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追逐“中国梦”之国学篇,如果说国学的熏陶是对孩子的心灵道德的培养,是梦想之树的根基,那么感知传统、延续传统应该就是这棵树的茂密枝叶,是为了当今孩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未来,更是为了越发昌盛繁荣的民族复兴大业。传统即传承和统一,那么,应该传承什么?又该统一什么?你知道吗?你的孩子又知道吗?我们站在现实的此岸,想要到达梦想的彼岸,路途遥远而艰辛,但因为有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烂漫天真,我们相信沿途的风景一定是美丽旖旎的。
传统节日知多少?
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洋节的入侵让我们的孩子应接不暇,万圣节的各种南瓜派对、圣诞老爷爷的礼物袜子……都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回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除了氛围浓郁的春节,又有哪些刻在了孩子们的印象和意识里了呢?本刊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的孩子眼里: 端午就是吃粽子,中秋就是吃月饼,冬至嘛就有饺子或汤圆吃,而春节呢,孩子们却异口同声: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由此看来,孩子们对于节日的意义和来源真的不甚了了,更别说将这些传统好好地传承和延续了。物质丰裕的年代,并不只是在特定的节日才能吃到期盼的食物,那么精神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懂得,才会感恩,我们现在看一看孩子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到底处在怎样的程度。
童童在端午节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老家陪爷爷过节,爷爷为此准备了不少粽子,童童非常高兴。看着童童吃粽子的样子,爷爷突然想起去年过圣诞节的时候,童童将圣诞节的由来、习俗等很清楚地给自己介绍了一遍,于是便想考考童童对端午节了解多少。然而面对爷爷的问题,童童却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最后只说出一句话:“我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
清明将至,某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这个假期你们有什么打算呢?”他们争先恐后:“去旅游”“去放风筝”“去逛街”……当然,也有孩子说:“去扫墓”。老师顺势问:“那你们知道扫墓是去干什么吗?”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说去献花的,有说去烧纸钱的,还有的说是“打扫墓地卫生”的。
研究生小刘到某幼儿园实习,主攻古汉语的他打算给孩子们上一节传统文化课,为此他准备了很多素材,其中不乏他自己幼时的游戏玩具,类似铁环、沙包等,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不仅不认识这些,并且大多数露出了嫌弃之情,而面对他挂在黑板上的孔子像,孩子们却来了神,大喊:“圣诞老人!”
超级链接之传统节日习俗歌
① 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②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③ 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④ 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⑤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⑥ 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⑦ 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⑧ 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传统艺术知多少?
科技文明越发达,传统艺术则越是弥足珍贵,当我们走近它,了解它,才会惊奇,更会惊叹: 糖画原来是吹出来的,泥塑是这么惟妙惟肖,刺绣是如此复杂精细,剪纸更是乐趣无限,还有各种戏曲那无法抵挡的魅力……
当孩子们被英语课、音乐课、舞蹈课、跆拳道课甚至机器人课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他们无暇认识传统,更没有渠道去学习传统。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挡他们一颗探究的心,走在街上,他们会对小摊上的糖画和泥塑产生兴趣;新年里,他们会对窗户上各色各样的剪纸充满好奇;春天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天上飞着的各式风筝也是可以动手做出来的;还有,偶尔听到京剧或是黄梅戏之类的戏曲,他们也许一样会驻足停留,意犹未尽。
周末,玄玄小朋友跟妈妈走在街上,当他看到街边某艺术馆的橱窗架子上展示着的形态各异的陶瓷动物时,立马走不动路了,趴在那里看了很久。于是,妈妈便领他进去参观,正巧碰上有老师在捏泥人,他便走过去问:“老师,我可以做这些好看的小白兔、小老虎吗?”老师二话不说就带着他一起捏了只泥巴老虎,完成后玄玄高兴地嚷道:“妈妈你看,这是我做的老虎!我还要学做好多好多小动物。”妈妈拉着他说:“妈妈有事,我们走吧!”玄玄居然哭了:“不嘛,不嘛,我还要做好多好多小泥人、小鸟、小鱼。”
已经上中班的心妍,家住四川省资中县,在这个素有“木偶之乡”之称的地方生活了这么久,心妍还不知道什么是木偶,更不知道木偶戏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当爸爸提议带她去看木偶戏的时候,她在家里又笑又跳,很期待!心妍看的这一场表演中的节目都是由寓言故事改编的,非常适合小朋友。其中一场表演的是《东郭先生与狼》,当那只活灵活现的狼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心妍真的被吓哭了,直往爸爸怀里钻。等到节目结束后爸爸带她参观后台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木偶都是假的人物,后台有很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在操控着表演呢。看到很多姐姐都拥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木偶,心妍兴奋地要求爸爸也给自己做一个,她要回家给爷爷奶奶表演!
