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下的语文句式学习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本着以上“课标”精神,本文试图以图式理论为指导,以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典型语句为例,以句式学习为目的,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内容顺序等三个方面来谈语句学习的一点思考。
   一、图式理论
   (一)图式的涵义
   图式是指一组相关事件、知识或行动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或模型。[3]“图式理论是以图式的习得、精制、修改、选择和运用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的一种学习理论”,[4]它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7年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图式”的概念,他认为图式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心理结构。
   图式具有一般性、结构性、可塑性等特点。它对于认知具有选择功能、理解功能、预测功能等。[5]鲁梅哈特和诺曼经过研究后认为,图式的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增生、调整和重构。
   综上而言,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信息,它不仅可促进人对信息的理解,而且对信息的推理和重构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图式对语文句式学习的作用
   1.理解作用。图式是学生理解语句的基础。“阅读理解实质上就是选择合适的图式去解释阅读材料的过程。”[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头脑中有了一定的图式,才能对文中的语句进行基本理解,进而对全文进行深入理解。如:在学习《我们的风景》中“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一句时,学生头脑里如果没有“山巅”“攀登”等知识存储,那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意图就难以理解了。
   2.推测作用。在语文语句学习中,可以利用关键语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推测。如:读到《骆驼赋》中“这个勘探队最忠实的伙伴,迈着沉重但充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这一句话时,学生如果能把这句话与题目“骆驼赋”联系起来,对文章进行推测,就更加容易理解本文的主题了。
   3.重构作用。在学习一个典型语句时,如果把这个句子的结构或内容与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关联,指导学生理解这样表达的作用,学生就会更深入地理解语句表达的含义和作用。如:学习《界碑》中“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一句时,如果将“热烈”与“悲壮”与文中的边防站长的形象联系起来,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这句写景的意思,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边防站长的高大形象。
   二、语句图式的理解与重构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图式理论多角度地指导学生理解、重构语句图式,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活用语句的结构进行创意表达。下面从语句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内容顺序等角度来谈谈语句图式的理解与重构。
   (一)表达方式的理解与重构
   1.先描写,后抒发感受
   (1)她用好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冰心《观舞》)
   (2)太阳被遮挡住了。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调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各种色彩越发加深了各自所具有的妙处。(东山魁夷《我们的风景》)
   例(1)中先描写她的舞蹈表现,最后抒发自己对舞蹈的感受。例(2)中先描绘山中风景,后表达对山中色调的感受。这样先描写后抒情,就显得情有所寄,人、物所现皆含情。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描写 抒情”的语句图式。
   2.先评议,后细致描写
   (1)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冰心《观舞》)
   (2)这个勘探队最忠实的伙伴,迈着沉重但充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肖复华《骆驼赋》)
   例(1)中先用“光艳”来评议她的出场,后对其外貌、动作进行细致描写。例(2)中先评价骆驼的“最忠实”,后对其进行细致的动作描写。这样先评议后描写,就显得观点突出,又有具体所描支撑,物意明晰。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评议 描写”的语句图式。
   2.先说明,后加以评点
   (1)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冰心《观舞》)
   (2)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渲染背景,上半截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更显凄寂,炎热干燥的气候加重了这组拉纤的人物的悲剧性。(朱伯雄《油画,〈伏尔加河纤夫〉》)
   例(1)先對舞台上的摆设进行了说明,后指出摆设营造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例(2)先对油画的色调进行了说明,后对这种画面用“凄寂”进行评点。这样先介绍,再评点,使作者的语意与具体介绍之物融为一体,能够让读者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说明 评点”的语句图式。
   以上三种句式涉及到了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时,说明、描写为基础,议论、抒情为升华。
   (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重构
   1.先正面,后侧面
   (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刘鹗《明湖居听书》)
