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加分各有千秋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被质疑给权势开绿灯
  2013年北京考生中享受10到20分投档加分的共9700余名,享受优先录取的共3600余名。而北京市高考报名的考生总数为72736名,这意味着,北京市高考考生总体照顾率超过了18%,几乎每5名考生中就有一人享受照顾,平均每8名考生中就有一名享受直接加分。此消息在网民中引起极大反响,各种声音络绎不绝。
  目前中国各高校实行的是分省配额录取制度,每个省考生获得加分的考生,挤占的是本省考生的录取机会。以北京大学为例,每年录取的北京考生不到10%,和美国名校录取本州学生过半的以及国内各省重点高校50%的本地学生录取比例都无法相比。而就是这不到10%的本地学生录取机会,还要被18%的加分生插队,北京本地平民子弟的名校之路可以说是难度不小。网友“吕梁渔歌”的理解较为准确:“北京的普通百姓子女要付出官宦、业内子弟百倍的努力才能跟上!起跑线、途中输了不要紧,但最后冲刺了绝不能掉队!”
  在每年高考中,都有很多成绩优秀但是没有加分的北京学生放弃报考北京的名校。对这些北京学生来说,加分毁了他们的高考。海淀区考生石坚表示,少数民族加分是为了照顾弱势群体,但是北京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是干部子女,哪里是弱势群体了?还有一些科技类加分,实际是只给某些行业子女专门开设的,非常不公平。北京之所以加分种类多,就是因为北京有很多高端人群,加分是为这些人群特设。石坚认为,在贫困省份加分是可以的,而北京的高端人群太多了,在北京加分,是给权势开绿灯,不会真正照顾弱势群体。
  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要用加分政策予以弥补。从加分政策看,加20分得主要是素质生和贡献生,身份生孩子能加10分,制度设计的导向还是好的。可是,高考加分中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丑闻层出不穷。结果是,高考加分政策变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严重损害了高考的公信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
  政策透视
  2013年北京的高考照顾政策由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确定,有10类考生的高考成绩可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6类考生可以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可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的学生包括: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通过全市统一测试的应届毕业生;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经中学推荐,市教委核准,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考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北京市体育竞赛优胜并通过全市统一测试的应届毕业生。
  另外,被列入教育部下发的“获奖学生名单”中具有保送生资格未被保送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加20分向学校投档: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
  2013年有6类考生可以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包括: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籍考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少数民族考生。
  福建:建立全省统一标准
  有专家认为,福建应严格控制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且加分项目应建立全省统一标准,让每一届高中生在入学时就知道3年后的高考中哪些项目达到怎样的标准可以加分;另外,加分应该要有公示制度。
  福建每年因“奥赛”加分的学生大约有150人,“创新大赛”加分的大约有15人,“优秀学生”加分的有100多人。“奥赛”是典型的靠考生努力取得成绩的加分项目,但是一些奥赛考生得到加分后并不报考相关专业,参赛动机受到质疑。省政协委员、三明一中校长刘若嘉建议调整学科竞赛高考加分:“高考加1分,在一些密集分数段,都可以拉开100到200人,加10分就可以拉开上千人,对普通学生来说不公平。”
  刘若嘉的建议是,给“奥赛”加分减半。刘若嘉说,在一些重点中学,对于要参加省“奥赛”、全国“奥赛”的学生,学校都是全力以赴指导学生,配最强的学科老师给学生“开小灶”,占用学校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学生获得竞赛名次后,享受高考加分是个体受益,对其他没有这样机会的学生来说不太公平。但如果一下子砍掉加分项目,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他建议,对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及国家决赛二、三等奖的学生,可将原先规定的加10分减为5分。
  刘若嘉还建议,如果这些奥赛加分学生,高考时报考相关专业,不受减到5分的限制,可以继续享受加10分。“就是要去掉高考加分的功利心。”刘若嘉说,如果一名高中生的确对物理学科感兴趣,他就会去钻研、探究这门学科,去参加竞赛挑战自己的水平,今后立志从事这门领域的事业,那“高考不仅可以加10分,加更多的分,都不为过”。但如果学生只是功利心作怪,参加竞赛只是作为高考垫脚石,那就应该限制。“就有这样的学生,获得省赛一等奖,就没有积极性参加全国决赛。因为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是加10分。”
  福建的加分政策明显倾向于三侨生,其次是倾向于本省高校录取本省考生。福建有一些高校教学质量很高、很有名的,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但是由于上述政策,这些大学在全国最优秀人才和本省最优秀人才之间倾向于后者,这也使得福建的大学生源质量受到影响。但这一政策引发了新的争议:福建对本省考生报考本省高校给予10分的加分录取优惠,这对外省考生是否构成歧视呢?如果北京、上海出台类似照顾本省考生报考本省高校的政策,是否会引起争议呢?   政策透视
  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0年开始,已调整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取消艺术和体育比赛获奖的应届考生享受加5分、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应届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5项照顾政策,对包括“奥赛”“创新大赛”“省优秀学生”在内的16项加分政策实行加分减半的调整,调整为享受加10分的照顾政策。
  福建省对高考加分政策坚持“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即只会减少加分项目和分值,不会新增加分项目和增加分值。福建高考加分政策具体执行还要看高校公布要求。据了解,全国重点高校绝大部分承认各地高考加分政策,但在具体的专业录取时,以实际高考成绩为参照的又占大多数。该省加分政策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加分。
