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了一个核心问题,但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方面均亟待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业界应当从奖励政策、培训机制、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等方面积极寻求对策,以求促进高校汉语言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教师 教学能力 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受众范围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却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教育部明确指出当前的高校教育应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换而言之,高等教育重心应当尽快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在辐射面极广的高校汉语教学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汉语教学担当者不可或缺的责任,它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媒介载体,而且是陶冶道德情操和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人们社会沟通能力和培养人们自主创新、独立分析能力的主要手段。汉语教学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重大价值与功能无疑对高校汉语言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不管是在人文性教育方面,还是在工具性教育方面,都遇到了很大困扰,从而制约了高校汉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根本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对于高校汉语言教师来说,他们除了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其他任务,因此其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1]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不仅推动了汉语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不仅包括了解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而且包括确立教学思想、选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流程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在备课环节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意或无意间简化了程序,只会根据参考用书撰写教案和制作一些PPT课件。撰写教案和制作PPT固然重要,但只是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设计的一小部分,这也说明了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未见到学生之前就早早确定了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这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负责任行为。实际上,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在明白其语言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期望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进而选取对应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然后才是撰写教案和制作PPT的环节。如果没有对教学对象认真研究,其他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式的“空中楼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校汉语言教师按照某一教材的参考内容进行“想象式”教学设计,很少或甚至没有对课外资源和隐性课程进行整合开发。
(二)教学活动能力不强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对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调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为数众多的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方面普遍较差,特别是在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阶段体现得格外明显。首先,高校汉语言教师不善于课堂导学。一般来说,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导学是一个必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迅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题”,但是多数教师往往忽视导学的重要性,课堂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知识讲解,根本没有给学生缓冲过渡的空间,致使学生经常以被动情绪在“云里雾里”结束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其次,高校汉语言教师的讲授能力不足。课程讲授是高校汉语言教学的核心之一,但在这关键环节,很多教师总是力不从心,不仅难以融入丰富的情感,让课堂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毫无生机,而且讲授内容经常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文本分析和循循善诱。另外,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板书能力有待提高,抒写出体现民族文化的汉字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汉字板书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很多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汉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电脑等设备,整堂课连一个汉字都不写,这样就无法通过汉字抒写展现汉语文化的多彩魅力;另一方面,其他教师虽然有板书,但是规范性方面亟需改善,不仅达不到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的要求,而且也达不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要求。
(三)教学创新能力欠缺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汉语言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既包括思想理念的创新,也包括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汉语言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是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停留在“安于现状”的阶段。首先,他们不能及时汲取当下流行的教学理念,依然在沿袭中学使用多年的教学思想,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其次,他们不善于创新教学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会定期更新,但是其内容毕竟是面向大众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肯定不够,但是诸多汉语言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而不会及时把社会当下的鲜活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另外,他们不善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有效优化教学要素、教学结构、教学环节,而且不能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PPT上课,一旦遇到机器故障或停电等意外情况,他们则顿时不知所措。
(四)教学研究能力薄弱
除了搞好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高校汉语言教师应当在教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限于教学任务过重等客观因素以及自身观念等主观因素,不少高校汉语言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教学的任务,很少对教学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经常造成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另外,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科研项目,也很少有人发表过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与教改论文,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教材调整、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更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与研究。[2] 二、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虽然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根源,转变意识,从上至下、从内至外采取相关对策,就可以有效提升其教学能力。
首先,通过鼓励政策引导高校汉语言教师树立能力持续提升的信念。当前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不高而且呈现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强劲的动力支持,因此学校和二级单位要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来引导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比如在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评先表优、职称评审等方面突出对教学能力的考查,也可以采取一些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能力大赛来督促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学提升活动中。在切实可行激励措施的引导下,教师肯定会踊跃参与,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而激发教师养成提升教学能力的意识。
其次,通过构建培训机制为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都奔波于逐年有增无减的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提高,而且也没有对应的培训机会,当然也没有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考虑到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发展,我们应当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即由学校统一组织培训,采取岗前培训和在职提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在保障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惠及更多教师。[3]从内容上看,既要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而且要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其明白其可操作性,进而把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计划和指导。
第三,构建立体化的评价机制督促高校汉语言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单单依靠奖励和培训还是不够的,必须采用一些压力性措施。首先,学校要成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不仅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督导管理,还要对其参加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期核查。其次,二级单位也要组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团队,通过观摩课和集中研讨的形式对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指导,特别是要组织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高超教学能力的教师为其他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从而引领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另外,积极推行学生参与的“优胜劣汰”机制,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中,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主讲教师。对教学能力得不到学生认可的教师,部门可以与其进行沟通,使其改进教学策略,或者使其转岗,这样就会大大提升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的积极性。
最后,高校汉语言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树立提升教学能力的主动意识。不管是激励政策,还是培训机制,抑或是评价制度,这些都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而要实现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恒久提高,教师自身必须树立提高教学能力的意识,把提升教学能力当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参加学校和部门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竭尽所能地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观摩课、参加学术研讨等活动来提升业务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全能型的高校汉语言教师。语
参考文献