   (2)……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刘鹗《明湖居听书》)    例(1)中先正面描写了王小玉的亮相,再从侧面写观众的内心感受。例(2)中先写琴师的弹技精妙,再从侧面写观众的叫好之声。两例均正侧结合,既丰富了表达的内涵,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又突出了“正”面人物的特点。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正面 侧面”的语句图式。
   2.先写实,后写虚
   (1)……但他知道,远隔无数座雪山之后,有着自己熟悉的欢快歌声、绿色牧场、雪白羊群……(王晓廉《界碑》)
   (2)我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从窗框的细缝呼吸,感觉到我的心在跳着,好像在说:“满足我的渴望吧……”(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例(1)中先写了他眼前所见到的实景,并由此产生了联想,突出他此时坚守岗位的重大意义,即让祖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例(2)中“我”踱步,“从窗框的细缝中呼吸”,以此表现“我”的压抑、憋闷,想象自己内心在呐喊,表达了“我”渴望自由的愿望。以上两例由实到虚,不仅丰富了语句内容,而且由此及彼,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实写 虚写”的语句图式。
   3.动静结合
   (1)阔叶林覆盖着陡峭的山坡,呈现一派明快的绿韵,每当阵风刮来,便把微微发白的叶背翻转过来。(东山魁夷《我們的风景》)
   (2)马头琴凄婉悠扬,蒙古包星星点点,骏马低嘶,流水安详,牧者开始唱了。(潘岳《托起草原》)
   例(1)中先写山坡的静态,后写风起时的动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尽显山中风景之美。例(2)中有静的蒙古包,有动的骏马、流水、牧者,一幅草原牧马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上两例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动静相融,既多角度地展现草原风情,又富有多姿态之美。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静态 动态”的语句图式。
   以上三类语句是从正侧、虚实、动静等写作方法角度来体现语句表达形式的,每类语句从两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演绎表达之妙。
   (三)内容顺序的理解与重构
   1.方位顺序
   (1)其实,所谓夏季,不过是山谷底下开放出一片片永远长不大的小花,山涧里流淌着冰雪融化成的细细泉水。但在那遥远的山脊,依然堆满常年不化的冰凌和积雪,在太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王晓廉《界碑》)
   (2)站在山脊,眼前是异国莽莽苍苍的冰峰雪岭,没有苍鹰,没有奔鹿;身后,是祖国苍苍莽莽的雪岭冰峰,没有鹿鸣,没有鹰飞。(王晓廉《界碑》)
   例(1)由山谷中长不大的小花到山脊的冰凌和积雪,由低到高有序地道出了边防驻地环境的寒酷。例(2)由他眼前的冰峰雪岭写到其身后的雪岭冰峰,强调了他身处于极度恶劣的环境之中,从侧面衬托了他的坚毅、顽强。以上两例按方位顺序有序表达,既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感,又深含特殊用意。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一方位 另一方位”的语句图式。
   2.整体与局部
   (1)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刘鹗《明湖居听书》)
   (2)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坚毅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住他真实的年龄。(王晓廉《界碑》)
   例(1)中极摹说书之生动,就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给予了极度夸张,突出说书音调的无穷魅力。例(2)中对他(边防站长)的脸庞进行了整体刻画,紧接着对脸上的络腮胡须进行了细致刻画,突出了边防站长略显沧桑的面容,侧面写出了驻防之地的环境艰苦和他形象的高大。以上两例既有整体感,又有局部深入“挖掘”,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达到语意表达立体丰满的效果。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整体 局部”的语句图式。
   3.由浅入深
   (1)《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醉心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淡淡的哀伤。(韩静霆《听泉》)
   (2)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事,还要关心国家的和全世界的大事。(马南邨《事事关心》)
   例(1)中先评点了《二泉映月》曲子的格调,再由曲调揭示出曲调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家的情感、生命。例(2)中先指出了东林党人所关心的事不限于己,再扩展到了国家和世界,指出了其时东林党人的视界宽广。两例逐层深入,思维由浅入深,给人以剥笋之感。此类语句表达呈现出“浅意 深意”的语句图式。
   以上三种语句是按时空、逻辑、心理等表达顺序进行表情达意的。合理严密的顺序安排,既有助于作者的表达,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除以上三个角度外,还有一些是复合叠加类型。
   记叙、描写和抒情交融,如: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
   具体描写先后有序,如: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然后,用冻僵的手捏住笔,在《踏查日志》上记下今天的日期。(王晓廉《界碑》)
   句式的种类有很多,以上只是自己的浅见,粗举几例仅供大家参考。在平日的教学中可以不断地丰富和补充,以丰富学生语句的图式,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训练语句表达。
   三、语文句式学习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的相关问题
   (一)注重图式获得方式的多样化
   图式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表征和解决。句式图式的获得离不开大量的训练,如采用多个样例比较学习以提炼图式,运用变式训练以巩固图式,运用开放训练以扩展图式,利用概念图以优化图式等。单一的句式训练不足以发展学生灵活运用句式的能力,需要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目的。
   (二)注重图式内在与外在的一致
   图式既有纵向连接,又有横向连接,既有外部表征,又有内部表征。句式学习不可为形式而形式,为结构而结构,须将句式的外部表征与内部表征结合起来,即由“形”而“意”。就一般中学生认知水平而言,他们先关注外在的形式,而后才关注内在意蕴,所以由外及内需要一个逐渐分化、联接、融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王天蓉,徐谊.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2.
