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大师侯逸凡:“天才少女”蜕变为深大最年轻教授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tl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10日,26岁的侯逸凡接过深圳大学的聘任书,成为深大“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这位世界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北大学子、罗德学者、牛津大学教育硕士,被冠以“天才少女”的传奇姑娘,在人生棋盘上奇招连连,在世界棋盘中下好中国棋。
  热爱学习的国象棋手
  侯逸凡1994年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她好奇心特别重,在幼儿园刚学习了剪纸,回家她看到床单上的鲜花图案漂亮,就拿起剪刀把花朵剪下来。看到哥哥姐姐们玩跳棋,她觉得好玩,就请他们教自己,刚学习几招就上了手,哥哥姐姐们完全不是她的对手。
  5岁时,侯逸凡的父母想开发她的智力,便带她去兴趣班报名,国际象棋和围棋二选一,她看到国际象棋的棋子造型立体,有趣好玩,就选择了它。谁也没想到,小逸凡对国际象棋的悟性特别好,刚学习一年就拿到所在年龄组的冠军。接下来,她闯山东,进北京,转战国内外,一路创造奇迹。13岁时,成为最年轻的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15岁时,成为最年轻的中国棋后;16岁时,成为了全球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小学时,侯逸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国际象棋比赛上,比赛之余,她还要进行训练,在校读书的日子少得可怜。
  她热爱国际象棋,很享受下棋的时光。同样,她也很喜欢学习,除了国际象棋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无论学棋有多累,她都会挤出时间来完成文化课的作业。有一次,下午刚从国外飞回到北京,她顾不上倒时差,第二天早上8点半就去上课了。妈妈有点心疼,她却笑着对妈妈说:“没事的,学习和下棋都是我的最爱,我可不想自己除了下棋之外一无是处。”虽然她一直处于“半练半读”的状态,但文化课的学习从没有落下,还曾在济南市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初中时,侯逸凡训练和比赛的任务越来越重,每天要训练六七个小时。她无法到校学习文化课,只得利用训练之余的零碎时间自学,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被学习计划挤得满满的。文科的内容相对好自学,但数学自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她只能求助于父母,好在父母能够满足她的要求。
  刚学习下棋的时候,侯逸凡的教练就叮嘱她要学好英语,有机会要多跟外国选手交流学习。只有博采众长,才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于是,侯逸凡报名参加了新东方英语培训班,应试、非应试的课程她都学。她还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用英语跟对手聊天、和棋迷交流,所以口语学得比较轻松,平时她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上。
  追求卓越的罗德学者
  2012年1月31日,在第10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中,侯逸凡击败了匈牙利名将朱迪特·波尔加,打破了这位世界女子棋坛“无冕之王”20年来的不败神话,震惊了整个国际象棋界。
  随后,侯逸凡的职业生涯进入快速上升期,人们期待她能乘胜长驱,再创奇迹。但出人意料的是,她选择了到北京大学读书。有人质疑她,有人替她可惜,认为她这样做是自断前程。朋友建议她:“你可以晚几年再去北大读书,两头兼顾一下,不是更好吗?”侯逸凡渴望校园生活,跨入北大,接受北大的教育,是她的理想。她跟好友说:“多学知识未来多条路。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因为下棋而放弃过学业,同样,今后我也不会因为学业而轻易放弃下棋,两者可以兼顾。”
  18岁的侯逸凡走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外交学专业。在她眼里,世界就是一盘大棋局,国际关系与国际象棋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她在两套知识体系的交汇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走进北大,她开始了棋盘厮杀与安静求学的双面生活。因为比赛,她在学校上课的时间比别的同学少,但却需要按规定修完与其他同学一样多的学分。
  无论在宿舍、家里,还是在比赛期间,侯逸凡只要有一点点零碎时间,就将随身带着的课本拿出来看上几眼,碰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借来笔记,结合资料进行自学。她见缝插针地读书学习,自然科学、政治学和商学都在她的学习计划中。每次出国比赛前,她都会预先查阅当地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再到实地观察时,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侯逸凡参加重大比赛的频次较高,如果比赛时间与考试时间冲突,她就向老师申请提前考试,或者根据老师的安排缓考。凭借勤奋的努力,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学英语等科目的成绩还名列前茅,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同时,在北大学习期间,她第三、第四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做到了下棋学习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017年,侯逸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号称“本科生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公共政策专业,成为该校第一个运动员身份的罗德学者。
