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综合思维”在高考地理天津卷中频频体现。地理学科注重研究某区域内的多元性与联系性。会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知例达理,巧用事象动态发展演变的视角,善用时事热点与乡土地理素材等地理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体系,使学生更加全面、辩证、多角度地理解地理事象、原理和规律。
关键词: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复习指导
一、解读综合思维素养
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综合思维”,明确要求学生在分析和阐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演绎变化规律和探索协调区域人地关系时,能够全面、辩证、多角度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也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必须内化的地理思想和掌握的学科方法。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是“综合思维素养”的具体呈现方式。要素综合分析,就是从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出发,研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其作用的表现,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对发生发展的地理事象进行认知。时空综合分析,则是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融合到一起;或以特定空间区域为背景,研究其不同时间阶段演变特征;或以特定时间阶段为单元,研究同一时期不同空间地域特征差异;或综合起来,对地理事象产生、发展和演进的时空性进行具体认识和分析。地方综合分析,就是将特定空间内的各地理区域之间相互关联以及对周边区域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对空间内各区域以及产生作用的周边区域进行统筹思考,从而梳理空间区域内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为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二、综合思维素养提升的高考复习指导建议
1.会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知例达理,构建要素综合思维体系
(1)理论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与此同时,每个要素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和其他要素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并与整体特征协调统一。针对特定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拆分或者将区域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叠加,构建要素综合思维体系。
(2)举例说明。试题以区域为载体,通过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取代理论性强、以考查特定知识点为主的题目。如2018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第12(1)题。
例Ⅰ: 我国福建省的武夷山景区(图1)有丹霞地貌景观和九曲溪等河流。游客乘筏沿九曲溪可观赏到“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景。
说明九曲溪适宜游客乘筏观景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读】本题以中国四大丹霞山之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武夷山作为区域背景。通过武夷山景区示意图和自然风光实景照片创设情境,引导考生思考,形成“乘筏观景”这一特定地理现象的自然原因。这些“自然原因”并不局限于复习中常见的传统自然要素分析,而是在新的情境下,可以清晰的认知自然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表1的图文信息进行因果推理。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地理知识点繁多零碎,对各个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单向认识;学生在陌生情境下的片面分析,缺乏思考,用一般结论来解答特殊问題,没有形成综合性视角和发散性答题思路,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定位学生层次与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个体需要重点研究的点位,力求分层次、分需求找到学与教的契合点。如分析区域典型地貌形成原因(图3)。
首先,以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为基础,理清影响区域地貌景观形成的各个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建立分析区域地貌景观形成的认知模型;然后,以建立的分析区域地貌景观形成的认知模型为基本框架,选取区域的典型地貌景观进行特征描述、差异比较及成因分析,开展主题探究式复习;最后,在探究式复习的基础上,结合之前所学,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梳理与归纳其他区域地貌景观的成因,促进认知结构和思维体系的拓展完善。
2.巧用事象动态发展演变的视角,提升时空综合能力
(1)理论解读。地理事物本身具有很强的空间属性。若将空间地域置于一定的时间尺度中去认知,必定能够助力学生从更深刻、更多元的角度解构地理事象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以时间为线索的动态分析与以空间为范围的地域研究共通共进。一方面,空间布局是以空间地域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为载体的,同时依赖于时间动态的分析;另一方面,空间地域的研究为时间动态分析搭建了立体平台,有利于时间动态分析的深入进行。
(2)举例说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针对地理事象发生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进行考查,其主要载体是天津市的乡土地理。选择题,主要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某要素在不同时段,呈现多幅专题地图;综合题,结合示意图及文字材料描述或分析某一地理事象形成过程。如2018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第8~9题。
例Ⅱ: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图4、图5),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有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解读】本组试题考查地球运动,涉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太阳高度角计算的原理规律。间接考查三角函数计算、比例尺计算、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判读等,要求考生对图文材料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推理并构建出此情境的时间演变属性。运用“特定景观在平面地图内时间演变过程的空间想象”这一极为巧妙的命题思路考查学生“时空综合”的核心素养。
