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北关系产生于殖民时代,是基于近代帝国主义国家与其占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附属关系演变而来。二战后,南北关系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南北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在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作为国际上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对世界局势和地区局势的演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南北关系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南北关系;国际政治;形成;矛盾;新变化
南北关系是基于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亚非拉众多民族国家的独立而形成的,并在国际政治格局不断的发展中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旧格局交替使得南北关系在主要矛盾、双方的趋势走向等方面又展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并使得该方面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方面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只有正确分析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根除双方的矛盾,进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也期许能够为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的对外关系发展提供些许微薄之力。
学术界对南北关系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这些研究相对集中在南北关系的形成以及冷战后南北关系所产生的新变化上。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南北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冷战后的新变化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力求客观、公正、全面的对南北关系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南北关系概念的研究
南北关系通常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南方国家”[1]通常指大部分处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北方国家”[2]通常指大部分处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张贵洪老师在《全球化与南北关系》中对南北关系的概念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南北关系既是从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附属关系演变来的,又表现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所以南北关系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3]但是国外学者朱利安·埃克尔和拉尔夫·韦伯在《南北?用文字来划分世界的陷阱》中则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南北差距或南北分裂虽然已经被证实,但是这一概念却有很大的问题,它会加深当前南北双方之间的分歧。”[4]
现如今南北关系所呈现出的问题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杨运中老师在《国际关系中的南北关系》中详细分析了南北关系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南北关系的发展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紧密相连,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是以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殖民活动为起点的。”[5]自15世纪发现新大陆到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完毕,所有的南方国家全部被卷入西方国家所创立的殖民体系中,并使得南方国家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之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两本书中正是以此为时间为开始介绍“第三世界”[6]国家的历史演进。该书介绍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至20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逐渐将南方国家纳入到北方国家发展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第三世界逐渐出现了一个反抗西方侵蚀的抵抗运动。在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第三世界国家渴望独立从而致使“第一次全球性革命浪潮”[7]兴起,激化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新航路开辟后直到二战结束之前这一时期,南北关系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自二战结束后,南北关系才逐渐在世界格局中引起众多的关注。王维、胡欣、黎峰老师在《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中对二战到冷战结束时期的南北关系发展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他们认为“二战结束之后,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使得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亚非拉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独立国家进而使得南北关系最终形成。此后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展开了多样化的斗争。”[8]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南北关系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并呈现一系列新变化。
二、关于冷战后南北关系发展领域的研究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新变化,即由单一的政治、经济方面转向多元化领域。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方面: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主要体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随着苏联解体,冷战落下帷幕,社会主义制度对众多国家失去吸引力,原属于东方阵营中的众多国家纷纷掉头转向资本主义道路。在这样的潮流下,南北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冷战后南北双方之间在政治方面的矛盾是呈现激化状态的。例如周圣葵老师在《冷战后南北矛盾焦点的转向》中认为冷战后南北关系在政治上矛盾不断地激化。他指出“冷战后北方国家将目光聚焦在南方国家上,力图向南方国家推行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等以期望达到将南方国家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进而使得南北关系激化。”[9]另外,孙建中老师在《论南北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五大利益冲突》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但是远没有达到国际法在政治独立方面所要求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时常限制和破坏其政治独立。”[10]但是另外的学者却认为冷战后南北关系的发展是相对缓和的,如江时学老师在《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看欧盟与拉美关系的特点》中指出“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上升,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南北双方的相互依存性,为改善南北关系提供了动力。”[11]
(二)经济方面: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南北双方对和平与稳定的共同期许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再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南北关系又呈现出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后南北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程海亮老师在《经济回归于南北矛盾》中对冷战后南北双方的经济关系方面的不断扩大作出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尽管90年代南方国家经济有所发展,但与富裕的北方相比,贫富差距却是有增无减。”[12]刘慧华老师在《试析90年代南北关系的新发展》中也指出“南方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北方经济的繁荣。”[13]相对于此,有其他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陈本红老师在《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中认为“由于冷战结束、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發展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日见成效,”[14]冷战后南北双方关系趋于缓和,经济合作会得到迅速发展。 (三)文化安全方面: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安全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使得南北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在也愈发重视双方之间的文化安全。有关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认为随着文化安全逐渐得到重视,南北双方会加剧彼此之间的矛盾。如邢文萍老师在《浅析冷战后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认为“随着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凸显,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会给弱势国家带来主客观上的威胁。”[15]钟晓雅老师也在《论全球化时代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中进一步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成为南北关系中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16]