超级链接之传统艺术作品秀
① 国画: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② 书法:中国书法自甲骨文与金文开始,经过一系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体式,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 ③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表现形式有窗花或剪画,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④ 彩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民间以泥人最受欢迎。
⑤ 刺绣: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⑥ 雕镌: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艺术则是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玉雕、木雕、石雕等。
⑦ 戏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
⑧ 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包罗万象,异彩纷呈,除上述介绍的,木偶、皮影、脸谱、竹编等民间传统工艺艺术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春节习俗知多少?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餐,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传统的民谣道尽了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和欢喜。
现如今,“年味”的逐渐淡化加上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他们对于春节这一传统的甚至隆重的节日并没有太多的兴奋,也许春节对于他们的意义只是可以拿红包、收礼物。迎接新年到底要做些什么并不知道,新年有些什么习俗和禁忌也不了解,事实上,新生代的孩子们离真实的、传统的民间文化环境越来越远了。
除夕下午,爸爸在爷爷的指挥下贴春联、贴窗花、贴挂千,从外面玩耍回来的铭铭看到爸爸贴的福字,不禁大声嚷嚷:“爸爸,爸爸,你把福字贴倒啦!”正在泼墨挥毫的爷爷和包着饺子的奶奶相视一笑,笑眯眯地对铭铭说:“贴倒了就对啦,预示着我们明年的福气都到了呀!哈哈哈……”全家的脸在一片红色中显得更加幸福,不过铭铭还是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年初一,跳跳随爸妈到街上闲逛,大片的灯笼红了天空,满地的爆竹红了大地,人们见面问好、欢笑、嬉闹,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跳跳问妈妈:“地上到处是纸屑,怎么都没有人扫?”妈妈说:“因为这是新年的第一天,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福气和财气都扫走的。”跳跳马上表示:“那我们家里也不能扫!”
编后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传统深入我们心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孩子们应该在我们的带领之下,更多地参与到传统活动中,浸润到传统文化中,有体会才会有收获,有理解才会有传承!
超级链接之春节习俗全攻略
①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② 贴福: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倒贴福字,这些民俗行为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③ 守岁: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既是对逝去的岁月饱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吉祥幸福之意。
④ 放鞭炮:新年第一天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⑤ 拜年:大年初一,晚辈要穿戴一新去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向晚辈分发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压住邪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⑥ 饮食: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成为新年的必备食品;而饺子因其制作程序中要和面,有“合”之意,“饺”又和“交”谐音,它出现在新年食谱上也是表达人们希望团聚合欢的愿望。
⑦ 禁忌:古老的新年禁忌沿袭至今,也许不合理、不科学甚至有些可笑,但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例如,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拿针线不碰刀,不倒垃圾不扫地,初一早上不吃稀饭和药品,等等。
⑧ 破五: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赶走一切坏运;南方人则在这一天打开窗户和大门,燃香、点烟花迎接财神。
传统节日知多少?
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洋节的入侵让我们的孩子应接不暇,万圣节的各种南瓜派对、圣诞老爷爷的礼物袜子……都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回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除了氛围浓郁的春节,又有哪些刻在了孩子们的印象和意识里了呢?本刊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的孩子眼里: 端午就是吃粽子,中秋就是吃月饼,冬至嘛就有饺子或汤圆吃,而春节呢,孩子们却异口同声: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由此看来,孩子们对于节日的意义和来源真的不甚了了,更别说将这些传统好好地传承和延续了。物质丰裕的年代,并不只是在特定的节日才能吃到期盼的食物,那么精神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懂得,才会感恩,我们现在看一看孩子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到底处在怎样的程度。
童童在端午节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老家陪爷爷过节,爷爷为此准备了不少粽子,童童非常高兴。看着童童吃粽子的样子,爷爷突然想起去年过圣诞节的时候,童童将圣诞节的由来、习俗等很清楚地给自己介绍了一遍,于是便想考考童童对端午节了解多少。然而面对爷爷的问题,童童却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最后只说出一句话:“我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
清明将至,某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这个假期你们有什么打算呢?”他们争先恐后:“去旅游”“去放风筝”“去逛街”……当然,也有孩子说:“去扫墓”。老师顺势问:“那你们知道扫墓是去干什么吗?”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说去献花的,有说去烧纸钱的,还有的说是“打扫墓地卫生”的。
研究生小刘到某幼儿园实习,主攻古汉语的他打算给孩子们上一节传统文化课,为此他准备了很多素材,其中不乏他自己幼时的游戏玩具,类似铁环、沙包等,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不仅不认识这些,并且大多数露出了嫌弃之情,而面对他挂在黑板上的孔子像,孩子们却来了神,大喊:“圣诞老人!”
超级链接之传统节日习俗歌
① 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②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③ 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④ 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⑤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⑥ 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⑦ 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⑧ 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传统艺术知多少?