  目前福建省按照国家规定,仍然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还可根据本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过两个强身健体项目。在福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本人或子女、青少年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获奖者只在报考本省高校时可以获得加分。
  广东:鼓励作用难以显现广东省考试院这样解释其加分政策:“社会各界有个共识,认为对于为国家、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及其子女在高考时应给予适当加分。由于我省区域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也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条件相对薄弱。因此,对这些特殊群体考生予以照顾,在高考时给予适当加分。” 省教育考试院表示,“奥赛”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近年来,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偏离原来政策设计初衷。取消这些比赛的加分资格,希望奥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回归本位。
  有广东高校人士表示,取消奥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成绩加分,不会影响高校对科技人才的录取。在高校的自主招生考核中,高校完全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考虑考生的这些成绩,对于真正学有所长、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大学校门永远是敞开的。但是,对于加分幅度大幅缩水,出现了不同声音。“我觉得加5分的激励作用比较弱,它的价值就等于多做对两道题,这种对个性特长发展的奖赏表达不够合理。” 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吴颖民指出,5分的加分难以弥补其在文化课上的损失。在吴颖民看来,对于保留的加分项目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项目应该按照其付出的时间精力区别加分,而且我认为,至少应该加10分以上,这样才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才能达到其奖励的目的。”不过对此,不少学生和家长却认为“减得合理”,20分的分差很容易让学生依赖加分,对成绩全面的学生造成不公平。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认为,取消加分项目、降低分值是顺民意、遵循教育规律的做法:“许多三好学生都不知道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割掉以后,将更利于教育公平。”
  广东多所高中校长对于高考加分项目的“大瘦身”,不约而同地认为十分必要:“以往高考加分的项目确实太多太滥,项目与项目间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差别较大,缩减加分项目有利于兴趣培养的‘去功利化’”。
  广东省实验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子良表示,对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奥赛的加分资格等,中学普遍都有心理准备,因此不会有太大影响。广外附中学生施润国坦言,高考加分受惠的只是少数尖子生和特长生,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少好处,相反,减少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对没有加分资格的学生来说更加公平。不过,也有特长生大喊“很被动”。拥有物理竞赛多项省市级奖项的广雅中学高中学生小超则表示很失望。“教育部门一边说支持多元化发展,一边又堵了我们发展特长的路,以后上好大学就只能在分数上下工夫。”
  政策透视
  2012年,广东省招办发布《关于调整广东省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大幅减少加分项目,原有23项加分项目仅保留6项。同时,加分幅度大幅缩减,本科加分从加20分减少到只加5分。保留的加分项目有: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籍考生;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含聚居区的汉族考生);体育特长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的军人和人民警察的子女、立个人一等功以上的军人(含退伍军人)和人民警察的子女;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考生。对于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在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录取与否由高校确定。
  取消的加分项目主要有:中学生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各类科技竞赛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等17项。其中,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和省级获奖者;科技竞赛主要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和省级获奖者和广东省省级优秀学生等。
  这次高考加分分值从原来的20分调整为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本科层次的加分项目和分值也被严格控制。在保留的6个加分项目中,本科层次加分项目仅有3项,且加分分值仅为5分,比原来降低75%。收紧了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这次调整根据教育部规定和广东实际情况,对原有不加限制的众多的体育比赛项目调整为8个体育比赛专项,取消了包括“三模”、“三电”等项目。
其他文献
■案例  赵某为重庆南川市某中学学生,在做课间眼保健操时,班主任刘某以赵某未按要领做操为由对其进行了体罚,给赵某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并导致其现为6级伤残的精神病患者。此后,该中学除以困难补助名义给付部分赔偿费用外,并未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赔偿。被告则称,教师体罚与赵某的精神性疾病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原告的家庭具有“阳性家庭史”。原告以法院的法医鉴定作为证明该校教师的体罚行为与原告的精神病之间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