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
闹钟响了,你躺在床上不想起床,但脑子里开始想上班可能会迟到的事情;坐在公交車上,你开始想今天的工作;下午上班的时候,你时不时想着下班后要去接孩子;晚上陪孩子玩时,你时不时想着等下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乖乖上床睡觉……一天下来,你没做多少事情,却总感觉处于焦虑中,为此精疲力尽。
你有一个方案要写,但拖着不想动。你刷朋友圈,看综艺节目,去外面胡吃海喝……就是拖着不干活。你不干活,心里却一直想着这项工作,而且越拖,心里的内疚与焦虑越多。最终,你在截止日期前赶了一个通宵把方案写出来。方案很好,可你感觉已经耗光了所有的能量,连成功的喜悦都没有精力去享受了。
你好不容易有一点儿闲暇时光,想在家好好看一会儿书,又想出去看电影,还想去健身房锻炼……你在家里转悠,什么都想做,可总感觉每个决定都不完美。做决定这件事耗费了你的许多能量,你最终窝在家里哪都没去,同时觉得疲惫不堪。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你的身体没有每时每刻都在行动,你的头脑却在马不停蹄地运转,一直在内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内耗过多的时候,对外能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如果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在消耗能量,你就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避免内耗。
A那些你瞧不上的小事,成了一道道枷锁
唐清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会悄悄消耗他的心理能量。
比如,他家的马桶垫圈上有一个污点,他每次坐下时都会想到这个马桶垫圈可能被弄脏过,心里觉得不舒服,即使后来妻子告诉他那只是水渍;他的办公椅的扶手有一截是不锈钢的,天冷的时候,他每次无意中碰到都会被冰到;他在书桌上方的墙上做了一个小书架,由于没有装玻璃柜门把东西框起来,他每次坐下来后都会担心里面竖着放的东西掉下来砸中他;他常常不记得车钥匙放在哪儿,总是在出门前到处找……
这些本来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唐清风意识到,他的精力每次都会被这些事情一点点地消耗掉。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避免考虑这些浪费精力的小事情,从中解脱出来,以集中精力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唐清风换了一个新的马桶垫圈;用颜色恰当的毛线把那截不锈钢扶手缠起来;不在书架上放容易坠落的物品;在门后贴了一个小挂钩,每次关门时顺手把车钥匙挂在上面,长此以往,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唐清风通过减少在琐事上做决定的次数来避免思想斗争造成的内耗……对于那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事情,唐清风开始试着去接受,不再想着改变。
唐清风发现,这些小小的改变明显提升了他的生活质量。
B想要充分利用时间,却浪费了更多精力
周海萍在很多时候会开启多任务行动模式,比如在吃饭时看新闻,在上厕所时捧着一本书读,在运动时听音频课程。周海萍想以此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实则在两种事情的切换中浪费了很多精力,收益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多。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里给来自83个国家的约5000名志愿者发送消息,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然后回答三个问题:“你觉得心情怎么样?”“你想的事情是正在做的事情吗?”“如果不是,那么你想的事情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不快的?”
结果发现,人们心里想的事跟做的事一致时最快乐。
心无杂念地活在当下,比如走路时专心走路,睡觉时专心睡觉,既不执着于过去发生的事,也不忧虑未来可能遇到的烦恼,你可能会进入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感觉敏锐,有强烈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现在,周海萍会有意识地专心吃饭,关注食物的滋味以及身体的感受,不会盲目地往嘴里塞东西。跟别人打牌的时候,抱着“不赢也可以,赢了当然更好”的心态,她能发挥得更好,因为她的精力全投入到打牌中,而不是被“我一定要赢”的想法消耗掉。去听课的时候,她会有意识地把包和手机放进储物柜里,而不是放在身边,以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她发现,当自己能够心无杂念地活在当下,专注地做好正在做的每一件小事时,内心的焦虑减少了许多,整个人充满能量。
C付出全部努力,生活却一团乱麻
伊冉想趁着年轻好好奋斗一番,于是过上了苦行僧般的日子。
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学英语,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加班。她不参加公司的其他活动,也没有时间追剧、看电影,连逛街都觉得奢侈。朋友问她为什么这样逼自己,她说:“比我优秀的同事太多,我不敢放松。”
有一次,伊冉红肿着眼睛来见朋友。她说,异地恋几年的男朋友提出分手,她才意识到自己很久都没有好好地给他打个电话了。她和家人、朋友也许久没有联络过了。别人参加的活动、追的剧、聊的八卦也不在她的视线之内,渐渐地,她越来越孤单。
“不仅如此,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好像也越来越低。”她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这么自律,却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被压抑的情绪、被透支的精力都会让心理能量有所损耗,我们得学会适时补充心理能量。
通过与朋友讨论,伊冉决定每天为自己增添一个小时的娱乐时间,用来看小说、追剧、与亲朋好友聊天。她把这个时间安排在晚上睡觉前,如同执行学习计划一样严格执行。几周后,伊冉的神情明显柔和了许多。她告诉朋友:“那一个小时的休息让我每天起床的时候多了几分动力,学习或加班的时候想到晚上有要追的美剧或是与朋友的畅聊,整个人都轻盈了许多。”
伊冉依然是努力的,照样可以铆足了劲追求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不能永远处于支出状态,要适时补给。你可以给自己每天安排16个小时的工作,但别忘了在工作之后奖励自己一个热水澡或是一块巧克力蛋糕。你可以日日伏案码字不停歇,但别忘了在身旁帮自己准备一杯红酒或是一束散发着扑鼻芳香的鲜花。你可以为生计奔波,日日都穿梭在不同的城市间,但别忘了在飞机上给自己准备一个舒适的颈枕或是一片实用的蒸汽眼罩。你可以很努力,但别忘了补充心理能量。