科技文明越发达,传统艺术则越是弥足珍贵,当我们走近它,了解它,才会惊奇,更会惊叹: 糖画原来是吹出来的,泥塑是这么惟妙惟肖,刺绣是如此复杂精细,剪纸更是乐趣无限,还有各种戏曲那无法抵挡的魅力……
当孩子们被英语课、音乐课、舞蹈课、跆拳道课甚至机器人课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他们无暇认识传统,更没有渠道去学习传统。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挡他们一颗探究的心,走在街上,他们会对小摊上的糖画和泥塑产生兴趣;新年里,他们会对窗户上各色各样的剪纸充满好奇;春天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天上飞着的各式风筝也是可以动手做出来的;还有,偶尔听到京剧或是黄梅戏之类的戏曲,他们也许一样会驻足停留,意犹未尽。
周末,玄玄小朋友跟妈妈走在街上,当他看到街边某艺术馆的橱窗架子上展示着的形态各异的陶瓷动物时,立马走不动路了,趴在那里看了很久。于是,妈妈便领他进去参观,正巧碰上有老师在捏泥人,他便走过去问:“老师,我可以做这些好看的小白兔、小老虎吗?”老师二话不说就带着他一起捏了只泥巴老虎,完成后玄玄高兴地嚷道:“妈妈你看,这是我做的老虎!我还要学做好多好多小动物。”妈妈拉着他说:“妈妈有事,我们走吧!”玄玄居然哭了:“不嘛,不嘛,我还要做好多好多小泥人、小鸟、小鱼。”
已经上中班的心妍,家住四川省资中县,在这个素有“木偶之乡”之称的地方生活了这么久,心妍还不知道什么是木偶,更不知道木偶戏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当爸爸提议带她去看木偶戏的时候,她在家里又笑又跳,很期待!心妍看的这一场表演中的节目都是由寓言故事改编的,非常适合小朋友。其中一场表演的是《东郭先生与狼》,当那只活灵活现的狼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心妍真的被吓哭了,直往爸爸怀里钻。等到节目结束后爸爸带她参观后台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木偶都是假的人物,后台有很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在操控着表演呢。看到很多姐姐都拥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木偶,心妍兴奋地要求爸爸也给自己做一个,她要回家给爷爷奶奶表演!
超级链接之传统艺术作品秀
① 国画: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② 书法:中国书法自甲骨文与金文开始,经过一系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体式,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 ③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表现形式有窗花或剪画,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④ 彩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民间以泥人最受欢迎。
⑤ 刺绣: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⑥ 雕镌: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艺术则是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玉雕、木雕、石雕等。
⑦ 戏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
⑧ 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包罗万象,异彩纷呈,除上述介绍的,木偶、皮影、脸谱、竹编等民间传统工艺艺术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春节习俗知多少?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餐,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传统的民谣道尽了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和欢喜。
现如今,“年味”的逐渐淡化加上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他们对于春节这一传统的甚至隆重的节日并没有太多的兴奋,也许春节对于他们的意义只是可以拿红包、收礼物。迎接新年到底要做些什么并不知道,新年有些什么习俗和禁忌也不了解,事实上,新生代的孩子们离真实的、传统的民间文化环境越来越远了。
除夕下午,爸爸在爷爷的指挥下贴春联、贴窗花、贴挂千,从外面玩耍回来的铭铭看到爸爸贴的福字,不禁大声嚷嚷:“爸爸,爸爸,你把福字贴倒啦!”正在泼墨挥毫的爷爷和包着饺子的奶奶相视一笑,笑眯眯地对铭铭说:“贴倒了就对啦,预示着我们明年的福气都到了呀!哈哈哈……”全家的脸在一片红色中显得更加幸福,不过铭铭还是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年初一,跳跳随爸妈到街上闲逛,大片的灯笼红了天空,满地的爆竹红了大地,人们见面问好、欢笑、嬉闹,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跳跳问妈妈:“地上到处是纸屑,怎么都没有人扫?”妈妈说:“因为这是新年的第一天,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福气和财气都扫走的。”跳跳马上表示:“那我们家里也不能扫!”
编后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传统深入我们心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孩子们应该在我们的带领之下,更多地参与到传统活动中,浸润到传统文化中,有体会才会有收获,有理解才会有传承!
超级链接之春节习俗全攻略
①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② 贴福: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倒贴福字,这些民俗行为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③ 守岁: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既是对逝去的岁月饱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吉祥幸福之意。
④ 放鞭炮:新年第一天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⑤ 拜年:大年初一,晚辈要穿戴一新去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向晚辈分发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压住邪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⑥ 饮食: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成为新年的必备食品;而饺子因其制作程序中要和面,有“合”之意,“饺”又和“交”谐音,它出现在新年食谱上也是表达人们希望团聚合欢的愿望。
⑦ 禁忌:古老的新年禁忌沿袭至今,也许不合理、不科学甚至有些可笑,但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例如,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拿针线不碰刀,不倒垃圾不扫地,初一早上不吃稀饭和药品,等等。
⑧ 破五: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赶走一切坏运;南方人则在这一天打开窗户和大门,燃香、点烟花迎接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