(四)环境方面:冷战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南北双方在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上存在着共识和分歧,这也成为了南北关系发展进程中新的焦点。有部分学者针对南北关系中的环境问题做出了分析。但是对于环境问题下南北关系的整体走向学者间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共识和分歧同时存在。如张宝珍老师在《环境问题:南北关系中的新焦点》中认为“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一些实质性、关键性问题上南北双方的分歧依然存在。”[17]还有的学者则认为环境问题下的南北关系是激化了双方关系的,如郭洪林老师在《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和南北关系》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承受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大部分不利影响,使得环境污染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18]有国外学者认为,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可以改善南北双方之间的关系。如马克·威廉姆斯在《重新拟订第三世界联盟:环境议程的作用》中指出“全球环境问题的谈判是否有可能为停滞不前的南北对话提供新的动力,并恢复休眠的第三世界联盟。”[19]这也从一个新视角中体现出冷战后南北关系发展的新变化。
三、关于冷战后南北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的研究
冷战后,合作与斗争并存仍是南北关系的主要特征,但涉及的领域却发生了变化,由政治、经济方面扩展到文化、环境等新的領域。这一变化使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也相应地增加了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关于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北关系趋向于紧张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强,促使其力图改变原有的南北双方秩序的不平等,进而使得南北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如郭靖安在《试论冷战后的南北关系》中指出“由于改变旧的国际秩序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愿望和要求,使得南北关系趋于紧张,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斗争也随之突出。”[20],孙建忠老师也在《国家主权观分歧对南北关系走势的影响》中认为由于不断扩大的国家主权分歧会使得南北关系的走向趋于紧张,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消失,南北关系的矛盾仍然会长期存在下去。”[21]另外,斯蒂芬·D.克莱斯勒在《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中提出了修正结构主义这一政治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权力分配、国际制度的自主性与国际政治结果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2]来阐明南北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部分学者认为南北关系趋于缓和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结束使得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规模冲突减少,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这使南北双方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趋势明显加强。这为推动解决南北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从而使得南北双方关系趋于缓和。如国外学者马克特伯格在《在第三世界之后?历史、命运和第三世界主义的命运》中认为“第三世界主义也因非殖民化进程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固有的矛盾而衰落,因为冷战全球政治 经济的性质不断变化并最终结束。”[23]如刘力老师在《南北问题跨世纪的发展态势》中认为由于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国际分工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地区性的合作不断发展进而使得“南北方国家都已意识到,对话与合作才能带来繁荣与发展,北方国家加强了与南方国家的的接触进而增进了双方之间的对话与冲突。”[24]除此之外,刘青建老师也认为南北关系会趋于缓和并且提出了新的分析,在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脆弱性与南北关系的发展前景》中提出“90年代以来,由于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寻求新的途径解决体系内部的问题。”[25]而这一解决的方法正是缓和与各个地区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推进南北关系发展的研究
随着冷战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快速推进并解决南北关系中的分歧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推动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有鉴于此,众多学者基于多种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加强“南南合作”[26]可以推动南北关系面向好的态势发展。如任晓老师在《万隆会议后的南南合作》中重点分析了万隆会议之后南方国家之间通过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认为“南南合作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质性的合作与支持”[27]进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国外学者加思·勒·佩雷也对加强南南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的《探索南南合作》中认为“冷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中等强国。”[28]他们也属于南方世界的中坚力量,这些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可以使得南方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应从第三世界全局视角来分析南北关系。霍华德·威亚尔达在《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中将第三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目前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归纳与总结,认为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该观点具有全局性与综合性。在此观点之下,该书列举了第三世界下一步整体需要解决的“资金、计划生育、农业发展、民主问题等”[29]一系列因素。此外,国外学者穆罕默德·伊什在其《90年代的国际传播: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中提出了更为新颖的观点,指出“除非改变第三世界传统的国际交流方式,否则全球政治和技术环境的转变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30] 除以上两种分析视角外,还有一种是以南北双方在发展中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解决方案。张永安老师在《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南北合作》中认为“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北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进而达到双赢。”[31]罗会钧老师在《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南北关系的途径》中详细提出了“通过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区域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缩小南北差距;处理主权与人权问题”[32]等一系列解决南北关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南方国家”又被称为欠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第三世界国家。
[2]“北方国家”又被称为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富裕国家、市场经济国家。
[3] 张贵洪:《全球化与南北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第41页。
[4]Julian Eckl and Ralph Weber,“North: South? Pitfalls of Dividing the World by Words,” Third World Quarterly,Vol. 28, no. 1(2007),pp.3-23.
