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近几年来,“一课多研”因具有“展现个性教学”“促进自我反思”“实现合作共享”等作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它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的校本教研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各地对“一课多研”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所不同。下面,结合本人在幼儿园一次音乐活动“小蛋壳”的教研体验,对“一课多研”的组织与开展粗浅的看法,求正于大方之家。
一、“一课多研”的涵义
关于“一课多研”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课多研’是校本研修的常用途径、手段,它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1]“‘一课多研’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老师或不同老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2]综观各地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一课多研”应该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实施教学,大家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评课中进行比较、切磋,对教学作几度改进的教研形式。它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于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实践反思能力,营造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二、“一课多研”的基本特点
综观各地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一课多研”中的“一课”是指立足相同的一个课题,如果教学内容不同,则在研讨中不方便比较,也就难于形成一致的看法。而“多研”则应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一)“多研”应该是参与的教师多、受益的教师多
“一课多研”的主要目的应在“师”而不在“课”。具体地说,“一课多研”的目的应该不只是为了推出某个优质课,而应是通过一组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明白怎样教才是更好的。同时,只有让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才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先进经验进行接受、运用和完善。“小蛋壳”一课多研研讨活动就是由园的五位老师共同承担任务的,教研的结果不只是个别教师受益,多数乃至全体教师都在听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受益。而为了扩大教师的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有展现个性、践行参与研讨后的体会的机会,幼儿园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网络在线研讨,让这一次的研讨得到时空的扩展和延续,得到教师更广泛的参与。
(二)“多研”应该是受教的班级多
在每一次的研讨中,受教班级应不同。同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最好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让更多的班组参与。这样,才能保证教研活动在常态教学中进行:研究教学中的常态,追求常态中的精品课,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而每一次研讨的结果也应该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来展现。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彰显教师和幼儿个性的舞台;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的教学更显生命的活力;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不同的课堂对比中找到共性,发现规律,其结果也才有推广的实际意义。
(三)“多研”应该是设计的教学方案多
笔者认为,“教学方案多”首先可以体现在第一次研讨时每一位参与的教师应该都备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其次是每一次研讨后,下一次的教学方案应该都有所改进,在反思中继承,在反思中改进。
例:我园在“小蛋壳”音乐课的研讨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蛋壳”这歌曲首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分析,再依据本班级幼儿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出了五种各具特色的活动方案。体现在:①教学引入切入点不同。如:陈老师以“鸡妈妈爱小鸡”的故事引入主题;何老师以清脆可爱的小鸡叫声吸引孩子,引入了教学;②教学提问侧重点不同。陈老师的问题在于引导孩子对歌词的理解。何老师主要引导孩子感受优美的旋律。赖老师巧妙利用图谱,配合手势,帮助幼儿理解几个新词。③结束环节游戏要求不同。陈老师扮演鸡妈妈带小鸡做欢快游戏,使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孩子自始至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何老师的游戏环节是让孩子听音乐表現小鸡出壳的情景,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赖老师抓住音乐的主题思想,让孩子们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表现与妈码相亲相爱的情感,教学过程丰满、流畅、自然。可以说,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个性鲜明,精彩纷呈。
由此,本人深切感受到:同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设计,一课多研,引领着教师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采。
(四)“多研”还应该是研讨的次数多
“一课多研”有别于传统教研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组系列化的教研活动,由多轮的研讨组成,教研过程具有全程性、开放性,通过多轮研究和探索,实现了“议(评议)——思(反思)——做(上课)”的有效结合。以往,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是“一课一研”活动,目的也常常是为推出“优质课”“示范课”。这种教研形式虽然便捷,却是一个“半拉子”的教研:即使教师自身反思到不足,评课也提出了改进意见,但因没有再度继续研讨开课而不了了之,于是,评议交流时,甚至有的抱着“你姑且说之,我姑且听之”的心态,而且课后评议的重点往往停留在对课的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对教学活动的改进。“一课多研”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在每一轮的研讨中教师要感悟教改实践中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每一个幼儿学习状态的独特性,都值得反思,而所有反思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下一轮的教学活动。所以说“一课多研”的活动过程是不断实践与研讨,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它是实现同伴互助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我园的“小蛋壳”研讨过程中,开课的老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同时,积极听取别人的一些建议,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并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的教学探索。虽然只是教具使用上的调整,却让人看到同伴互助分享和群体智慧的力量。这种立竿见影的成长是其他教研活动无法达到的。 在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中,集中听课、教师评议,集体反思,提出修改意见,再一次通过观摩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加以验证。其中的每轮研讨,都凝聚着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开课教师获得成长,评课的人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同伴互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真正体现了智慧共享,优势互补。
三、“一课多研”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后一轮上的课是不是一定要比前面的上得好?
