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空间之于经济活动就像基础生产要素一样重要。无论中国经济还是海南省的经济发展,都应当加强对空间的重视,在空间规划上遵守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坚持开放联动型区域经济,打造可持续环境与经济协同的空间环境,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海南省政策条件下,实现海南经济的真正飞跃。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空间理论;海南省;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9-0004-02
一、马克思经济学空间理论指导意义
经济的发展与世界一切事物有着相同的规律,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中不断变化并发展着。马克思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在充分研究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在总结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空间要素和规律后,建立起马克思经济学空间理论。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中各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形成产业链,进而提升行业的实力,创造可观的经济效应。要在产业不断发展中节约成本,就需要在空间上得以集聚,即使做不到有效协同,也可以达到节约空间成本的效应。合理的空间规划将有助于产业的剩余价值最大、利润最大,产业最大化,空间的重组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社会各单位部门在空间范围内经过统筹规划“有计划的分配”,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时间的节约,将极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的:“这个空间要素是重要的,因为市场的扩大,产品交换的可能性都同他有关系。”[1]
二、海南省各区划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当中,以及2011年发布的海南离岛免税等多项政策的扶持,帮助海南省加快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脚步[2]。
海南省实行市县直管的行政管理体制,共有19个直管市县。其中,东部地区有文昌、琼海和万宁;南部地区有三亚、陵水;中部地区有黎苗少数民族较多的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和屯昌;西部地区有乐东、东方和昌江;北部地区包括海口、澄迈和儋州。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发展之下,2016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 044.51亿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海口市全年的生产总值1 257.6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7%;三亚市475.5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8%。海南省的东部地区全年生产总值2 459.2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8%;西部地区1 265.64亿元,中部地区303.12亿元,均较上一年有了增长。
科学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是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要前提之一[3]。根据经济水平分布来看,海南省进入到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水平达到较高层次。与此同时,海南省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及中间地区与南部、北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差异在逐步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分异的格局,在空间上不够平衡。
未来随着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北部沿海以海口市为中心,南部沿海以三亚市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经济增长的水平将极大地超越中部地区,这种分异化的格局将会愈加凸显。纵观海南岛省经济发展分布,虽然海口市、三亚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区,但是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尚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产业链。加之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对于周边地区可以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但起到的作用尚较不够明显。
三、基于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对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建议
鉴于当前海南省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农业为辅,经济总量较少、结构比较单一的特点,在发展中外部要依托于周边省份的协同带动作用,利用位于粤港大湾区的空间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产业结构上能够做好分工与互补;在内部上要调整和优化海南经济的在空间上的分布,深入实现区域分化发展战略,以推动海南省经济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一)贯彻“一带一路”政策,联动开放区域经济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指出,空间与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内涵。“一带一路”的政策着眼于互惠互利原则上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将与沿线所有国家共同在空间经济关系上建立友好合作的桥梁,启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快车。而海南省由于地理区位的原因,正是我国面向南海各国的窗口,在国家政策上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在空间上属于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当与大湾区形成整体,将在“人类命运共同”的构建中不断实现各个社会空间的经济共赢、文化的交流。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协调、共计的理念,提前预防在“一带一路”空间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不平衡发展现象,在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下,通过与周边省份紧密配合与各类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融合,在空间区位上与周边省市实现有序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分工和产业的集聚,找准在“一带一路”政策中的角色定位,形成发展合力,从而带动海南经济行驶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城市群带动区域空间经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曾涉及城市的概念,并强调其在协同发展中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认为,工商业本身和农业之间是分离的,如果在发展中过于追求城市的功能大一统化,反而会造成表面上看是一体的,但内部充满分离性。海南省内不同区位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优势对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定位,从而形成自身发展定势。单一城市的分工是传统经济下分工的层次,在当今时代已经无法形成有效作用,因其缺乏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和集群效应。现在需要建立起城市群成一体化,对纳入的城市群中每个市县都应根据城市定位和模式予以整合,根据自身角色在空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每个市县的竞争力,力求市县可持续的系统发展状态。长期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在空间上存在着发展不够均衡的现象,海口市和三亚市的发展水平远超于周边市县,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策略,对中部、西部和东部在地理位置上相连的山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应加大扶持帮助力度,在特色农业、文化和扶贫救助等方面予以支持,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因此,海南省在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优化海口、三亚沿海城市群的带领作用,也要培育和发展中部城市,使东中西部都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遵循海南省中部、西部、东部、南部和北部各区块市县协同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两个核心区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各市县和各地区间的合作与分工,并制定有效的提升政策。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打造环境与经济协同的空间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重视对于人的利益诉求的满足,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也应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当前海南省发展经济所处的困境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城市的发展缺少完整的系统性规划,这就导致了在长期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空间发展和产业布局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出现,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和城乡发展差距大等问题不断凸显。如果没有整体性和空间性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导致城市在后续发展中的乏力甚至是倒退。“先破坏后发展”在我国其他城市的发展中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其会给经济带来更沉重的打击,应及早规避这种舍本逐末做法。
由于当前技术条件还有一定的限制,导致环境问题体现在空间中凸显。如果产业不能适应空间出现的冲突,就将带来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新问题。只有通过对区域空间层面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考虑,对产业实行动态性的调整,在发展中动态控制、调配,才可以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只有处于这样的良性发展轨迹中,才会最终持久的得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在实践层面实现,把生态环境放在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社会中推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海南省发布多项重大利好政策,海南省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应注意挑战也同时存在,要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把握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有效规划建立城市群,细化市县分工,根据地区特色和文化特点形成定位,将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中予以有效调配和控制。只有形成這样的“一盘棋”,海南省经济才会持续发展下去,成为国家“南海战略”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
[2] 罗刚强,王琴,李卫东.国际旅游岛战略背景下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3,(35):37-38.