[5] 杨运忠:《国际关系中的南北关系》,《欧洲》1994年第6期,第3页。
[6]“第三世界”一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刚刚开始使用,在冷战期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逐渐由政治内涵转变为经济内涵。特别是在今天,第三世界囊括了世界上以下各个地区:整个拉丁美洲,除南非以外的整个非洲,除日本、以色列以外的整个亚洲。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66-367页。
[8]王维、胡欣、黎峰:《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5期,第14页。
[9]周圣葵:《冷战后南北矛盾焦点的转向》,《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4期,第71页。
[10]孙建忠、屈红国:《论南北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五大利益冲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09页。
[11]江时学:《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看欧盟与拉美关系的特点》,《国家观察》2018年第4期,第124页。
[12]程海亮:《经济回归于南北矛盾》,《世界经济文汇》1995年第6期,第31页。
[13]刘慧华、卢根鑫:《试析90年代南北关系的新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年第5期,第3页。
[14]陈本红:《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86页。
[15]邢文萍:《浅析冷战后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72页。
[16]钟晓雅:《论全球化时代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81页。
[17]张宝珍:《环境问题:南北关系中的新焦点》,《世界经济》1994年第5期,第22页。
[18]郭洪林、韩玉军:《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和南北关系》,《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第45页。
[19]Marc Williams,“ Re-articulating the Third World Coalition: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al agenda,”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14, no. 1 (1993), pp. 7-29.
[20]郭靖安:《试论冷战后的南北关系》,《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第13页。
[21] 孙建忠:《国家主权分歧对南北关系走势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 期,第112页。
[22] [美]斯蒂芬·D.克莱斯勒著,李小华译:《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23] Mark T. Berger,“After the Third World? History, Destiny and the Fate of Third Worldism,”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25, no. 1,(2004),pp.3-39.
[24] 劉力、郑京淑:《南北问题跨世纪的发展态势》,《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第2期,第48页。
[25]刘青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脆弱性与南北关系的发展前景》,《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第72页。
[26]“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故以“南南”指代之。
[27]任晓:《万隆会议后的南南合作》,《世界知识》2015年第10期,第62页。
[28]Garth L le Pere,STRENGTHENING THE BILATERAL,Institute for Global Dialogue,p.67.
[29][美]霍华德·威亚尔达著,刘青、牛可译:《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185页。
[30]Muhammad I. Ayish,“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1990s: Implications for the Third World,”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 68, no.3 (July 1992), pp. 487-510.
[31]张永安:《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南北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0页。
[32]罗会钧:《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南北关系的途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31页。
关键词:南北关系;国际政治;形成;矛盾;新变化
南北关系是基于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亚非拉众多民族国家的独立而形成的,并在国际政治格局不断的发展中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旧格局交替使得南北关系在主要矛盾、双方的趋势走向等方面又展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并使得该方面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方面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只有正确分析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根除双方的矛盾,进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也期许能够为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的对外关系发展提供些许微薄之力。
学术界对南北关系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这些研究相对集中在南北关系的形成以及冷战后南北关系所产生的新变化上。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南北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冷战后的新变化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力求客观、公正、全面的对南北关系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南北关系概念的研究
南北关系通常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南方国家”[1]通常指大部分处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北方国家”[2]通常指大部分处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张贵洪老师在《全球化与南北关系》中对南北关系的概念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南北关系既是从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附属关系演变来的,又表现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所以南北关系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3]但是国外学者朱利安·埃克尔和拉尔夫·韦伯在《南北?用文字来划分世界的陷阱》中则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南北差距或南北分裂虽然已经被证实,但是这一概念却有很大的问题,它会加深当前南北双方之间的分歧。”[4]
现如今南北关系所呈现出的问题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杨运中老师在《国际关系中的南北关系》中详细分析了南北关系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南北关系的发展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紧密相连,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是以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殖民活动为起点的。”[5]自15世纪发现新大陆到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完毕,所有的南方国家全部被卷入西方国家所创立的殖民体系中,并使得南方国家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之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两本书中正是以此为时间为开始介绍“第三世界”[6]国家的历史演进。该书介绍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至20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逐渐将南方国家纳入到北方国家发展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第三世界逐渐出现了一个反抗西方侵蚀的抵抗运动。在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第三世界国家渴望独立从而致使“第一次全球性革命浪潮”[7]兴起,激化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新航路开辟后直到二战结束之前这一时期,南北关系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自二战结束后,南北关系才逐渐在世界格局中引起众多的关注。王维、胡欣、黎峰老师在《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中对二战到冷战结束时期的南北关系发展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他们认为“二战结束之后,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使得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亚非拉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独立国家进而使得南北关系最终形成。此后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展开了多样化的斗争。”[8]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南北关系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并呈现一系列新变化。
