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友铁皮鼓说他缺乏上公开课的天赋,无论是语音、语感,还是现场机变。其实我也怵公开课,除了迫不得已,能推掉就推掉。
这次执教《秋水》公开课,颇多感受,整理一二,权作一种教后反思吧。
1. 公开课就应该作秀吗?
人说公开课就是看一个老师表演,就是看这位老师如何“秀”。我有幸聆听过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堂堂课下来,让人叹为观止,但细一琢磨,这种“精品课”很难成为“寻常课”的,谁能够把公开课进行到底?天天如此上课,老师不累,学生也会累的。
所以我就想,公开课应该是公开自己的课堂,自己平时是怎样上的,现在公开出来,让大家看看,然后指出来,评判优劣。如果经过雕琢,身上的优点倒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错误缺点呢?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当然,他再精心准备,还会挂一漏万的。
我觉得公开课不是什么优质课比赛,平时学校老师之间不妨上一堂常规课,将平时自己上课的程序、习惯、风格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公开出来。
要“秀”,比赛时去“秀”,不知方家如何看待。
2. 学生都懂了,老师还一个劲讲什么?
有点后悔告诉学生去准备。
在两天前我就告诉学生,星期二下午要在班上上公开课,学生便认真查找资料,预习课文。我一开讲,学生应对如流。
我准备重点跟学生讲析的,学生早就会了,而我竟还煞有介事,在讲台上似乎特别卖力。
课后老师交口赞誉,这个班的学生素质真高,很活跃。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教育论著,讲中外教师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公开课,课后外国同行很迷惑,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流畅,一堂课下来,没一点卡壳的地方,那老师在里面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老师传授给了学生什么呢?
貌似热闹顺畅的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的知识黑洞,这时需要老师去点亮它。
3. 让读书声回到语文课堂。
走进校园,一片安静,仿佛空无一人,总觉有点不对,琅琅读书声哪去了?
也许有人说,课堂才45分钟,让学生读一下课文,近10分钟就没了。读当然要读,可让学生在课外读呀,比如早读,就是安排学生朗读的。说早读,我就有想法,有几个老师在早读时指导过学生朗读课文,完全是“放牛式”,学生想读就读,不想读就看,常常是早自习倒很像晚自习,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个致命的缺陷,所以我上课很少范读,常去网上下载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听,之后让学生读。早读我强调,一定要读出声音来,尽可能带着感情去读,文言文尽可能拖腔拖调。
很多时候我怀疑,老师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课文,文章讲完了,学生可能还没从头至尾读完一遍,这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这次公开课,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诵读环节,就是让学生读,然后试着让学生背,学生很争气,竟有相当多的人当场背诵下来。
4. 老师引进门,功夫在课外。
就凭着节选的《秋水》给学生讲庄子思想,我总觉意犹未尽,这课文能反映庄子思想吗?庄子的思想博
大精深,穷其一生也难入其门。咋办呢?先以本为本,让学生明白狂妄自大会贻笑大方,然后不经意地提问:“‘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人?对这种人是什么态度?”接下来告诉学生,《秋水》篇集中表现了庄子无限相对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既如此,所以人要顺应自然,“逍遥游”!这才是庄子思想的精髓。
学生还是不太懂,但他们已开始感兴趣了,这时,我便鼓励他们去了解“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涸辙之鲋”、“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鼓盆而歌”、“庄子钓于濮水”,等等。
总之,多些宽容与鼓励,少些棒子与框架,公开课,公开自己的教学,公开自己的思想,上它几堂又何妨,这对老师的成长成熟,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很有帮助。
(作者单位:永新县任弼时中学)
这次执教《秋水》公开课,颇多感受,整理一二,权作一种教后反思吧。
1. 公开课就应该作秀吗?
人说公开课就是看一个老师表演,就是看这位老师如何“秀”。我有幸聆听过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堂堂课下来,让人叹为观止,但细一琢磨,这种“精品课”很难成为“寻常课”的,谁能够把公开课进行到底?天天如此上课,老师不累,学生也会累的。
所以我就想,公开课应该是公开自己的课堂,自己平时是怎样上的,现在公开出来,让大家看看,然后指出来,评判优劣。如果经过雕琢,身上的优点倒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错误缺点呢?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当然,他再精心准备,还会挂一漏万的。
我觉得公开课不是什么优质课比赛,平时学校老师之间不妨上一堂常规课,将平时自己上课的程序、习惯、风格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公开出来。
要“秀”,比赛时去“秀”,不知方家如何看待。
2. 学生都懂了,老师还一个劲讲什么?
有点后悔告诉学生去准备。
在两天前我就告诉学生,星期二下午要在班上上公开课,学生便认真查找资料,预习课文。我一开讲,学生应对如流。
我准备重点跟学生讲析的,学生早就会了,而我竟还煞有介事,在讲台上似乎特别卖力。
课后老师交口赞誉,这个班的学生素质真高,很活跃。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教育论著,讲中外教师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公开课,课后外国同行很迷惑,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流畅,一堂课下来,没一点卡壳的地方,那老师在里面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老师传授给了学生什么呢?
貌似热闹顺畅的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的知识黑洞,这时需要老师去点亮它。
3. 让读书声回到语文课堂。
走进校园,一片安静,仿佛空无一人,总觉有点不对,琅琅读书声哪去了?
也许有人说,课堂才45分钟,让学生读一下课文,近10分钟就没了。读当然要读,可让学生在课外读呀,比如早读,就是安排学生朗读的。说早读,我就有想法,有几个老师在早读时指导过学生朗读课文,完全是“放牛式”,学生想读就读,不想读就看,常常是早自习倒很像晚自习,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个致命的缺陷,所以我上课很少范读,常去网上下载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听,之后让学生读。早读我强调,一定要读出声音来,尽可能带着感情去读,文言文尽可能拖腔拖调。
很多时候我怀疑,老师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课文,文章讲完了,学生可能还没从头至尾读完一遍,这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这次公开课,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诵读环节,就是让学生读,然后试着让学生背,学生很争气,竟有相当多的人当场背诵下来。
4. 老师引进门,功夫在课外。
就凭着节选的《秋水》给学生讲庄子思想,我总觉意犹未尽,这课文能反映庄子思想吗?庄子的思想博
大精深,穷其一生也难入其门。咋办呢?先以本为本,让学生明白狂妄自大会贻笑大方,然后不经意地提问:“‘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人?对这种人是什么态度?”接下来告诉学生,《秋水》篇集中表现了庄子无限相对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既如此,所以人要顺应自然,“逍遥游”!这才是庄子思想的精髓。
学生还是不太懂,但他们已开始感兴趣了,这时,我便鼓励他们去了解“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涸辙之鲋”、“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鼓盆而歌”、“庄子钓于濮水”,等等。
总之,多些宽容与鼓励,少些棒子与框架,公开课,公开自己的教学,公开自己的思想,上它几堂又何妨,这对老师的成长成熟,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很有帮助。
(作者单位:永新县任弼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