在笔者看来,“一课多研”不一定要后一轮研讨的课比前一轮研讨的课上得好。但是,后一轮的研讨应该尽量克服前一轮研讨存在的不足,并且上课的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且为大家所公认的亮点。在“小蛋壳”研讨活动中,何老师借鉴第一研中陈老师“故事引入”的经验,自然引出歌唱主题,其引入环节摒弃陈老师故事中与歌曲没有联系的一些内容,而且比第一研生动,很快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节省了时间,使整个引入环节显得更加紧凑。
(二)参与的教师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對待“一课多研”?
心态往往会支配行动。笔者以为,参与“一课多研”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一些心态:“我的课堂我做主”——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突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自己的课,听别人说吧”——听取别人的一些建议,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视活动的效果与评价,观摩活动不是为展示或选拔,重要的是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的交流互动和经验提升。只有大家的心态比较接近,大家的行动才会比较一致,这样的教研结果才会比较好,也才会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反复的实践、研讨、调整、再实践、再研讨、再调整的过程是“一课多研”的精髓所在。世上没有“最好”的课,只有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更好”的课。听课、评课,不仅仅为了观摩学习,更不是为了给上课者的教学评判打分,重要的是大家在教研过程中思考、交流、提高。“一课多研”的活动过程不仅是开课老师为了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教研共同体中全体教师思想碰撞、获得感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平淡生活.对“一课多研”的思考.http://blog.zjhnedu.com/user/1240/index.html
[2]宋一平.什么是“一课多研”wenku.baidu.com/view/4da19e3f580216fc700a...2012-2-29
[3]上海市杨浦区凤南幼儿园.《06学年度第一学期师训小结》.http://tt.yp.edu.sh.cn/fnyey/Article/View.aspx?id=36
[4]李平.“一课多研”促教师专业成长.十堰市政府机关幼儿园http://www.eact.com.cn/blog/html/48/8848-101687.html2008-11-19
[5]姚振玉、宫雪.浅议“一课多研”.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东方红小学,http://www.kmcenter.org/html/s45/200811/26-5681.html
近几年来,“一课多研”因具有“展现个性教学”“促进自我反思”“实现合作共享”等作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它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的校本教研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各地对“一课多研”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所不同。下面,结合本人在幼儿园一次音乐活动“小蛋壳”的教研体验,对“一课多研”的组织与开展粗浅的看法,求正于大方之家。
一、“一课多研”的涵义
关于“一课多研”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课多研’是校本研修的常用途径、手段,它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1]“‘一课多研’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老师或不同老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2]综观各地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一课多研”应该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实施教学,大家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评课中进行比较、切磋,对教学作几度改进的教研形式。它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于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实践反思能力,营造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二、“一课多研”的基本特点
综观各地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一课多研”中的“一课”是指立足相同的一个课题,如果教学内容不同,则在研讨中不方便比较,也就难于形成一致的看法。而“多研”则应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一)“多研”应该是参与的教师多、受益的教师多
“一课多研”的主要目的应在“师”而不在“课”。具体地说,“一课多研”的目的应该不只是为了推出某个优质课,而应是通过一组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明白怎样教才是更好的。同时,只有让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才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先进经验进行接受、运用和完善。“小蛋壳”一课多研研讨活动就是由园的五位老师共同承担任务的,教研的结果不只是个别教师受益,多数乃至全体教师都在听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受益。而为了扩大教师的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有展现个性、践行参与研讨后的体会的机会,幼儿园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网络在线研讨,让这一次的研讨得到时空的扩展和延续,得到教师更广泛的参与。
(二)“多研”应该是受教的班级多
在每一次的研讨中,受教班级应不同。同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最好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让更多的班组参与。这样,才能保证教研活动在常态教学中进行:研究教学中的常态,追求常态中的精品课,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而每一次研讨的结果也应该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来展现。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彰显教师和幼儿个性的舞台;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的教学更显生命的活力;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不同的课堂对比中找到共性,发现规律,其结果也才有推广的实际意义。
(三)“多研”应该是设计的教学方案多
笔者认为,“教学方案多”首先可以体现在第一次研讨时每一位参与的教师应该都备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其次是每一次研讨后,下一次的教学方案应该都有所改进,在反思中继承,在反思中改进。