二、关于冷战后南北关系发展领域的研究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新变化,即由单一的政治、经济方面转向多元化领域。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方面: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主要体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随着苏联解体,冷战落下帷幕,社会主义制度对众多国家失去吸引力,原属于东方阵营中的众多国家纷纷掉头转向资本主义道路。在这样的潮流下,南北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冷战后南北双方之间在政治方面的矛盾是呈现激化状态的。例如周圣葵老师在《冷战后南北矛盾焦点的转向》中认为冷战后南北关系在政治上矛盾不断地激化。他指出“冷战后北方国家将目光聚焦在南方国家上,力图向南方国家推行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等以期望达到将南方国家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进而使得南北关系激化。”[9]另外,孙建中老师在《论南北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五大利益冲突》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但是远没有达到国际法在政治独立方面所要求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时常限制和破坏其政治独立。”[10]但是另外的学者却认为冷战后南北关系的发展是相对缓和的,如江时学老师在《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看欧盟与拉美关系的特点》中指出“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上升,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南北双方的相互依存性,为改善南北关系提供了动力。”[11]
(二)经济方面: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南北双方对和平与稳定的共同期许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再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南北关系又呈现出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后南北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程海亮老师在《经济回归于南北矛盾》中对冷战后南北双方的经济关系方面的不断扩大作出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尽管90年代南方国家经济有所发展,但与富裕的北方相比,贫富差距却是有增无减。”[12]刘慧华老师在《试析90年代南北关系的新发展》中也指出“南方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北方经济的繁荣。”[13]相对于此,有其他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陈本红老师在《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中认为“由于冷战结束、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發展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日见成效,”[14]冷战后南北双方关系趋于缓和,经济合作会得到迅速发展。 (三)文化安全方面: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安全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使得南北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在也愈发重视双方之间的文化安全。有关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认为随着文化安全逐渐得到重视,南北双方会加剧彼此之间的矛盾。如邢文萍老师在《浅析冷战后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认为“随着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凸显,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会给弱势国家带来主客观上的威胁。”[15]钟晓雅老师也在《论全球化时代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中进一步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成为南北关系中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16]
(四)环境方面:冷战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南北双方在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上存在着共识和分歧,这也成为了南北关系发展进程中新的焦点。有部分学者针对南北关系中的环境问题做出了分析。但是对于环境问题下南北关系的整体走向学者间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共识和分歧同时存在。如张宝珍老师在《环境问题:南北关系中的新焦点》中认为“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一些实质性、关键性问题上南北双方的分歧依然存在。”[17]还有的学者则认为环境问题下的南北关系是激化了双方关系的,如郭洪林老师在《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和南北关系》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承受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大部分不利影响,使得环境污染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18]有国外学者认为,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可以改善南北双方之间的关系。如马克·威廉姆斯在《重新拟订第三世界联盟:环境议程的作用》中指出“全球环境问题的谈判是否有可能为停滞不前的南北对话提供新的动力,并恢复休眠的第三世界联盟。”[19]这也从一个新视角中体现出冷战后南北关系发展的新变化。
三、关于冷战后南北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的研究
冷战后,合作与斗争并存仍是南北关系的主要特征,但涉及的领域却发生了变化,由政治、经济方面扩展到文化、环境等新的領域。这一变化使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也相应地增加了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关于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北关系趋向于紧张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强,促使其力图改变原有的南北双方秩序的不平等,进而使得南北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如郭靖安在《试论冷战后的南北关系》中指出“由于改变旧的国际秩序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愿望和要求,使得南北关系趋于紧张,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斗争也随之突出。”[20],孙建忠老师也在《国家主权观分歧对南北关系走势的影响》中认为由于不断扩大的国家主权分歧会使得南北关系的走向趋于紧张,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消失,南北关系的矛盾仍然会长期存在下去。”[21]另外,斯蒂芬·D.克莱斯勒在《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中提出了修正结构主义这一政治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权力分配、国际制度的自主性与国际政治结果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2]来阐明南北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部分学者认为南北关系趋于缓和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结束使得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规模冲突减少,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这使南北双方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趋势明显加强。这为推动解决南北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从而使得南北双方关系趋于缓和。如国外学者马克特伯格在《在第三世界之后?历史、命运和第三世界主义的命运》中认为“第三世界主义也因非殖民化进程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固有的矛盾而衰落,因为冷战全球政治 经济的性质不断变化并最终结束。”[23]如刘力老师在《南北问题跨世纪的发展态势》中认为由于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国际分工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地区性的合作不断发展进而使得“南北方国家都已意识到,对话与合作才能带来繁荣与发展,北方国家加强了与南方国家的的接触进而增进了双方之间的对话与冲突。”[24]除此之外,刘青建老师也认为南北关系会趋于缓和并且提出了新的分析,在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脆弱性与南北关系的发展前景》中提出“90年代以来,由于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寻求新的途径解决体系内部的问题。”[25]而这一解决的方法正是缓和与各个地区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推进南北关系发展的研究
