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有句特别流行的话:世界正在奖励终身学习的人。
  我有一个“警花”好友,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古典文学课、心理学课,还多次给我推荐好的课程。好友T报了一个网课叫“光的研习”,几个月下来,不但照片拍得每每让人叫好,她自己也深得摄影艺术之精髓——发现美,表达美。
  我们从小就知道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在我上学的那些年,不曾有所感觉。倒是工作以后,尤其是这些年来,常常感同身受,深有体悟。于是感叹:原来中年之后,才是学习的巅峰时刻。
  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学到大学,学过的东西现在看来不过是皮毛、枝杈,为了一纸文凭和基本生存需要。而更多、更深入的学习,是在工作之后,尤其是在当下。如果学生时代是——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中年之后当是——学海无涯乐作桨。
  有句话说:“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我想那指的是日复一日不断重复昨天的人,是不学习、不提升自己的人。而那些善于学习、提升自己的人,则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拿着在高中或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文凭去适应社会,显然会被淘汰。就算没有高科技、人工智能,你也會被那些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人所替代。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可喜的是,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重新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他们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有的甚至更年长,但无一例外,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善用碎片时间,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有的是为事业精进;有的为了转型,告别不喜欢的职业;还有很多只为爱好、乐趣,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总之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所以,“上课”正成为时髦的事情,课堂也不再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而知识付费的热潮方兴未艾。许多课程都是碎片化知识的梳理,也许会对我们某个时期产生一些助益,但是要想彻底改变,让自己的生命脱胎换骨,我们还要从思维方式入手,从增长智慧着眼。
  学习就是给自己的最好投资。我反对附庸风雅、急功近利式的学习,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增长智慧。
  如果人生分上半场、下半场,上半场注重生存技能的学习,下半场就要关注生活艺术的修养。有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人到中年,更要注重生活美学以及智慧修炼的学习。
  有人说:学习是碎片化时代的自我救赎;有人说:学习能缓解焦虑,增进竞争力。无可置疑的是,学习力已经成为一个当代人的硬本领、真功夫。
  而中年的确是回炉再造的大好机会,锻造的是智慧和修养。如果你想寻找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成长机会,眼下即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其实,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你是被奖励还是被淘汰,结局最终都握在自己手里。
其他文献
一  左杨是班上唯一的胖子,还是个人缘好的胖子,男生女生都爱跟他玩。课间,他常常从书包掏出自己顶级的游戏装备,向大家演示他的必杀绝招,于是一群男生围着他看得津津有味。末了,他也不偏心,把游戏机丢给其中一个人,挤到一堆女孩子中间,出其不意地讲笑话,把她们逗得哈哈大笑。  那天,张明和小雅因为谁聪明而吵了起来,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胖子二话不说当起了和事佬。他先是笨拙地滑过去,贱兮兮地半趴在桌前,滑稽的
期刊
01  在大家眼中,我的同桌苏瑞是一个很不合群的人。  苏瑞整天我行我素,形单影只。他的脸上总挂着一副淡淡的表情,就算考了年级第一名,或是在某个比赛中得了不错的名次,别人为他欢喜尖叫,他却依旧不喜不惊。课间休息,我们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而他坐在边上,从不参与。  我的性格和苏瑞完全相反,我爱凑热闹,喜欢呼朋唤友,每天总是和一群人来来去去。我害怕孤单,害怕一个人发愣,会把心事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我
期刊
跟老同学吃午饭,她递给我一大袋好东西——柠檬姜、酥核桃、话梅、桂花姜,都是我从小吃到大的零食。六年同窗,到底是知我,没有客客气气地送我一件银器,或者一支金笔,大包小包酸酸咸咸甜甜的东西,全是我們的童年和磨洗不掉的情谊。  老同学跟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社交圈子绝对迥异。然而我知道,假若我需要帮忙,她总会想办法帮助我一点什么。  我们虽小时争吵,互相生闲气,然而友谊的默契,就是在那些风波中一点一滴地
期刊
年轻时,什么都不懂,却常自以为什么都懂,存心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最烦的是母亲常跟在后头,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后来,我便决心要飞到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满腹理想。  当时,总以为摆脱了母亲的唠叨,大好前景就在前方等着自己。当然,现实残酷,没多久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满身伤痕、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乡,我和之前判若两人,变得内向孤僻、唯唯诺诺。  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母亲没有数落,没有埋怨,而是一直鼓
期刊
01  跟一位读者聊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关孤独和朋友。  她说,每次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孤单特别想要朋友,可真的跟朋友相处在一起,又觉得有点烦。  什么你想去看电影,朋友偏要拉你逛街陪她买衣服的都是小事,更可怕的是你忙得要死的时候,闺蜜遇到槽心事要跟你倒苦水。  二十几岁时谁的生活不是摇摇欲坠?可朋友才不管那么多,大脾气小情绪总是一股脑倾泻给你,也不管你接不接得住。  更别说还有那种你心
期刊
我的私人公司(不是上市公司)常常都有不少的冗員。新加入的财务部同事老是不明白,为什么我明明不需要某种服务,或没有必要设立一些项目来招揽人才,却老是巧立名目,让一些人白拿工资或项目补贴。以下就是一例。  曾有一位小学时代的老师,移民外国之后不能适应,在异地找不到工作,有点穷途末路,我们一班同学都在想办法帮助他。我就请他吃了一顿饭,问他肯不肯屈就,在我公司里担任一个管出版审稿的“重要把关”职务。我说:
期刊
练习写作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一篇既成,修改又修改,总弄不好,此时人也累了,自信力也动摇了,但是过了些时,换个题目,换一种体裁,居然写成了大别于昨日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两天之内就大有进步,那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就有别的解释,最通常的是:“这个题目好写,那一个不好写。”  我们最好不要把责任推给“灵感”,也不要把荣誉归于“灵感”,同时我们也不能首肯于题目有好写不好写的理论。“灵感”这玩意儿,太渺茫了
期刊
打开手机,找到任何一个可以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的软件。把你对某事物想说的话,或你想说的故事,口述一遍。等这些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自己读一遍。  你大概会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文字比你想象的更散乱、更黏糊、更琐碎。  “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呀!怎么转换成文字,就成了这个鬼样子呢?”  输出并不难。每个人张嘴说话,都是用口语输出。  写作困难,则可能是因为说话和写作很不一样。  说话时,人会情不自禁地加许多
期刊
“你说什么?里面还有两个外星人?”舰长看着那件来自空间旋涡的垃圾,仍旧难以相信它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是扫描器没发现迹象啊。”  “确切来说,是两个正在休眠的外星婴儿,或者说幼体?唔,这个词怎么翻译才好呢……”  “别管怎么翻译了,婴儿到底在哪儿?”  “问题就在这里,长官,留言里没有说。从措辞上来看,对方似乎觉得这显而易见。”  “不会已经死了吧?”  舰长把扫描器灵敏度调到最大,终于捕捉到一点微
期刊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比如“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一下,抱怨一下,讲几个笑话。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够,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有些领域别人懂,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