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文化传统是制度设计理念的基石。一个社会的福利观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实践的影响力比具体技术更为突出,因为它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出发点和发展路线,而且影响着制度的运作和变革。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某种启发。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社会保障实践;香港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6501
1建立在个人和家庭的道德责任之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制度逐渐瓦解,传统的宗族制度在保障功能方面也有新的演化。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福利观念,开始认为个人在照顾自己及家庭之余,有责任为社会上其它不幸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开始鼓励个人和群体积极投身各种性质的志愿工作。可以说,东方社会各种团体和个人的慈善活动背后的价值根源是家庭责任观的一种演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应该包括一下几个部分:(1)强调个人的责任,提倡自立自强和对家庭成员的负责。(2)强调家庭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家庭为中心的。(3)从“小家”引申到“大家”,强调社会互助。
2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2.1政府未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香港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的是华人社团和宗教团体,如1870年成立的东华三院,1878年建立的救助妇孺的保良局等。港英政府对此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态度。政府功能的缺失,使得个人和家庭成为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责任的重要主体。而“东华三院”等民间团体承担某些社会救济功能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同一地域的“族人”的照顾。可见,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在此阶段发挥了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2.2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的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在战后经济萧条和大量难民涌入的情况下,救助任务空前繁重,华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香港政府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提供的的社会保障是为了“救火”的紧急援助,而非制度性的保障。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的责任,其理念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评论,“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这一阶段中,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还是家庭和民间团体弱。
2.3政府开始承担主要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无法完全负担起个人的保障需求,各社会团体纷纷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为协调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当局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逐步推行社会保障工作。1971年,港英政府从志愿机构手中接过了现金援助的责任,正式实施以“公共援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标志着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家庭功能弱化、政府责任扩大,但此阶段的社会保障是低标准、低水平的,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仍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数据显示,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5%,到20世纪90年代也仅为8.4%,支出水平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2.4改善民生福利、支援弱势群体的时期
21世纪以来,香港政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社会福利支出在过去十年里增幅超过一倍。但总体而言,香港政府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走上高福利国家的道路,而仍然是以传统文化背景为支持,审慎而稳定的进行改革。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指出:“福利服务是社会福祉所依。我们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让人人进展所长,社会维持繁荣安定。我们的福利制度着重支援个人及家庭,协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并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力争上游,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可见,福利制度的重点仍然以自立自强为特征,看重个人和家庭的责任。
3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的启示作用
一个国家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香港依托于其东西合璧的文化背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背景、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背景、行政为主导的政治制度背景,确定了以中国传统的个人、家庭负责制为主,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政府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对世界各国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强调了个人责任,有利于避免社会依赖。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一直强调自力更生,这对于减轻社会保障制度的负担、减少高福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重大。
(2)有利于巩固家庭的结构,维护家庭伦理。对家庭责任观念的弱化,只能进一步激化了家庭结构的分离。如果认为是制度性社会保障而非个人对家庭成员负有主要责任,那么传统家庭得以凝聚的元素缺失,聚合的必要性减弱,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护。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将家庭摆在了提供保障的核心地位,强调个人对其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良好家庭关系的维系。
(3)有利于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权利,易造成社会保障的资源分配观念异化。以“权力”当作“权利”,以夺得社会救济资源为荣,从而导致富人争夺属于穷人的那部分权利,进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念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志愿性服务,有利于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的社会风气。
(4)维护受助者的人权和尊严。强硬的政府政策容易忽略对弱势群体精神上的关顾和支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以关爱为核心,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向扶持,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它注重发挥家庭的特有功能,从亲情关系入手去培养社会关怀与互助,使得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以一种平易、温和的方式贯彻下去。它既调节了基层社会——即家庭内部的关系,又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与归依;既使得为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目标得以实现,又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树立与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
[2]樊平.试论香港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M].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3]甘贝.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社会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同,01.
[4]张桂林,彭润金. 新加坡社会保障模式评析[J].经济月刊.2002,02.