[3] 秦丽萍,阮大成,陈君君.上海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及“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研究[J].调研世界,2015,(4):7.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空间理论;海南省;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9-0004-02
一、马克思经济学空间理论指导意义
经济的发展与世界一切事物有着相同的规律,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中不断变化并发展着。马克思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在充分研究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在总结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空间要素和规律后,建立起马克思经济学空间理论。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中各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形成产业链,进而提升行业的实力,创造可观的经济效应。要在产业不断发展中节约成本,就需要在空间上得以集聚,即使做不到有效协同,也可以达到节约空间成本的效应。合理的空间规划将有助于产业的剩余价值最大、利润最大,产业最大化,空间的重组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社会各单位部门在空间范围内经过统筹规划“有计划的分配”,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时间的节约,将极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的:“这个空间要素是重要的,因为市场的扩大,产品交换的可能性都同他有关系。”[1]
二、海南省各区划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当中,以及2011年发布的海南离岛免税等多项政策的扶持,帮助海南省加快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脚步[2]。
海南省实行市县直管的行政管理体制,共有19个直管市县。其中,东部地区有文昌、琼海和万宁;南部地区有三亚、陵水;中部地区有黎苗少数民族较多的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和屯昌;西部地区有乐东、东方和昌江;北部地区包括海口、澄迈和儋州。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发展之下,2016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 044.51亿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海口市全年的生产总值1 257.6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7%;三亚市475.5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8%。海南省的东部地区全年生产总值2 459.2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8%;西部地区1 265.64亿元,中部地区303.12亿元,均较上一年有了增长。
科学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是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要前提之一[3]。根据经济水平分布来看,海南省进入到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水平达到较高层次。与此同时,海南省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及中间地区与南部、北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差异在逐步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分异的格局,在空间上不够平衡。
未来随着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北部沿海以海口市为中心,南部沿海以三亚市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经济增长的水平将极大地超越中部地区,这种分异化的格局将会愈加凸显。纵观海南岛省经济发展分布,虽然海口市、三亚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区,但是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尚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产业链。加之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对于周边地区可以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但起到的作用尚较不够明显。
三、基于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对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建议
鉴于当前海南省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农业为辅,经济总量较少、结构比较单一的特点,在发展中外部要依托于周边省份的协同带动作用,利用位于粤港大湾区的空间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产业结构上能够做好分工与互补;在内部上要调整和优化海南经济的在空间上的分布,深入实现区域分化发展战略,以推动海南省经济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一)贯彻“一带一路”政策,联动开放区域经济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指出,空间与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内涵。“一带一路”的政策着眼于互惠互利原则上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将与沿线所有国家共同在空间经济关系上建立友好合作的桥梁,启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快车。而海南省由于地理区位的原因,正是我国面向南海各国的窗口,在国家政策上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在空间上属于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当与大湾区形成整体,将在“人类命运共同”的构建中不断实现各个社会空间的经济共赢、文化的交流。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协调、共计的理念,提前预防在“一带一路”空间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不平衡发展现象,在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下,通过与周边省份紧密配合与各类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融合,在空间区位上与周边省市实现有序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分工和产业的集聚,找准在“一带一路”政策中的角色定位,形成发展合力,从而带动海南经济行驶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城市群带动区域空间经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曾涉及城市的概念,并强调其在协同发展中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认为,工商业本身和农业之间是分离的,如果在发展中过于追求城市的功能大一统化,反而会造成表面上看是一体的,但内部充满分离性。海南省内不同区位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优势对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定位,从而形成自身发展定势。单一城市的分工是传统经济下分工的层次,在当今时代已经无法形成有效作用,因其缺乏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和集群效应。现在需要建立起城市群成一体化,对纳入的城市群中每个市县都应根据城市定位和模式予以整合,根据自身角色在空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每个市县的竞争力,力求市县可持续的系统发展状态。长期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在空间上存在着发展不够均衡的现象,海口市和三亚市的发展水平远超于周边市县,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策略,对中部、西部和东部在地理位置上相连的山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应加大扶持帮助力度,在特色农业、文化和扶贫救助等方面予以支持,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因此,海南省在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优化海口、三亚沿海城市群的带领作用,也要培育和发展中部城市,使东中西部都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遵循海南省中部、西部、东部、南部和北部各区块市县协同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两个核心区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各市县和各地区间的合作与分工,并制定有效的提升政策。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打造环境与经济协同的空间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重视对于人的利益诉求的满足,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也应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当前海南省发展经济所处的困境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城市的发展缺少完整的系统性规划,这就导致了在长期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空间发展和产业布局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出现,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和城乡发展差距大等问题不断凸显。如果没有整体性和空间性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导致城市在后续发展中的乏力甚至是倒退。“先破坏后发展”在我国其他城市的发展中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其会给经济带来更沉重的打击,应及早规避这种舍本逐末做法。
由于当前技术条件还有一定的限制,导致环境问题体现在空间中凸显。如果产业不能适应空间出现的冲突,就将带来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新问题。只有通过对区域空间层面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考虑,对产业实行动态性的调整,在发展中动态控制、调配,才可以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只有处于这样的良性发展轨迹中,才会最终持久的得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在实践层面实现,把生态环境放在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社会中推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海南省发布多项重大利好政策,海南省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应注意挑战也同时存在,要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把握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有效规划建立城市群,细化市县分工,根据地区特色和文化特点形成定位,将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中予以有效调配和控制。只有形成這样的“一盘棋”,海南省经济才会持续发展下去,成为国家“南海战略”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
[2] 罗刚强,王琴,李卫东.国际旅游岛战略背景下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3,(35):37-38.
[3] 秦丽萍,阮大成,陈君君.上海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及“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研究[J].调研世界,2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