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问有技巧,就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作为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能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以此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另外,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明确“提问”的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1、在概念中提问。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概念中提出问题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2、在原理中提问。让学生在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原理的自觉性。3、在知识联系处提问。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各个知识点,实现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构建。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对比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2、联想对比法。联想对比法是指根据已提出的问题或新接触的观点,搜寻已知的相关概念或原理,用找联系或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作为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能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以此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另外,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明确“提问”的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1、在概念中提问。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概念中提出问题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2、在原理中提问。让学生在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原理的自觉性。3、在知识联系处提问。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各个知识点,实现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构建。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对比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2、联想对比法。联想对比法是指根据已提出的问题或新接触的观点,搜寻已知的相关概念或原理,用找联系或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