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主攻方向。本文通过案例,分别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角度,探讨如何对高中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新中国外交方针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绝不是对现成的历史既定事实的记忆过程,而是借助教师指导,通过类型多样的史料对过往历史的不断追问过程,是自身对历史结论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下面,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1.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学会从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中体察事物,还原特定的时空框架,尽可能接近史实。
(1)从课程导入入手运用。从旧中国外交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就可以充分运用时空观念,历数近代进来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及蒋介石国民政府“跪着”办外交的史实,并以表格形式呈现,这样就把近代外交至于历史发展长河中,历次政府办外交的时间节点与特点显而易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外交也“站”起来了,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向世界抛出了橄榄枝,引导学生预习课本,找出新中国“站”着办外交的史实。一“跪”一“站”,给学生以强烈的冲突,这样旧、新中国的历代政府办外交的史实都在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着,特点鲜明。
(2)从分析背景入手运用。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需全面考虑,国内如何,国际上又发生那些事影响国内时间发展。在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背景时,展示世界地图,分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以及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空间范围,让学生整体感知此时的世界格局,总形势是冷战,亚洲局部地区热战,出现了一批新兴民族国家可以是朋友。
2.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核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新中国的外交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结束了旧民主主义社会的屈辱外交,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動提供指引。对于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与政策的原因,要置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去考虑,注意历史的整体性与史实间的因果联系。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有利于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展示材料,学生能够总结出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的国内外局势因素,国际上两大阵营对峙、美国等国家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国内百废待兴亟需恢复发展经济。承接引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行使主权的国家,能够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国家政策。此外,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提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努力。中共自成立那天始,二十八年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多年革命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上,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归纳出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将具体政策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中更是贯彻了唯物史观。
3..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因此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这两大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表现为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但这三大方针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此时需要用史料搭建便于学生认知的桥梁。
出示两段材料,落实三大政策。
1945年斯大林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中,苏联强迫中国同意外蒙古独立,又取得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以及在大连、旅顺两港口的实际控制权……
——摘编自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1950年中共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联对中国长春铁路、大连港和旅顺港的控制,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中国获得3亿美元低息贷款及苏联适时的军事援助……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找到这三大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学生通过史料进行解释的过程。清除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的特权,则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中苏签订条约成为盟友体现了“一边倒”政策;中共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蒋介石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则是实践了“另起炉灶”政策。实施者三大政策,最终是为了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四、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贯彻不能生拉硬拽,要寻找恰当时机,准确切入。
陆征祥说:“弱国无权利,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一百多年前,我们“跪”着办外交,我们被迫划出供外国人肆意歌舞升平的“国中之国”——租界,我们不断地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我们的海关由外国人把控,关税与外国商定,屈辱一词贯穿整个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权国家,我们开始“站”着办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第一年冲破帝国主义封锁,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并与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话语权也越来越多。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当自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努力奋斗。
历史教育往往是于无形中带给学生深远影响,因此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个复杂又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更多类型史料的支撑及学生的有效配合,更多方式与途径需要我们慢慢探索,培育普职融通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新华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新中国外交方针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绝不是对现成的历史既定事实的记忆过程,而是借助教师指导,通过类型多样的史料对过往历史的不断追问过程,是自身对历史结论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下面,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1.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学会从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中体察事物,还原特定的时空框架,尽可能接近史实。
(1)从课程导入入手运用。从旧中国外交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就可以充分运用时空观念,历数近代进来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及蒋介石国民政府“跪着”办外交的史实,并以表格形式呈现,这样就把近代外交至于历史发展长河中,历次政府办外交的时间节点与特点显而易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外交也“站”起来了,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向世界抛出了橄榄枝,引导学生预习课本,找出新中国“站”着办外交的史实。一“跪”一“站”,给学生以强烈的冲突,这样旧、新中国的历代政府办外交的史实都在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着,特点鲜明。
(2)从分析背景入手运用。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需全面考虑,国内如何,国际上又发生那些事影响国内时间发展。在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背景时,展示世界地图,分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以及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空间范围,让学生整体感知此时的世界格局,总形势是冷战,亚洲局部地区热战,出现了一批新兴民族国家可以是朋友。
2.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核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新中国的外交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结束了旧民主主义社会的屈辱外交,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動提供指引。对于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与政策的原因,要置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去考虑,注意历史的整体性与史实间的因果联系。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有利于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展示材料,学生能够总结出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的国内外局势因素,国际上两大阵营对峙、美国等国家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国内百废待兴亟需恢复发展经济。承接引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行使主权的国家,能够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国家政策。此外,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提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努力。中共自成立那天始,二十八年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多年革命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上,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归纳出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将具体政策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中更是贯彻了唯物史观。
3..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因此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这两大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表现为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但这三大方针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此时需要用史料搭建便于学生认知的桥梁。
出示两段材料,落实三大政策。
1945年斯大林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中,苏联强迫中国同意外蒙古独立,又取得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以及在大连、旅顺两港口的实际控制权……
——摘编自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1950年中共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联对中国长春铁路、大连港和旅顺港的控制,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中国获得3亿美元低息贷款及苏联适时的军事援助……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找到这三大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学生通过史料进行解释的过程。清除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的特权,则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中苏签订条约成为盟友体现了“一边倒”政策;中共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蒋介石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则是实践了“另起炉灶”政策。实施者三大政策,最终是为了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四、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贯彻不能生拉硬拽,要寻找恰当时机,准确切入。
陆征祥说:“弱国无权利,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一百多年前,我们“跪”着办外交,我们被迫划出供外国人肆意歌舞升平的“国中之国”——租界,我们不断地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我们的海关由外国人把控,关税与外国商定,屈辱一词贯穿整个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权国家,我们开始“站”着办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第一年冲破帝国主义封锁,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并与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话语权也越来越多。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当自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努力奋斗。
历史教育往往是于无形中带给学生深远影响,因此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个复杂又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更多类型史料的支撑及学生的有效配合,更多方式与途径需要我们慢慢探索,培育普职融通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新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