摘要:文化传统是制度设计理念的基石。一个社会的福利观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实践的影响力比具体技术更为突出,因为它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出发点和发展路线,而且影响着制度的运作和变革。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某种启发。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社会保障实践;香港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6501
1建立在个人和家庭的道德责任之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制度逐渐瓦解,传统的宗族制度在保障功能方面也有新的演化。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福利观念,开始认为个人在照顾自己及家庭之余,有责任为社会上其它不幸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开始鼓励个人和群体积极投身各种性质的志愿工作。可以说,东方社会各种团体和个人的慈善活动背后的价值根源是家庭责任观的一种演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应该包括一下几个部分:(1)强调个人的责任,提倡自立自强和对家庭成员的负责。(2)强调家庭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家庭为中心的。(3)从“小家”引申到“大家”,强调社会互助。
2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2.1政府未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香港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的是华人社团和宗教团体,如1870年成立的东华三院,1878年建立的救助妇孺的保良局等。港英政府对此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态度。政府功能的缺失,使得个人和家庭成为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责任的重要主体。而“东华三院”等民间团体承担某些社会救济功能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同一地域的“族人”的照顾。可见,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在此阶段发挥了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2.2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的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在战后经济萧条和大量难民涌入的情况下,救助任务空前繁重,华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香港政府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提供的的社会保障是为了“救火”的紧急援助,而非制度性的保障。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的责任,其理念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评论,“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这一阶段中,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还是家庭和民间团体弱。
2.3政府开始承担主要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无法完全负担起个人的保障需求,各社会团体纷纷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为协调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当局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逐步推行社会保障工作。1971年,港英政府从志愿机构手中接过了现金援助的责任,正式实施以“公共援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标志着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家庭功能弱化、政府责任扩大,但此阶段的社会保障是低标准、低水平的,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仍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数据显示,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5%,到20世纪90年代也仅为8.4%,支出水平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2.4改善民生福利、支援弱势群体的时期
21世纪以来,香港政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社会福利支出在过去十年里增幅超过一倍。但总体而言,香港政府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走上高福利国家的道路,而仍然是以传统文化背景为支持,审慎而稳定的进行改革。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指出:“福利服务是社会福祉所依。我们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让人人进展所长,社会维持繁荣安定。我们的福利制度着重支援个人及家庭,协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并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力争上游,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可见,福利制度的重点仍然以自立自强为特征,看重个人和家庭的责任。
3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的启示作用
一个国家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香港依托于其东西合璧的文化背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背景、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背景、行政为主导的政治制度背景,确定了以中国传统的个人、家庭负责制为主,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政府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对世界各国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强调了个人责任,有利于避免社会依赖。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一直强调自力更生,这对于减轻社会保障制度的负担、减少高福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重大。
(2)有利于巩固家庭的结构,维护家庭伦理。对家庭责任观念的弱化,只能进一步激化了家庭结构的分离。如果认为是制度性社会保障而非个人对家庭成员负有主要责任,那么传统家庭得以凝聚的元素缺失,聚合的必要性减弱,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护。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将家庭摆在了提供保障的核心地位,强调个人对其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良好家庭关系的维系。
(3)有利于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权利,易造成社会保障的资源分配观念异化。以“权力”当作“权利”,以夺得社会救济资源为荣,从而导致富人争夺属于穷人的那部分权利,进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念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志愿性服务,有利于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的社会风气。
(4)维护受助者的人权和尊严。强硬的政府政策容易忽略对弱势群体精神上的关顾和支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以关爱为核心,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向扶持,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它注重发挥家庭的特有功能,从亲情关系入手去培养社会关怀与互助,使得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以一种平易、温和的方式贯彻下去。它既调节了基层社会——即家庭内部的关系,又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与归依;既使得为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目标得以实现,又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树立与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
[2]樊平.试论香港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M].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3]甘贝.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社会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同,01.
[4]张桂林,彭润金. 新加坡社会保障模式评析[J].经济月刊.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