与基层教育改革的教师,多数经验丰富,这本是好事。但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囿于经验,会引发思维惰性,阻碍改革,这就需要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到我们与世界教育的差距,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方法论,正如列宁所说“用理论指导革命,它将产生强大的动力”。我们权且把“学变”当做一场革命,经验与理论学习须紧密结合,用理论革新经验,用经验印证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 课上与课下的关系。“学变”模式的时间分配是“35+10”,即前35分钟,处理上节课的问题及达标测评,后10分钟进行预习。课上未达标及预习不充分的内容,转到课下来做。课下学生思考问题不再受时间限制,往往会更深入,因此可以说课上和课下的关系是拓展和延续的关系。但如果管理跟不上,课下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势必影响学习质量,那就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做好帮扶监督工作。
4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学变”模式中,学生以学为主,似乎教师的“教”已经淡化,其实不然。教师把话语权主动还给学生,教师说话少了,并不意味着教的就少。从学案的设置到问题的解决及预习,从课上到课下,到处都渗透着教师的教,只是方式在变化。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仍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教”不能忽视,必须强化。学生成为“演员”,主体地位得到确认,认知潜能被唤醒,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是“水中盐,蜜中花,看之无形,体之有味”。
任何改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可能犯错误,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垮塌。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师要群策群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爬起,最终就能登上改革之巅峰,欣赏改革呈现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