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作文起步阶段,学生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也不会写”。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也不会写”这两大难题。
关键词:玩看;积累;画画;基本功;小练笔;下水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结果是无效。”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会碰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没有内容写,第二个问题是有了内容也不会写。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教师要学会“有心插柳”,帮助学生解决这两大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没有内容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先来解决学生没有内容写怎么办?
1.作文材料是“玩”出来的
我喜欢让学生玩,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玩了,玩得開心了,写作的内容也就有了。如我们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要学生写《我们的课余生活》,有些学生不会写,即使写了也是一两句话就完事,怎么办?我就带领学生到楼下空地上玩丢手帕的游戏,玩完后稍加指导就有话可写了。结合节假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植树节让学生去植树种花。下雪天,让学生去玩雪。我觉得让学生玩了、做了、看了、亲身参与了,学生习作时就有内容可以写了。
2.作文材料是“看”出来的
如让学生用心去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等,看后写写自己的感受;二是参观、观察,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鲁迅先生说过,“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再下笔”。可见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因为学生仔细观察了,所以有内容可写了。
3.作文材料是“累”起来的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而这里的“生活”不单是亘古不变的家庭生活、日常的校园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应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
观察到的生活若不及时记录,很有可能在头脑中烟消云散,等到写文章时又觉“无话可说”。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要求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小小记录本”,把你观察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及时用几句话记录下来。要写作文了,就从“记录本”中挑自己最想写的,把记下的短文进行扩写就行了。
二、有了内容不会写
学生有了内容不会写怎么办?
1.苦练写作的基本功,读、抄、背、听很重要
读。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广泛阅览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我要求学生每天看1小时的课外书,并记好读书卡。
抄。读书的同时还要学会摘录,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硬壳笔记本,读书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背。俗话说熟能生巧,在背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出口成章、满腹文采的效果。除了让学生背语文书中的好段外,我还喜欢让学生背古诗、背好句、背名言、背歇诟语……背得多的,还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听。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我们都在做,听写句子、听写段落甚至一篇文章的似乎不多,因为这样做比较费时间。其实不然,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笨办法”。
2.写写课中的“小练笔”,尝尝作文好味道
仿一仿。“仿写”是三年级学生习作入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范文作借鉴,孩子们便有了“扶手”,这无形中就降低了习作入门的难度。
编一编。“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些课文虽已讲解完,但让人意犹未尽,何不让学生来继续往下编。
说一说。学了一篇课文后,总有一些想法吧,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想法写下来。
3.玩 说 读 写 评——学生的作文才精彩
我以《下雪了》这篇习作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玩前布置任务
行动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仔细地看,尽情地玩,注意安全;用雪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
(2)开心地玩耍
到了楼下,我先让学生仔细看看雪的形状像什么。用嘴尝尝雪的味道,然后开始玩打雪仗,用雪捏东西。那天我们班学生都玩疯了,打雪仗打得非常激烈。
(3)玩后交流感受
回到教室后,我先请学生说说你最开心的那一刻。有的说我最开心的是我用雪球打到了朱××,他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等等。
(4)讲评修改
因为我们三年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所以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主。先让学生读读自己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读完后别忘了最后要说自己的名字,告诉学生署上名这句话就是你的名言。然后,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同桌互读互改作文。
4.老师“下了水,湿了鞋”,学生的习作更精彩
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也试着写一写,文章到底难写在哪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是光说不练,想方设法地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其实教师只有经常动笔,才能深知学生作文的甘苦;清楚学生习作会遇到哪些沟沟坎坎,在指导上哪些地方要用力,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凭着“下水”的经验与敏感,在讲评时看得准,问题说得透,做到切中要害,点醒有效。
总之,只要教师“有心地去插柳”,在作文教学这块贫瘠的土上定会“绿树成荫”。
关键词:玩看;积累;画画;基本功;小练笔;下水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结果是无效。”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会碰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没有内容写,第二个问题是有了内容也不会写。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教师要学会“有心插柳”,帮助学生解决这两大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没有内容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先来解决学生没有内容写怎么办?
1.作文材料是“玩”出来的
我喜欢让学生玩,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玩了,玩得開心了,写作的内容也就有了。如我们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要学生写《我们的课余生活》,有些学生不会写,即使写了也是一两句话就完事,怎么办?我就带领学生到楼下空地上玩丢手帕的游戏,玩完后稍加指导就有话可写了。结合节假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植树节让学生去植树种花。下雪天,让学生去玩雪。我觉得让学生玩了、做了、看了、亲身参与了,学生习作时就有内容可以写了。
2.作文材料是“看”出来的
如让学生用心去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等,看后写写自己的感受;二是参观、观察,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鲁迅先生说过,“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再下笔”。可见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因为学生仔细观察了,所以有内容可写了。
3.作文材料是“累”起来的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而这里的“生活”不单是亘古不变的家庭生活、日常的校园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应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
观察到的生活若不及时记录,很有可能在头脑中烟消云散,等到写文章时又觉“无话可说”。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要求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小小记录本”,把你观察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及时用几句话记录下来。要写作文了,就从“记录本”中挑自己最想写的,把记下的短文进行扩写就行了。
二、有了内容不会写
学生有了内容不会写怎么办?
1.苦练写作的基本功,读、抄、背、听很重要
读。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广泛阅览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我要求学生每天看1小时的课外书,并记好读书卡。
抄。读书的同时还要学会摘录,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硬壳笔记本,读书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背。俗话说熟能生巧,在背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出口成章、满腹文采的效果。除了让学生背语文书中的好段外,我还喜欢让学生背古诗、背好句、背名言、背歇诟语……背得多的,还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听。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我们都在做,听写句子、听写段落甚至一篇文章的似乎不多,因为这样做比较费时间。其实不然,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笨办法”。
2.写写课中的“小练笔”,尝尝作文好味道
仿一仿。“仿写”是三年级学生习作入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范文作借鉴,孩子们便有了“扶手”,这无形中就降低了习作入门的难度。
编一编。“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些课文虽已讲解完,但让人意犹未尽,何不让学生来继续往下编。
说一说。学了一篇课文后,总有一些想法吧,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想法写下来。
3.玩 说 读 写 评——学生的作文才精彩
我以《下雪了》这篇习作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玩前布置任务
行动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仔细地看,尽情地玩,注意安全;用雪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
(2)开心地玩耍
到了楼下,我先让学生仔细看看雪的形状像什么。用嘴尝尝雪的味道,然后开始玩打雪仗,用雪捏东西。那天我们班学生都玩疯了,打雪仗打得非常激烈。
(3)玩后交流感受
回到教室后,我先请学生说说你最开心的那一刻。有的说我最开心的是我用雪球打到了朱××,他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等等。
(4)讲评修改
因为我们三年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所以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主。先让学生读读自己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读完后别忘了最后要说自己的名字,告诉学生署上名这句话就是你的名言。然后,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同桌互读互改作文。
4.老师“下了水,湿了鞋”,学生的习作更精彩
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也试着写一写,文章到底难写在哪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是光说不练,想方设法地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其实教师只有经常动笔,才能深知学生作文的甘苦;清楚学生习作会遇到哪些沟沟坎坎,在指导上哪些地方要用力,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凭着“下水”的经验与敏感,在讲评时看得准,问题说得透,做到切中要害,点醒有效。
总之,只要教师“有心地去插柳”,在作文教学这块贫瘠的土上定会“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