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从立项数量、立项类别、立项学科、立项单位和地区、所属系统、课题负责人职称等六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呈现增长趋势。通过对研究主题分析后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對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综合层面、网络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法学相关研究等五个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今后群体性事件将向着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加大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度,推动群体性事件研究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19-0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积聚,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妥善应对处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级别的项目,其立项课题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1]
  当前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统计研究主要是以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至今还没有发现学者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立项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2002~2015年期间群体性事件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梳理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现状和热点,展望其发展趋势,从而描绘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概况[2]
  一、统计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立项查询系统,以“群体性事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了66条数据,立项年度从2002年到2015年,涵盖了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类别。
  本文在计量分析上首先运用Excel 2007对基本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然后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通过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开发的ROST NAT 4.5软件构建社会网络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
  二、立项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运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对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立项数量分布、立项类别分布、立项学科分布、立项单位和地区分布、所属系统分布、课题负责人职称分布等情况。
  1.立项数量分布。自从2002年在群体性事件研究领域立项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来,至2015年共获得6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立项总体上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最近两年呈现小幅回落(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发现,从2002年到2008年,对群体性事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较少,发展较为缓慢,其中2005年为立项最多的一年获得3项立项,2002年和2007年均立项1项,而2003年、2004年、2008年立项都出现了空缺。2009年到2011年是群体性事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快速增长的3年,从2009年立项6项,发展到2010年的11项,直到2012年立项达到顶峰——立项高达14项。之后从2012年到2015年立项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平均每年立项7项。
  2.立项类别分布。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查询系统将立项项目分为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类别。统计整理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课题发现,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是主要的立项类别,分别占到了立项总数的40%和32%,西部项目在群体性事件研究方面也占到了18%。国家十分重视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02年山西大学陈晋胜教授获立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第一个国家社科项目,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的胡元梓立项了第一个重点项目,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立华教授立项了群体性事件研究领域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显示国家层面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强力支持,在当今社会十分严峻的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立项学科分布。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分布的特点,具体如图2所示。宏观上来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党史·党建、管理学、中国历史、宗教学等9个学科。从微观上分析,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5个学科,其中社会学、政治学两个学科共立项34项,占到了立项总数的51.5%,而法学学科立项占到了总数的13.6%,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紧随之后,均占到立项总数的12.1%。
  4.立项单位和地区分布。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和地区分布是考察研究队伍现状和项目布局合理性重要依据[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课题地区分布(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覆盖了东部、中部、西部等共20个省份。其中,湖南以7项立项居首,其次为江苏立项6项,紧接着北京、甘肃、贵州均以5项位居前列。
  立项单位分布情况来看,2002~2015年期间共有60个单位立项,立项数量最多的单位为贵州民族大学(学院),共立项3项,其次为湖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均立项2项,其余55个单位均获得1项立项资助。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研究获得立项的单位分布覆盖范围广,单位多,整体上呈现出均衡化分布的特点。   5.所属系统分布。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所属系统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项目负责人所在的单位系统相对比较集中,高等院校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主力军,其次是各级党校,省、市社会科学院。具体来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66个立项中,高等院校共立项了48项,占立项总额的72.7%,各级党校立项12项,省、市社会科学院获得了3项立项,各级党政机关立项2项,其他(具体为甘肃行政学院)获得1项。与高校相比,各级党校、社科院系统、各级党政机关在获得立项资助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共获得2项立项资助,占党校系统立项总数的16.7%,表明在该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积累。另外,从高校所属的类别上看,仅为211高校非985高校获得立项的为15项,同时为211和985高校的立项9项,这两类高校共计立项24项,而非211且非985高校获立24项,可以发现在群体性事件研究方面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一般高校立项数量相等,说明一般高校和重点高校都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重要力量。
  
  6.课题负责人职称分布。课题负责人职称分布是研究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课题负责人主要以高级职称为主,共占总数的80%,其中副高级职称占总数的51%,正高级占总数的29%。而中级职称的学者立项课题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占总数的20%,显示了优秀青年学者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统计发现,在5项重点项目立项中,除了2009年立项的重点课题负责人职称为副高级外,其余4项重点课题负责人职称均为正高级,而仅有的一项重大课题负责人职称为正高级,说明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对职称和学术积累有更高的要求,正高级职称学者获得资助的比例更大。统计所有的课题负责人后发现,贵州民族大学的周松柏在该领域先后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资深学者,其他学者均获得1项资助项目。
  三、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主题能够明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运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开发的新闻分析工具——ROST NAT 4.5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图发现研究热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将立项的课题名称整理后汇总至txt文本文档中;(2)运用ROST NAT 4.5软件对其进行词频统计、过滤无意义词等一般性分析后得到研究样本;(3)点击“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按钮,导入研究样本后点击“快速分析”按钮,从而得到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主题社会网络图(如图5所示),从而能够得到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
  
  由图5可以看出,治理、防范、预警、舆情、阻断、处置、应对、演变、边疆民族、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等为社会网络图中的关键节点。
  具体而言,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综合研究。一是对普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例如群体性事件应对措施研究、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综合能力提升研究、防范群体性事件分类研究、群体性事件多元解决机制研究等;二是针对特定类别群体性事件的管理研究。例如针对征地冲突群体性事件防范与绩效实证、“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西部矿群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西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等的研究;三是对群体性事件中民眾利益表达及心理特征研究。例如群体性事件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研究、泄愤型群体性事件中的负面社会心态及治理研究等。