(3)指导方法。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部分中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产生的表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人文地理部分中农业、工业、交通区位条件随时间年代推移而产生的权重变化、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都是地理事象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由此可知,对某一地理事象必须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全面综合判断,这充分说明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的发展性。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地理事象往往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课堂常态化教学中,应当巧妙地利用和把握学生司空见惯或耳熟能详的地理事象,使用归纳、总结、推理及演绎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分析。此外,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积极地寻找提升学生时空综合水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应地理事象的认知,将相关联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进行融会贯通,借助时间尺度和空间地域的变化进行有机联系。
例如,关于人口增长特点问题的理解,教師在复习过程中,既要从空间尺度的角度去引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特点不同,不同大洲相同属性的地区间、国家间的特点也有所差异;又要从时间尺度上来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而且是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
3.善用时事热点与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方综合专题分析
(1)理论解读。“地方综合”指在特定空间内,各地理区域之间相互关联及其对周边区域产生的作用。而时事热点与乡土地理素材是进行地方综合专题复习的最佳选择。
(2)举例说明。在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以热点时事为背景考查“地方综合”能力。如2018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第14(1)题。
例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解读】本组试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京津冀大视角空间下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区域组成部分,如何在产业发展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考生要依据图文材料信息,从空间整体角度统筹思考,结合三地各自条件及发展状况,才能把握其各自产业发展定位。
若将题目拓展来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整个区域产生的影响,以及推测其变化发展可能对周边区域产生的作用。这样用“地方综合”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延展。
(3)指导方法。时事与乡土是每年高考前的“重头戏”,近年来,对于时事与乡土的考查,可能和其素材背景本身关系并不很大。近几年的高考地理天津卷相关试题均巧妙地避开了对于时事与乡土“想当然”的考查方法,而是用真实背景创设情境,以此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应用能力,体现出高考的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将地理生活化,将时事与乡土融入到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把素材当成案例,将知识活学活用,提高认知水平。
在审读时事与乡土素材时,建议将素材进行拆分:时间或时间段、地理位置、发生主体、形成过程、导致的结果或影响等。而每一个小的关节点就是一个要素,对每一个要素进行分析,再通过综合分析、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假设(将该事件发生环境发生改变)最终进行整合,就会发现案例整体所呈现的地理知识与原理。这种拆解—分析—假设—整合,特别适用于进行区域对比学习,利用区域整个巨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把握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何洁,邓昊源,祁岩,等.基于综合思维素养的考生水平表现评价及其对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考试研究,2017(01):15-26.
[2] 王建芹.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5):17-19.
关键词: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复习指导
一、解读综合思维素养
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综合思维”,明确要求学生在分析和阐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演绎变化规律和探索协调区域人地关系时,能够全面、辩证、多角度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也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必须内化的地理思想和掌握的学科方法。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是“综合思维素养”的具体呈现方式。要素综合分析,就是从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出发,研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其作用的表现,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对发生发展的地理事象进行认知。时空综合分析,则是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融合到一起;或以特定空间区域为背景,研究其不同时间阶段演变特征;或以特定时间阶段为单元,研究同一时期不同空间地域特征差异;或综合起来,对地理事象产生、发展和演进的时空性进行具体认识和分析。地方综合分析,就是将特定空间内的各地理区域之间相互关联以及对周边区域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对空间内各区域以及产生作用的周边区域进行统筹思考,从而梳理空间区域内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为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二、综合思维素养提升的高考复习指导建议
1.会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知例达理,构建要素综合思维体系
(1)理论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与此同时,每个要素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和其他要素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并与整体特征协调统一。针对特定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拆分或者将区域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叠加,构建要素综合思维体系。
(2)举例说明。试题以区域为载体,通过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取代理论性强、以考查特定知识点为主的题目。如2018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第12(1)题。
例Ⅰ: 我国福建省的武夷山景区(图1)有丹霞地貌景观和九曲溪等河流。游客乘筏沿九曲溪可观赏到“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景。
说明九曲溪适宜游客乘筏观景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读】本题以中国四大丹霞山之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武夷山作为区域背景。通过武夷山景区示意图和自然风光实景照片创设情境,引导考生思考,形成“乘筏观景”这一特定地理现象的自然原因。这些“自然原因”并不局限于复习中常见的传统自然要素分析,而是在新的情境下,可以清晰的认知自然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表1的图文信息进行因果推理。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地理知识点繁多零碎,对各个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单向认识;学生在陌生情境下的片面分析,缺乏思考,用一般结论来解答特殊问題,没有形成综合性视角和发散性答题思路,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定位学生层次与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个体需要重点研究的点位,力求分层次、分需求找到学与教的契合点。如分析区域典型地貌形成原因(图3)。