闹钟响了,你躺在床上不想起床,但脑子里开始想上班可能会迟到的事情;坐在公交車上,你开始想今天的工作;下午上班的时候,你时不时想着下班后要去接孩子;晚上陪孩子玩时,你时不时想着等下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乖乖上床睡觉……一天下来,你没做多少事情,却总感觉处于焦虑中,为此精疲力尽。
你有一个方案要写,但拖着不想动。你刷朋友圈,看综艺节目,去外面胡吃海喝……就是拖着不干活。你不干活,心里却一直想着这项工作,而且越拖,心里的内疚与焦虑越多。最终,你在截止日期前赶了一个通宵把方案写出来。方案很好,可你感觉已经耗光了所有的能量,连成功的喜悦都没有精力去享受了。
你好不容易有一点儿闲暇时光,想在家好好看一会儿书,又想出去看电影,还想去健身房锻炼……你在家里转悠,什么都想做,可总感觉每个决定都不完美。做决定这件事耗费了你的许多能量,你最终窝在家里哪都没去,同时觉得疲惫不堪。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你的身体没有每时每刻都在行动,你的头脑却在马不停蹄地运转,一直在内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内耗过多的时候,对外能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如果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在消耗能量,你就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避免内耗。
A那些你瞧不上的小事,成了一道道枷锁
唐清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会悄悄消耗他的心理能量。
比如,他家的马桶垫圈上有一个污点,他每次坐下时都会想到这个马桶垫圈可能被弄脏过,心里觉得不舒服,即使后来妻子告诉他那只是水渍;他的办公椅的扶手有一截是不锈钢的,天冷的时候,他每次无意中碰到都会被冰到;他在书桌上方的墙上做了一个小书架,由于没有装玻璃柜门把东西框起来,他每次坐下来后都会担心里面竖着放的东西掉下来砸中他;他常常不记得车钥匙放在哪儿,总是在出门前到处找……
这些本来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唐清风意识到,他的精力每次都会被这些事情一点点地消耗掉。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避免考虑这些浪费精力的小事情,从中解脱出来,以集中精力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唐清风换了一个新的马桶垫圈;用颜色恰当的毛线把那截不锈钢扶手缠起来;不在书架上放容易坠落的物品;在门后贴了一个小挂钩,每次关门时顺手把车钥匙挂在上面,长此以往,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唐清风通过减少在琐事上做决定的次数来避免思想斗争造成的内耗……对于那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事情,唐清风开始试着去接受,不再想着改变。
唐清风发现,这些小小的改变明显提升了他的生活质量。
B想要充分利用时间,却浪费了更多精力
周海萍在很多时候会开启多任务行动模式,比如在吃饭时看新闻,在上厕所时捧着一本书读,在运动时听音频课程。周海萍想以此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实则在两种事情的切换中浪费了很多精力,收益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多。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里给来自83个国家的约5000名志愿者发送消息,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然后回答三个问题:“你觉得心情怎么样?”“你想的事情是正在做的事情吗?”“如果不是,那么你想的事情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不快的?”
结果发现,人们心里想的事跟做的事一致时最快乐。
心无杂念地活在当下,比如走路时专心走路,睡觉时专心睡觉,既不执着于过去发生的事,也不忧虑未来可能遇到的烦恼,你可能会进入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感觉敏锐,有强烈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现在,周海萍会有意识地专心吃饭,关注食物的滋味以及身体的感受,不会盲目地往嘴里塞东西。跟别人打牌的时候,抱着“不赢也可以,赢了当然更好”的心态,她能发挥得更好,因为她的精力全投入到打牌中,而不是被“我一定要赢”的想法消耗掉。去听课的时候,她会有意识地把包和手机放进储物柜里,而不是放在身边,以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她发现,当自己能够心无杂念地活在当下,专注地做好正在做的每一件小事时,内心的焦虑减少了许多,整个人充满能量。
C付出全部努力,生活却一团乱麻
伊冉想趁着年轻好好奋斗一番,于是过上了苦行僧般的日子。
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学英语,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加班。她不参加公司的其他活动,也没有时间追剧、看电影,连逛街都觉得奢侈。朋友问她为什么这样逼自己,她说:“比我优秀的同事太多,我不敢放松。”
有一次,伊冉红肿着眼睛来见朋友。她说,异地恋几年的男朋友提出分手,她才意识到自己很久都没有好好地给他打个电话了。她和家人、朋友也许久没有联络过了。别人参加的活动、追的剧、聊的八卦也不在她的视线之内,渐渐地,她越来越孤单。
“不仅如此,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好像也越来越低。”她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这么自律,却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被压抑的情绪、被透支的精力都会让心理能量有所损耗,我们得学会适时补充心理能量。
通过与朋友讨论,伊冉决定每天为自己增添一个小时的娱乐时间,用来看小说、追剧、与亲朋好友聊天。她把这个时间安排在晚上睡觉前,如同执行学习计划一样严格执行。几周后,伊冉的神情明显柔和了许多。她告诉朋友:“那一个小时的休息让我每天起床的时候多了几分动力,学习或加班的时候想到晚上有要追的美剧或是与朋友的畅聊,整个人都轻盈了许多。”
伊冉依然是努力的,照样可以铆足了劲追求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不能永远处于支出状态,要适时补给。你可以给自己每天安排16个小时的工作,但别忘了在工作之后奖励自己一个热水澡或是一块巧克力蛋糕。你可以日日伏案码字不停歇,但别忘了在身旁帮自己准备一杯红酒或是一束散发着扑鼻芳香的鲜花。你可以为生计奔波,日日都穿梭在不同的城市间,但别忘了在飞机上给自己准备一个舒适的颈枕或是一片实用的蒸汽眼罩。你可以很努力,但别忘了补充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