例:我园在“小蛋壳”音乐课的研讨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蛋壳”这歌曲首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分析,再依据本班级幼儿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出了五种各具特色的活动方案。体现在:①教学引入切入点不同。如:陈老师以“鸡妈妈爱小鸡”的故事引入主题;何老师以清脆可爱的小鸡叫声吸引孩子,引入了教学;②教学提问侧重点不同。陈老师的问题在于引导孩子对歌词的理解。何老师主要引导孩子感受优美的旋律。赖老师巧妙利用图谱,配合手势,帮助幼儿理解几个新词。③结束环节游戏要求不同。陈老师扮演鸡妈妈带小鸡做欢快游戏,使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孩子自始至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何老师的游戏环节是让孩子听音乐表現小鸡出壳的情景,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赖老师抓住音乐的主题思想,让孩子们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表现与妈码相亲相爱的情感,教学过程丰满、流畅、自然。可以说,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个性鲜明,精彩纷呈。
由此,本人深切感受到:同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设计,一课多研,引领着教师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采。
(四)“多研”还应该是研讨的次数多
“一课多研”有别于传统教研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组系列化的教研活动,由多轮的研讨组成,教研过程具有全程性、开放性,通过多轮研究和探索,实现了“议(评议)——思(反思)——做(上课)”的有效结合。以往,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是“一课一研”活动,目的也常常是为推出“优质课”“示范课”。这种教研形式虽然便捷,却是一个“半拉子”的教研:即使教师自身反思到不足,评课也提出了改进意见,但因没有再度继续研讨开课而不了了之,于是,评议交流时,甚至有的抱着“你姑且说之,我姑且听之”的心态,而且课后评议的重点往往停留在对课的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对教学活动的改进。“一课多研”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在每一轮的研讨中教师要感悟教改实践中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每一个幼儿学习状态的独特性,都值得反思,而所有反思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下一轮的教学活动。所以说“一课多研”的活动过程是不断实践与研讨,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它是实现同伴互助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我园的“小蛋壳”研讨过程中,开课的老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同时,积极听取别人的一些建议,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并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的教学探索。虽然只是教具使用上的调整,却让人看到同伴互助分享和群体智慧的力量。这种立竿见影的成长是其他教研活动无法达到的。 在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中,集中听课、教师评议,集体反思,提出修改意见,再一次通过观摩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加以验证。其中的每轮研讨,都凝聚着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开课教师获得成长,评课的人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同伴互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真正体现了智慧共享,优势互补。
三、“一课多研”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后一轮上的课是不是一定要比前面的上得好?
在笔者看来,“一课多研”不一定要后一轮研讨的课比前一轮研讨的课上得好。但是,后一轮的研讨应该尽量克服前一轮研讨存在的不足,并且上课的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且为大家所公认的亮点。在“小蛋壳”研讨活动中,何老师借鉴第一研中陈老师“故事引入”的经验,自然引出歌唱主题,其引入环节摒弃陈老师故事中与歌曲没有联系的一些内容,而且比第一研生动,很快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节省了时间,使整个引入环节显得更加紧凑。
(二)参与的教师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對待“一课多研”?
心态往往会支配行动。笔者以为,参与“一课多研”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一些心态:“我的课堂我做主”——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突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自己的课,听别人说吧”——听取别人的一些建议,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视活动的效果与评价,观摩活动不是为展示或选拔,重要的是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的交流互动和经验提升。只有大家的心态比较接近,大家的行动才会比较一致,这样的教研结果才会比较好,也才会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反复的实践、研讨、调整、再实践、再研讨、再调整的过程是“一课多研”的精髓所在。世上没有“最好”的课,只有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更好”的课。听课、评课,不仅仅为了观摩学习,更不是为了给上课者的教学评判打分,重要的是大家在教研过程中思考、交流、提高。“一课多研”的活动过程不仅是开课老师为了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教研共同体中全体教师思想碰撞、获得感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平淡生活.对“一课多研”的思考.http://blog.zjhnedu.com/user/1240/index.html
[2]宋一平.什么是“一课多研”wenku.baidu.com/view/4da19e3f580216fc700a...2012-2-29
[3]上海市杨浦区凤南幼儿园.《06学年度第一学期师训小结》.http://tt.yp.edu.sh.cn/fnyey/Article/View.aspx?id=36
[4]李平.“一课多研”促教师专业成长.十堰市政府机关幼儿园http://www.eact.com.cn/blog/html/48/8848-101687.html2008-11-19
[5]姚振玉、宫雪.浅议“一课多研”.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东方红小学,http://www.kmcenter.org/html/s45/200811/26-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