  侯逸凡选择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其初心是想领略不同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她了解了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过程,并积极思考从哪些方面能对国际象棋、对体育,甚至对文化有所帮助。
  牛津大学的学习强度非常大,课程密集。侯逸凡除了要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她很感谢北大四年的磨练,让她掌握了时间管理方法。她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百分百地投入,而且随时进行身份的转换。学习时,以学生的身份做作业、预习课程等等;下棋时,以全职棋手的身份训练、比赛。”这种身份随时转换的方法,提高了学习和下棋的效率。
  侯逸凡不仅兼顾学业、参加比赛,对牛津大学的社交传统也很感兴趣。在牛津大学,每个学院每年都有几次正式的宴会,这是在牛津大学进行社交和非正式学术交流的最佳场合。侯逸凡经常参加在罗德楼里举行的论坛讲座和小组讨论,她说:“你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牛津大学的精神文化。”侯逸凡的同学背景多元化,她有机会结识到全球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她希望能在国际象棋的向外扩展和向内吸引资源方面有所作为。假期里,她和其他中国罗德学者一起,组织筹划了罗德学者中国行活动,带领国外的罗德学者,走访北京、上海,让他们更好地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通过媒介去认识中国。
  下好中国棋的深大教授
  2019年,侯逸凡从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国。暑假里,她参加了深圳罗湖国际象棋全明星赛活动,遇到了中国首位女子特级大师、深圳棋院院长刘适兰。她从小敬仰虚怀若谷的刘院长,刘院长也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欣赏这位下棋思路清晰、棋风充满霸气的“天才少女”。两人就国际象棋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如何在高校发展国际象棋交换了彼此的看法,刘院长赞成侯逸凡的观点,鼓励她到深圳大学工作。
  侯逸凡对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多年前,国际象棋界有一部电影叫《卡特女王》,讲的是一个非洲小女孩,通过国际象棋,让世界认识她,并且成为一名职业国际象棋手。女孩最初学棋的想法很简单,只因为当地国棋象棋俱乐部可以提供免费的早餐。侯逸凡看后感触很深,意识到国际象棋无论是作为一项智力运动还是一种生存技能,都能改善一部分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因此,她希望通过一些公益活动,让国际象棋能够帮助到世界各地偏远地区的孩子。
  侯逸凡在北大学习期间,是北大国际象棋选修课的特邀助教,主讲的国际象棋课程受到学生们的追捧,课程结束后,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他们评价说:“侯老师的讲解不仅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而且还特别有趣,尽管我们不懂国际象棋,但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目前,国际象棋已经成为侯逸凡生命的一部分。她在做职业规划时,希望能把这么多年比赛的实战经验,以及在北大、牛津大学学到的新知识,以及对新领域探索的成果,运用到推动体育、推动国际象棋的发展上来,将更多的外部资源带入到行业里面,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深圳是一個现代、开放、智慧的城市,国际象棋普及人口有40多万,侯逸凡曾多次到深圳参加比赛和活动,对深圳这座城市十分向往。深圳大学是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充满了创新精神,高度重视体教融合工作。侯逸凡认为深大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好平台,她愉快地接受了刘院长的邀请。
  2020年,深圳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面向全国招收75名运动员,首次招收国际象棋专业的学生。侯逸凡正在探索国际象棋在教育中的功能与角色,研究如何通过国际象棋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侯逸凡在做好教学任务的同时,正引领学校体育专业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为在世界棋盘中下好中国棋不断地努力着。
  责编/高爽
其他文献
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Ⅲ(pol Ⅲ)能催化5SrRNA、tRNA、U6SnRNA等一些小的、稳定的RNA的合成。文章综述了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Ⅲ的启动子和转录复合物,并介绍了RNA聚合酶Ⅲ的
PLK1(polo like kinas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丝/苏氨酸激酶,其结构及功能均十分保守.研究表明,plk1在启动、维持及完成有丝分裂中扮演重要角色,plk1磷酸化多种下游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近年来,我国民营医院一直在掌声和质疑、赞誉和批评中生存,至今仍未能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    目前,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服务能力上,民营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2010年,我
报纸
目前,可控震源在城市勘查和浅层地震勘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适合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处理的软件及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处理速度分析及和动校正算法的研究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由计划调节走向市场配置资源,我国商品批发业也从计划调拨走向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