  2.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统计发现,2002~2015年期间立项的66个项目中共有13项涉及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由此可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动态调整,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不断积聚激化,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4]。梳理2002年至今14年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防范研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赵国洪主持的“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上海大学吴小坤主持的“‘网络热点’转化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机理及临界预警建模研究”等;二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变规律及治理研究。例如南开大学乐国安主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研究”,暨南大学董天策主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引导与治理研究”等;三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信息传播规律研究。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唐远清主持的“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河南工业大学李晓云主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意见的表达与实现研究”等。
  3.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例如广东茂名的PX群体性事件、兰州的自来水苯污染事件等,由于环境污染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而受到了全社会的格外关注[5]。总体说来,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研究。例如 “环保类群体性事件的动员结构和预防机制研究”;二是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例如“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演变逻辑及其治理的比较研究”;三是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治理研究。例如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立华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
  4.对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民族分离运动加剧和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少数民族问题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呈现对抗性强、组织性强的新特点,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统计发现,2002~2015年共立项涉及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项目12项,占总数的18.2%。主要集中在云南边疆民族、西北民族、西藏、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治理。
  5.对群体性事件法学相关的研究。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2年山西大学陈晋胜教授立项的“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就属于法学学科。近年来立项的法学项目主要涉及群体性事件的多民族地区治理法律机制、现场人群管控机制、心理疏导与犯罪防范等,这表明我国对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相关法学研究在不断推进。
  四、讨论与展望
  群体性事件频发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暴露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危机,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逐年加大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支持力度。本文通过梳理分析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立项项目,勾勒出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轮廓,得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综合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法学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群体性事件将和网络更多融合,呈现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演化及管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今后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需要加大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度,在加大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不断推动群体性事件研究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1(12).
  2. 毕建新,郑建明.近十年图书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研究情况分析[J].情报科学,2015(5).
  3. 周志峰.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的图书情报学研究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09(5).
  4. 苗伟山.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媒体多元互动的分析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7).
  5. 荣婷,谢耘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传播与应对[J].新闻记者,2015(6).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摘 要: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电影中的暴力双方基本情况、暴力场景的基本描述、暴力行为性质以及暴力场景的戏剧化程度进行编码统计分析。发现电影中暴力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暴力双方主要为男性;暴力形式主要为枪击或以工具击打对方;暴力结果主要为死亡或重伤;暴力场景进行了较多的视听效果渲染等。  关键字:内容分析;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暴力内容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通过读者(受众)问卷调查,了解认识西安晚报及其创办的新媒体的传媒受众喜好,研究西安晚报分众传播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办好西安晚报和新媒体,实现传统媒体资源下的转型和媒体融合,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读者(受众)的反馈,在过去的一年里,西安晚报及其新媒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西安晚报;读者(受众);问卷调查;反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在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和音乐商业化的背景下,《我的滑板鞋》短时间内的爆红,虽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从后现代语境来看,“神曲”的“神传播”、社会影响以及逐渐形成的后现代音乐特性,迫使当代流行音乐不得不警惕“神曲”后现代趋势的蔓延,并致力于音乐创作体系的重新构建。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神曲”;《我的滑板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
期刊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付费模式开始逐渐被我国广大受众用户接受,会员制独家用户体验成为视频网站盈利的一大突破口。本文以爱奇艺视频网站为个案研究对象,在爱奇艺视频的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商业发展模式及盈利方式,探索付费视频网站未来发展的对策,以期对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爱奇艺;商业模式;用户付费;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2015年8月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英国和中国播出后,受到了国内外各路媒体和国内网络受众的关注和讨论,成为颇具话题性的纪录片现象。本文试图从纪录片文本出发,探究这部纪录片对中式教育及中国教师进行影像构建的策略,又构建出怎样的关于中式教育及中国教师的形象,并试图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评价这种影像构建。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策略;中式教育形象;异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52 文
期刊
摘 要:系列专题节目《边缰万里行》是CCTV-4《远方的家》栏目打造的一个优秀、大型系列、纪实类电视节目。作品用线性旅行、多视角跟拍的纪录手法,跨越广西(起点)、辽宁(终点)等9个中国大陆边疆省份,在辽宁丹东结束行程。该系列节目紧扣民众生活、深入边疆地区的文化、美景、民俗、民风在内的人文要素,直观地展现了地域特色,成功挖掘了地方的文化资源,提升了电视作品的文化价值。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饮
期刊
摘 要:通过了解公共设施设计和景区公共设施设计之间的关系,研究当前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意义。结合洛阳龙门石窟的特定背景以及发展前沿,从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龙门石窟景区的公共设施设计的目前状况,结合龙门石窟景区内公共设施设计的图片例证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优缺点,并提出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以及方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次回归到理论的设计方法,通过论文可以呼吁我国
期刊
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艺术上的绘画形式也是纷繁多变的,这里选取两位中外近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和塞尚,针对他们的静物画,从他们的绘画题材、构图和技法上做分析比较,发现两者的绘画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在传统中寻求革新,且林风眠的绘画受到塞尚式绘画的影响,尤其自他归国后的画风较为明显。  关键词:林风眠;塞尚;静物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编者按: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成为集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新时代节目主持人,除具备相当强的专业能力和广博的知识以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融媒的进一步深入,广播电视也在不断发展,相应地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传媒环境下,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的综合性主持人是时代所需。主持人对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一个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主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