首先,以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为基础,理清影响区域地貌景观形成的各个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建立分析区域地貌景观形成的认知模型;然后,以建立的分析区域地貌景观形成的认知模型为基本框架,选取区域的典型地貌景观进行特征描述、差异比较及成因分析,开展主题探究式复习;最后,在探究式复习的基础上,结合之前所学,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梳理与归纳其他区域地貌景观的成因,促进认知结构和思维体系的拓展完善。
2.巧用事象动态发展演变的视角,提升时空综合能力
(1)理论解读。地理事物本身具有很强的空间属性。若将空间地域置于一定的时间尺度中去认知,必定能够助力学生从更深刻、更多元的角度解构地理事象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以时间为线索的动态分析与以空间为范围的地域研究共通共进。一方面,空间布局是以空间地域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为载体的,同时依赖于时间动态的分析;另一方面,空间地域的研究为时间动态分析搭建了立体平台,有利于时间动态分析的深入进行。
(2)举例说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针对地理事象发生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进行考查,其主要载体是天津市的乡土地理。选择题,主要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某要素在不同时段,呈现多幅专题地图;综合题,结合示意图及文字材料描述或分析某一地理事象形成过程。如2018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第8~9题。
例Ⅱ: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图4、图5),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有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解读】本组试题考查地球运动,涉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太阳高度角计算的原理规律。间接考查三角函数计算、比例尺计算、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判读等,要求考生对图文材料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推理并构建出此情境的时间演变属性。运用“特定景观在平面地图内时间演变过程的空间想象”这一极为巧妙的命题思路考查学生“时空综合”的核心素养。
(3)指导方法。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部分中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产生的表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人文地理部分中农业、工业、交通区位条件随时间年代推移而产生的权重变化、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都是地理事象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由此可知,对某一地理事象必须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全面综合判断,这充分说明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的发展性。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地理事象往往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课堂常态化教学中,应当巧妙地利用和把握学生司空见惯或耳熟能详的地理事象,使用归纳、总结、推理及演绎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分析。此外,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积极地寻找提升学生时空综合水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应地理事象的认知,将相关联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进行融会贯通,借助时间尺度和空间地域的变化进行有机联系。
例如,关于人口增长特点问题的理解,教師在复习过程中,既要从空间尺度的角度去引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特点不同,不同大洲相同属性的地区间、国家间的特点也有所差异;又要从时间尺度上来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而且是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
3.善用时事热点与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方综合专题分析
(1)理论解读。“地方综合”指在特定空间内,各地理区域之间相互关联及其对周边区域产生的作用。而时事热点与乡土地理素材是进行地方综合专题复习的最佳选择。
(2)举例说明。在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以热点时事为背景考查“地方综合”能力。如2018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题中第14(1)题。
例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解读】本组试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京津冀大视角空间下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区域组成部分,如何在产业发展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考生要依据图文材料信息,从空间整体角度统筹思考,结合三地各自条件及发展状况,才能把握其各自产业发展定位。
若将题目拓展来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整个区域产生的影响,以及推测其变化发展可能对周边区域产生的作用。这样用“地方综合”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延展。
(3)指导方法。时事与乡土是每年高考前的“重头戏”,近年来,对于时事与乡土的考查,可能和其素材背景本身关系并不很大。近几年的高考地理天津卷相关试题均巧妙地避开了对于时事与乡土“想当然”的考查方法,而是用真实背景创设情境,以此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应用能力,体现出高考的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将地理生活化,将时事与乡土融入到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把素材当成案例,将知识活学活用,提高认知水平。
在审读时事与乡土素材时,建议将素材进行拆分:时间或时间段、地理位置、发生主体、形成过程、导致的结果或影响等。而每一个小的关节点就是一个要素,对每一个要素进行分析,再通过综合分析、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假设(将该事件发生环境发生改变)最终进行整合,就会发现案例整体所呈现的地理知识与原理。这种拆解—分析—假设—整合,特别适用于进行区域对比学习,利用区域整个巨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把握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何洁,邓昊源,祁岩,等.基于综合思维素养的考生水平表现评价及其对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考试研究,2017(01):15-26.
[2] 王建芹.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