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文献《学记》一书中有这么几句“和、易、以思,可谓善喻”“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上文中的“喻”指诱导。语文教学中,也应注重“喻”的作用。“喻”不仅是指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更主要的是代表一种观念,即以熟知事物来让学生感知未知(尚难于理解)的事物。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都能做到“善喻”。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劝学》中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来说明学业需一点一点积累。而现代呢?陶老的“生活教育:又是一个将书本引向生活,将深奥转变为形象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事物,形象而生动,学生特容易接受理解。而我们的课本知识,有的由于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产生了“疑”,教师要善于导“疑”,“解疑”。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烟台的海》一文中对浪花的描述:“数丈高的浪花。”由于生活常识的模糊,学生不清楚“丈”是多高。教师上课可以描述“丈”,一丈相当于一层楼房这么高,“数丈高”就是有好几层楼房,让学生感知,体会出冬天烟台海浪的壮观。生活中的语言丰富,有趣味,特别是方言,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运用生活语言理解课文,不仅容易进入角色,而且能激活课堂气氛。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课文《小英雄雨来》一文,日本鬼子“审”雨来的一段话,学生读起来总没有那种“味”。而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中的日本鬼子却十分了解,而且能说上两句特有的语言。于是学生体会之后,再让学生读,并且可以加入日本鬼子的特别语言,学生的积极性特高,“读”得也有声有色。
文章中的各种事物在生活中不一定全能找到,有的找到了,却离学生很“远”,仍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将课文作为“喻体”,生活作为“本体”进行“比喻”。如对于长度学生一般难把握,特别是以“公里”为单位。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式,相当于多少个“学生熟悉的路程”。“学生熟悉的路程”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将其搬入自己的思维宝库,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以提高各种语文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要锻炼学生思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恰当地运用“喻”于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将课堂搞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不同作者之间的文章可“喻”。思维的广阔性、选择性、迁移性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学生也会从“喻”的训练中获得语言文字所赋予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苏教版第十册《长征》一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一段光荣史。其中写了“五岭”“金沙”“大渡”“岷山”等动人场景,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宝库里寻找这段历史,并介绍给大家听。此时的教室是热闹的。学生不仅讲了已学过的课本知识,而且补充了许多课外的,如《五次反围剿》《马背上的小红军》《遵义会议》……这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征的艰难和困苦,红军的精神是可贵的,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升华了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将文章生活正确地“喻”,喻其语言、表达方式、结构形式、知识体系等,做到读写结合、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活动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三年级《课间十分钟》的教学中,牢牢抓住“写具体”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仔细阅读“爬竿”“丢沙包”等活动情况,再结合看图,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作为“喻”引入课堂),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活动的图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项活动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小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具体?”让学生认识到什么叫具体,为什么要写具体,怎样写具体。(写作技能的归纳,为“喻”于作文提供了保证。)課后袁浩老师又让学生开展“丢沙包”活动,指导学生模仿观察,捕捉动作、神情的特点,进一步巩固写作技能。指导作文前,布置学生在课间和课外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这又是一次“喻”的训练:喻观察、喻构思。)指导作文时,同样扣住“写具体”这一点,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次活动,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个同学的表现说具体,然后再写下来。(这一次是一个飞跃:喻写作技能。)袁浩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有机地将生活、文章、活动组合在一起。互相“喻”,互相促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提高。
“喻”作为一种教学的思想,一种教学方法,从孔子伊始,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将“喻”与今天的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能为师也”。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一、将生活引入课堂
生活中的事物,形象而生动,学生特容易接受理解。而我们的课本知识,有的由于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产生了“疑”,教师要善于导“疑”,“解疑”。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烟台的海》一文中对浪花的描述:“数丈高的浪花。”由于生活常识的模糊,学生不清楚“丈”是多高。教师上课可以描述“丈”,一丈相当于一层楼房这么高,“数丈高”就是有好几层楼房,让学生感知,体会出冬天烟台海浪的壮观。生活中的语言丰富,有趣味,特别是方言,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运用生活语言理解课文,不仅容易进入角色,而且能激活课堂气氛。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课文《小英雄雨来》一文,日本鬼子“审”雨来的一段话,学生读起来总没有那种“味”。而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中的日本鬼子却十分了解,而且能说上两句特有的语言。于是学生体会之后,再让学生读,并且可以加入日本鬼子的特别语言,学生的积极性特高,“读”得也有声有色。
文章中的各种事物在生活中不一定全能找到,有的找到了,却离学生很“远”,仍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将课文作为“喻体”,生活作为“本体”进行“比喻”。如对于长度学生一般难把握,特别是以“公里”为单位。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式,相当于多少个“学生熟悉的路程”。“学生熟悉的路程”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二、融课文中求得创新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将其搬入自己的思维宝库,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以提高各种语文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要锻炼学生思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恰当地运用“喻”于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将课堂搞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不同作者之间的文章可“喻”。思维的广阔性、选择性、迁移性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学生也会从“喻”的训练中获得语言文字所赋予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苏教版第十册《长征》一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一段光荣史。其中写了“五岭”“金沙”“大渡”“岷山”等动人场景,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宝库里寻找这段历史,并介绍给大家听。此时的教室是热闹的。学生不仅讲了已学过的课本知识,而且补充了许多课外的,如《五次反围剿》《马背上的小红军》《遵义会议》……这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征的艰难和困苦,红军的精神是可贵的,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升华了情感。
三、于写作中引导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将文章生活正确地“喻”,喻其语言、表达方式、结构形式、知识体系等,做到读写结合、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活动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三年级《课间十分钟》的教学中,牢牢抓住“写具体”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仔细阅读“爬竿”“丢沙包”等活动情况,再结合看图,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作为“喻”引入课堂),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活动的图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项活动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小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具体?”让学生认识到什么叫具体,为什么要写具体,怎样写具体。(写作技能的归纳,为“喻”于作文提供了保证。)課后袁浩老师又让学生开展“丢沙包”活动,指导学生模仿观察,捕捉动作、神情的特点,进一步巩固写作技能。指导作文前,布置学生在课间和课外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这又是一次“喻”的训练:喻观察、喻构思。)指导作文时,同样扣住“写具体”这一点,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次活动,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个同学的表现说具体,然后再写下来。(这一次是一个飞跃:喻写作技能。)袁浩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有机地将生活、文章、活动组合在一起。互相“喻”,互相促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提高。
“喻”作为一种教学的思想,一种教学方法,从孔子伊始,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将“喻”与今天的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能为师也”。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