   [4]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8.
   [5]赵雪琪.图式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4
   [6]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43.
其他文献
一、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
刘自歆,刘金侠,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教师。   新课标主张“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很多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特别是类似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的教学,由于课文大量用典,以典言志,寄寓深远,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与之并行的复杂的隐性背景系统,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出现浅表化倾向,随意化、主观
马正平,四川西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写作学会原副会长。全国中文专业本科写作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代表作有:美学专著《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的当代解读》,写作学专著《写的智慧》(1-5卷),大学教材《高等写作学》(1-4册)和专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DCC作文》《新路径作文》
整本书阅读突破了传统语文篇章阅读的狭小格局,倡导在“整”字上下功夫,注重内容的统整,过程的连贯,结果的融通,这无疑是正确而必要的。但“整”由“散”组成,宏观奠基于微观,整本书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在具体的章节和文段上,落在细致的分析与研读上,可以说,细读依然是整本书阅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文本细读的整本书阅读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还原语境:读出真意   还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本质是“
近两年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体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文本选材范围广泛,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又经过命题人改造加工,具备了论述文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考生在答题时普遍觉得难度大,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高中生缺乏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高考中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形态是很“奇异”的,它要求考生“双重阅读”,既要
《商山早行》是一首让人愈咏愈悲的羁旅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明丽清远:晨光清新,马铃叮当脆响;辽阔的天空,点缀着一弯静静的月儿;无边四野,村落安静,清亮高昂的鸡声此起彼伏;山路上,槲叶纷纷飘落,铺满山路,金黄的叶子沿着山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路边的枳花映着灰白的驿墙,在摇曳的晨曦中明艳生动;路上有霜,霜色晶莹透亮。这副图景,有声有色有温情,是一幅温馨美丽之景,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明丽的背后,总萦绕着一股
高中语文教学,诗词篇目必不可少。如何既陶醉了自己,又引学生入胜,让诗词美的真实传递下去,这是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四步赏读”之法贯穿,或能窥得一些门径。  一、“导读”诗词,激趣释疑。  “导读”分为激趣和释疑两部分。激趣部分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兴趣去读诗。而趣味的体现不是掠奇,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搞笑,更不是为趣味而趣味。  师:俗话说:熟
Papyrus一词在汉语中流行的译名之多,恐怕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以笔者寓目,除了用得稍稍多的“纸草”,尚有“蒲草”、“苇草”、“芦草”、“芦荻”、“莎草”、“蒲莎草”、“纸莎草”、“纸莎草纸”、“莎草纸”、“草纸”、“草皮纸”、“苇纸”、“芦纸”、“芦叶卷子”在一争短长。众译者仿佛八仙过海,务必出奇制胜。这好像说明papyrus一词很重要,否则哪能有这么多译名?但似乎它又没那么重要,否则其译名哪
任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近期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材、阅读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语文教育新论》《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北京市优先关注课题“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等
花絮:一进教室,一个女孩子就向我招手,示意我过去。我好奇地走近她,她夸张地说:“老师,你好漂亮!”呵呵,大庭广众,这表白也太大胆了。  首先关掉孩子们已经为我打开的多媒体设备:这次我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张嘴,体验一下反璞归真的感觉。  看见许多陌生的面孔,还有一些无关的面孔:本校的一些英语老师、生物老师、心理学老师、历史老师、数学老师都串科来听我的课了,坐在后面冲我笑。还有一个校长和几个主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