随着冷战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快速推进并解决南北关系中的分歧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推动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有鉴于此,众多学者基于多种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加强“南南合作”[26]可以推动南北关系面向好的态势发展。如任晓老师在《万隆会议后的南南合作》中重点分析了万隆会议之后南方国家之间通过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认为“南南合作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质性的合作与支持”[27]进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国外学者加思·勒·佩雷也对加强南南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的《探索南南合作》中认为“冷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中等强国。”[28]他们也属于南方世界的中坚力量,这些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可以使得南方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应从第三世界全局视角来分析南北关系。霍华德·威亚尔达在《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中将第三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目前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归纳与总结,认为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该观点具有全局性与综合性。在此观点之下,该书列举了第三世界下一步整体需要解决的“资金、计划生育、农业发展、民主问题等”[29]一系列因素。此外,国外学者穆罕默德·伊什在其《90年代的国际传播: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中提出了更为新颖的观点,指出“除非改变第三世界传统的国际交流方式,否则全球政治和技术环境的转变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30] 除以上两种分析视角外,还有一种是以南北双方在发展中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解决方案。张永安老师在《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南北合作》中认为“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北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进而达到双赢。”[31]罗会钧老师在《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南北关系的途径》中详细提出了“通过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区域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缩小南北差距;处理主权与人权问题”[32]等一系列解决南北关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南方国家”又被称为欠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第三世界国家。
[2]“北方国家”又被称为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富裕国家、市场经济国家。
[3] 张贵洪:《全球化与南北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第41页。
[4]Julian Eckl and Ralph Weber,“North: South? Pitfalls of Dividing the World by Words,” Third World Quarterly,Vol. 28, no. 1(2007),pp.3-23.
[5] 杨运忠:《国际关系中的南北关系》,《欧洲》1994年第6期,第3页。
[6]“第三世界”一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刚刚开始使用,在冷战期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逐渐由政治内涵转变为经济内涵。特别是在今天,第三世界囊括了世界上以下各个地区:整个拉丁美洲,除南非以外的整个非洲,除日本、以色列以外的整个亚洲。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66-367页。
[8]王维、胡欣、黎峰:《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5期,第14页。
[9]周圣葵:《冷战后南北矛盾焦点的转向》,《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4期,第71页。
[10]孙建忠、屈红国:《论南北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五大利益冲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09页。
[11]江时学:《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看欧盟与拉美关系的特点》,《国家观察》2018年第4期,第124页。
[12]程海亮:《经济回归于南北矛盾》,《世界经济文汇》1995年第6期,第31页。
[13]刘慧华、卢根鑫:《试析90年代南北关系的新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年第5期,第3页。
[14]陈本红:《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86页。
[15]邢文萍:《浅析冷战后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72页。
[16]钟晓雅:《论全球化时代南北关系中的文化安全》,《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81页。
[17]张宝珍:《环境问题:南北关系中的新焦点》,《世界经济》1994年第5期,第22页。
[18]郭洪林、韩玉军:《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和南北关系》,《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第45页。
[19]Marc Williams,“ Re-articulating the Third World Coalition: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al agenda,”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14, no. 1 (1993), pp. 7-29.
[20]郭靖安:《试论冷战后的南北关系》,《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第13页。
[21] 孙建忠:《国家主权分歧对南北关系走势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 期,第112页。
[22] [美]斯蒂芬·D.克莱斯勒著,李小华译:《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23] Mark T. Berger,“After the Third World? History, Destiny and the Fate of Third Worldism,”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25, no. 1,(2004),pp.3-39.
[24] 劉力、郑京淑:《南北问题跨世纪的发展态势》,《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第2期,第48页。
[25]刘青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脆弱性与南北关系的发展前景》,《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第72页。
[26]“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故以“南南”指代之。
[27]任晓:《万隆会议后的南南合作》,《世界知识》2015年第10期,第62页。
[28]Garth L le Pere,STRENGTHENING THE BILATERAL,Institute for Global Dialogue,p.67.
[29][美]霍华德·威亚尔达著,刘青、牛可译:《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185页。
[30]Muhammad I. Ayish,“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1990s: Implications for the Third World,”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 68, no.3 (July 1992), pp. 487-510.
[31]张永安:《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南北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0页。
[32]罗会钧:《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南北关系的途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