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角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b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它可能是多个致病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基本发病情况,主要涉及三个相互依赖的生物学过程:炎症、表皮过度增殖和伴有角化不全的表皮分化。正常表皮的体内平衡,决定于表皮生长调节信号的平衡,然而,在银屑病的表皮中,这种平衡受到了破坏,以致角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发生了改变。目前认为角阮细胞的分化改变,是继发于表皮的过度增殖。所以研究银屑病表皮角朊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也为研究银屑病的治疗指明方向。

其他文献
可触及的迁移性弧形红斑(PMAE)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境界清楚的浸润性红斑且易向外不规则扩展而形成弧形损害,组织病理特征为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和附属器周围片状T淋巴细胞浸润。PMAE在文献上少有报道。作者详细报道3例PMAE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治疗情况。
期刊
药物从赋形剂中释出和穿透到病变部位是皮肤外用药生效的两个要素。体外研究药物经皮吸收通常是用切下的人或动物皮肤,以后发展到用人工膜替代,接受相也由非液体相替代水相,而人工膜则由单层发展到多层膜系统,以便更好地模拟药物从半固体制剂中释出及经皮吸收的情况。
期刊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是一种发展迅速、常伴有高热的疾病。绝大多数发病与抗生素治疗有关,尤其是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报告口服四环素、烟酰胺、结合外用丙酸氯倍他索霜治疗1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获得成功。16例BP患者均有广泛的大疱损害,且未经治疗。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基底膜带有。C3或IgG线状沉积。患者口服四环素500mg每日4次,烟酰胺400mg每日3次,同时抽吸水疱内液体,涂搽0.5%龙胆紫,干燥后外用0.5%丙酸氯倍他索霜。当皮损愈合且不再发生新水疱时,外用药改为润泽剂,四环素减量,每4周
期刊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表明: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抑制剂的研究对银屑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制的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抑制剂,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
银屑病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综合近10余年来的文献,从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等几方面总结了银屑病与真菌感染的关系,认为真菌感染,特别是糠秕孢子菌可以引起易感人群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该研究目的是证实SLE患者亲属中是否存在白介素-10(IL-10)产生的调节异常。纳入研究的有16例SLE患者来自13个至少有2例SLE患者的多成员家族。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患者中一种常见的条件性感染。回顾性研究报道,在最初治疗完成后,复发率为50%至60%。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伊曲康唑400mg/d作为艾滋病患者中隐球菌性脑膜炎维持治疗的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风湿性疾病,皮肤亦为其受累的靶器官之一。该文介绍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病变引起的皮肤粘膜损害,包括非特异性炎症的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丘疹、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病以及溃疡和坏疽性脓皮病,并对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病、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jgren综合征、淀粉样变性等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皮肤疾病及其特征作一概述。
由于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艾滋病的出现,条件性致病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单纯使用抗真菌剂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故免疫抑制状态的逆转十分重要。近年发现许多细胞因子可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该文综述了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在念珠菌、曲霉等条件致病真菌感染中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