[1]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
[2]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
[3]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
关键词:汉语言教师 教学能力 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受众范围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却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教育部明确指出当前的高校教育应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换而言之,高等教育重心应当尽快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在辐射面极广的高校汉语教学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汉语教学担当者不可或缺的责任,它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媒介载体,而且是陶冶道德情操和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人们社会沟通能力和培养人们自主创新、独立分析能力的主要手段。汉语教学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重大价值与功能无疑对高校汉语言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不管是在人文性教育方面,还是在工具性教育方面,都遇到了很大困扰,从而制约了高校汉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根本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对于高校汉语言教师来说,他们除了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其他任务,因此其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1]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不仅推动了汉语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不仅包括了解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而且包括确立教学思想、选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流程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在备课环节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意或无意间简化了程序,只会根据参考用书撰写教案和制作一些PPT课件。撰写教案和制作PPT固然重要,但只是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设计的一小部分,这也说明了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未见到学生之前就早早确定了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这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负责任行为。实际上,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在明白其语言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期望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进而选取对应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然后才是撰写教案和制作PPT的环节。如果没有对教学对象认真研究,其他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式的“空中楼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校汉语言教师按照某一教材的参考内容进行“想象式”教学设计,很少或甚至没有对课外资源和隐性课程进行整合开发。
(二)教学活动能力不强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对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调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为数众多的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方面普遍较差,特别是在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阶段体现得格外明显。首先,高校汉语言教师不善于课堂导学。一般来说,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导学是一个必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迅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题”,但是多数教师往往忽视导学的重要性,课堂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知识讲解,根本没有给学生缓冲过渡的空间,致使学生经常以被动情绪在“云里雾里”结束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其次,高校汉语言教师的讲授能力不足。课程讲授是高校汉语言教学的核心之一,但在这关键环节,很多教师总是力不从心,不仅难以融入丰富的情感,让课堂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毫无生机,而且讲授内容经常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文本分析和循循善诱。另外,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板书能力有待提高,抒写出体现民族文化的汉字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汉字板书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很多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汉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电脑等设备,整堂课连一个汉字都不写,这样就无法通过汉字抒写展现汉语文化的多彩魅力;另一方面,其他教师虽然有板书,但是规范性方面亟需改善,不仅达不到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的要求,而且也达不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要求。
(三)教学创新能力欠缺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汉语言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既包括思想理念的创新,也包括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汉语言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是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停留在“安于现状”的阶段。首先,他们不能及时汲取当下流行的教学理念,依然在沿袭中学使用多年的教学思想,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其次,他们不善于创新教学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会定期更新,但是其内容毕竟是面向大众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肯定不够,但是诸多汉语言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而不会及时把社会当下的鲜活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另外,他们不善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有效优化教学要素、教学结构、教学环节,而且不能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PPT上课,一旦遇到机器故障或停电等意外情况,他们则顿时不知所措。
(四)教学研究能力薄弱
除了搞好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高校汉语言教师应当在教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限于教学任务过重等客观因素以及自身观念等主观因素,不少高校汉语言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教学的任务,很少对教学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经常造成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另外,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科研项目,也很少有人发表过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与教改论文,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教材调整、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更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与研究。[2] 二、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虽然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根源,转变意识,从上至下、从内至外采取相关对策,就可以有效提升其教学能力。
首先,通过鼓励政策引导高校汉语言教师树立能力持续提升的信念。当前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不高而且呈现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强劲的动力支持,因此学校和二级单位要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来引导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比如在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评先表优、职称评审等方面突出对教学能力的考查,也可以采取一些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能力大赛来督促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学提升活动中。在切实可行激励措施的引导下,教师肯定会踊跃参与,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而激发教师养成提升教学能力的意识。
其次,通过构建培训机制为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都奔波于逐年有增无减的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提高,而且也没有对应的培训机会,当然也没有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考虑到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发展,我们应当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即由学校统一组织培训,采取岗前培训和在职提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在保障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惠及更多教师。[3]从内容上看,既要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而且要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其明白其可操作性,进而把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计划和指导。
第三,构建立体化的评价机制督促高校汉语言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单单依靠奖励和培训还是不够的,必须采用一些压力性措施。首先,学校要成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不仅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督导管理,还要对其参加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期核查。其次,二级单位也要组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团队,通过观摩课和集中研讨的形式对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指导,特别是要组织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高超教学能力的教师为其他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从而引领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另外,积极推行学生参与的“优胜劣汰”机制,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中,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主讲教师。对教学能力得不到学生认可的教师,部门可以与其进行沟通,使其改进教学策略,或者使其转岗,这样就会大大提升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的积极性。
最后,高校汉语言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树立提升教学能力的主动意识。不管是激励政策,还是培训机制,抑或是评价制度,这些都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而要实现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恒久提高,教师自身必须树立提高教学能力的意识,把提升教学能力当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参加学校和部门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竭尽所能地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观摩课、参加学术研讨等活动来提升业务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全能型的高校汉语言教师。语
参考文献
[1]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
[2]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
[3]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