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工类课程属于职业中学电工专业基础模块或专业化模块范畴,涵盖了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实验性、实用性的多门课程。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从平时的教学中反映出该类课程及内容概念多,原理枯燥难懂,而职高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论,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发展,专业课教师不能再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这样保守的“填鸭式”教学,理应更新教学理念,按照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建立“以实践带理论,以技能促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发展、岗位需要的人才。
一、加强兴趣培养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职高生一入校,对专业的认识几乎一无所知,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良机。不妨从课外辅导入手:其一,建立电工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刚开始时要简单些,多加肯定,志在激发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对于出现的故障,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制作结束时,可把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树立其榜样,产生良性效应。其二,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报刊,开拓学生视野。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网页,了解维修电工行业发展情况及专业发展有关知识,拓宽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三,在维修教学实践中,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维修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四,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就更能持久保持。
二、目标教育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端正学生的心态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时,要加强目标教育。学生有了压力,就会产生动力,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次接触学习,学生存在着对电的惧怕心理而缩手缩脚。这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引导,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对每次实习工艺突出的学生,让其组装的线路作为下一次同学实习的工艺样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这样,对工艺差的学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疏导部分学生的“冒进”思想,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不可贪多求快,避免发生人身危害事故。我们可把整个实习教育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对元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元件各部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对某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和对布线图的熟悉上。教师先对要实习的内容原理进行复习,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布线图,当然也可在课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当真正动手实习时心中有数,也可让学生用软线在线路板上装接来进一步熟悉。第三阶段,目标定位在工艺上。在学生掌握如何接线以后,着重强调工艺要求,教师先对一些接线基本要求进行强化,然后在线路板上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要求,可结合评分标准进行强化。第四阶段,重在掌握和提高。
三、设立评分标准和严格要求相统一,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
电工实习中,线路板装接元器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现象可设立评分标准,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以“自动往返控制线路”装接为例,为了使学生易接受可先要求学生复习其工作原理,按照线路画出其布线图。首先可只要求其装接控制线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装接,装接时对其工艺要严格要求,通过评分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制作结束时,学生中可能存在通电不成功的情况,这时,可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故障,努力找出故障点,可采用简单的万用表中电阻挡测量,根据分析情况,进行查找。也可让几个学生对共同出现的故障一起分析,直至找出故障点,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下一次实习。对于出现的典型故障,教师可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对整个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其次,可进行第二次装接,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全部线路进行装接,可模拟一个实验电路,小车在工作点上面自动往返,对整个线路工作过程模拟,让学生对整个线路有个感观认识,这时装接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速度,可强调其所用的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其熟练程度,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对每次实习结果要进行严格的评分,有时实习过程中出的普遍不良工艺现象,教师可灵活机动地改变评分标准。
四、注重习惯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习中,必须培养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习惯。对电工实习中存在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等情况,可采用标号进行管理,对每位实习的学生使用的元件及线路进行编号,明确职责,故意损坏应赔偿,保证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适应社会中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对于线路组装中的故障,在社会实践应用中有广泛的体现,这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首先,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排故方法,明确其利弊,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让学生分析,动手排除故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加强兴趣培养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职高生一入校,对专业的认识几乎一无所知,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良机。不妨从课外辅导入手:其一,建立电工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刚开始时要简单些,多加肯定,志在激发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对于出现的故障,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制作结束时,可把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树立其榜样,产生良性效应。其二,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报刊,开拓学生视野。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网页,了解维修电工行业发展情况及专业发展有关知识,拓宽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三,在维修教学实践中,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维修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四,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就更能持久保持。
二、目标教育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端正学生的心态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时,要加强目标教育。学生有了压力,就会产生动力,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次接触学习,学生存在着对电的惧怕心理而缩手缩脚。这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引导,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对每次实习工艺突出的学生,让其组装的线路作为下一次同学实习的工艺样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这样,对工艺差的学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疏导部分学生的“冒进”思想,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不可贪多求快,避免发生人身危害事故。我们可把整个实习教育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对元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元件各部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对某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和对布线图的熟悉上。教师先对要实习的内容原理进行复习,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布线图,当然也可在课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当真正动手实习时心中有数,也可让学生用软线在线路板上装接来进一步熟悉。第三阶段,目标定位在工艺上。在学生掌握如何接线以后,着重强调工艺要求,教师先对一些接线基本要求进行强化,然后在线路板上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要求,可结合评分标准进行强化。第四阶段,重在掌握和提高。
三、设立评分标准和严格要求相统一,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
电工实习中,线路板装接元器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现象可设立评分标准,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以“自动往返控制线路”装接为例,为了使学生易接受可先要求学生复习其工作原理,按照线路画出其布线图。首先可只要求其装接控制线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装接,装接时对其工艺要严格要求,通过评分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制作结束时,学生中可能存在通电不成功的情况,这时,可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故障,努力找出故障点,可采用简单的万用表中电阻挡测量,根据分析情况,进行查找。也可让几个学生对共同出现的故障一起分析,直至找出故障点,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下一次实习。对于出现的典型故障,教师可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对整个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其次,可进行第二次装接,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全部线路进行装接,可模拟一个实验电路,小车在工作点上面自动往返,对整个线路工作过程模拟,让学生对整个线路有个感观认识,这时装接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速度,可强调其所用的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其熟练程度,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对每次实习结果要进行严格的评分,有时实习过程中出的普遍不良工艺现象,教师可灵活机动地改变评分标准。
四、注重习惯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习中,必须培养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习惯。对电工实习中存在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等情况,可采用标号进行管理,对每位实习的学生使用的元件及线路进行编号,明确职责,故意损坏应赔偿,保证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适应社会中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对于线路组装中的故障,在社会实践应用中有广泛的体现,这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首先,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排故方法,明确其利弊,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让学生分析,动手排除故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