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舞蹈一直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随着自然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发展着。大众舞蹈活动作为一种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的活动,能让人们在放松的同时,获得乐趣;在娱乐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本文分析了大众舞蹈的特点,并且探讨了大众普及型舞蹈的价值。
关键词:大众舞蹈;价值;健康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75-1大众舞蹈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员广泛参与而形成的一种舞蹈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的活动, 大众舞蹈活动能让人们在放松的同时,获得乐趣;在娱乐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一、 大众普及型舞蹈的特点
大众普及型舞蹈是在群体中产生并发展的,是以人类劳动生活为基础,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交流、感染,并成为整个群体认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大众舞蹈具有广泛性、娱乐性的特点。大众舞蹈,通常都带有浓厚的社区色彩。任何社区、任何阶层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受职业的限制,都可以加入到大众舞蹈的行列中来。
同时,大众舞蹈是实现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媒介, 参与大众舞蹈活动的人们最直接的目的是自娱自乐。大众舞蹈是广大社会成员创造并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调,展示了人类生命力的美的韵律。无论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均可在大众舞蹈活动中寻找并塑造自身的形象美、气质美、神韵美,并达到自我娱乐、自我陶冶、自我审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二、 大众普及型舞蹈的价值
(一) 增进人们的社会交流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人类信息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的传感作用,并含有浓郁的情感因素。大众舞蹈的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人们在舞蹈的过程中,互相传递情感,交流信息,特别是在集体舞蹈中,大家都要伴随统一的节奏有规律地动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大家在舞蹈过程中相互交流,加强了整体感和相互的协调与配合,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增进了人们的社会交流。
(二) 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舞蹈是一门关乎于人体动作的艺术,技术性很强,人们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卓绝的锻炼才能有所成就。大众普及型舞蹈虽然没有那么专业,但也是一种强度较高的运动形式,跳舞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压腿、跳跃、吸气等舞蹈中必须的锻炼形式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强度。长时期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发育。人的形象美需要其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和谐统一,舞蹈中的优美姿势培养了人们的内涵修养,使人们的精神和形体之美达到统一,有助于提高跳舞者的气质和高雅风度。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出现身体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缩脖,腿弯曲等不健康的体态。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人们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从而获得匀称的体型、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让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自觉的消除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姿势和习惯,形成挺拔匀称的体态。
(三)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舞蹈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举动。大众舞蹈是最直接、最具体、最丰富、最形象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当人们有情要抒、有感而发的时候, 必然要选择一种最本能、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将自己的心灵感应物化到所表现的对象上去。这时, 大众舞蹈则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一个最佳出口。人们在参与大众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到蕴涵在舞蹈形式下的情感内容,在享受舞蹈乐趣的同时,各种心情都会随之得到挥发、抚慰,逐步养成了他们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而且在舞蹈过程中,审美对象蕴含的审美力量,可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可以调动人们的感知、想象和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不仅是由生理感官而产生的快感,而且是一种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四)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在舞蹈创造的艺术环境下,每个细微的环节都是创造者的思想表达,都是对于生活中美的提炼与升华。大众普及型舞蹈通过调动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再结合各种外在条件,能够为人们提供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的人对舞蹈美的认识是比较浅层的,对于舞蹈中蕴涵的深层的美则往往欠缺欣赏能力。而大众普及型舞蹈则可以通过教育人们辨别舞蹈的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人们在参与大众舞蹈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美的欣赏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而各种艺术往往具有相通性,自然而然的,人们的审美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结语
舞蹈是可以贯穿人的一生的、能够长期使人们在精神、身体两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的训练项目。大众普及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整体气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乔艳,邓陈亮,廖恒. 试析中国民间健身舞蹈的文化价值与传承途径[J]. 四川戏剧,2013,(08).
[2]黄明珠. 论舞蹈学习活动中的思维作用与思维能力培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3]张霞. 浅谈群文舞蹈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13,(22).
作者简介:
伍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
关键词:大众舞蹈;价值;健康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75-1大众舞蹈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员广泛参与而形成的一种舞蹈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的活动, 大众舞蹈活动能让人们在放松的同时,获得乐趣;在娱乐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一、 大众普及型舞蹈的特点
大众普及型舞蹈是在群体中产生并发展的,是以人类劳动生活为基础,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交流、感染,并成为整个群体认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大众舞蹈具有广泛性、娱乐性的特点。大众舞蹈,通常都带有浓厚的社区色彩。任何社区、任何阶层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受职业的限制,都可以加入到大众舞蹈的行列中来。
同时,大众舞蹈是实现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媒介, 参与大众舞蹈活动的人们最直接的目的是自娱自乐。大众舞蹈是广大社会成员创造并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调,展示了人类生命力的美的韵律。无论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均可在大众舞蹈活动中寻找并塑造自身的形象美、气质美、神韵美,并达到自我娱乐、自我陶冶、自我审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二、 大众普及型舞蹈的价值
(一) 增进人们的社会交流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人类信息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的传感作用,并含有浓郁的情感因素。大众舞蹈的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人们在舞蹈的过程中,互相传递情感,交流信息,特别是在集体舞蹈中,大家都要伴随统一的节奏有规律地动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大家在舞蹈过程中相互交流,加强了整体感和相互的协调与配合,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增进了人们的社会交流。
(二) 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舞蹈是一门关乎于人体动作的艺术,技术性很强,人们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卓绝的锻炼才能有所成就。大众普及型舞蹈虽然没有那么专业,但也是一种强度较高的运动形式,跳舞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压腿、跳跃、吸气等舞蹈中必须的锻炼形式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强度。长时期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发育。人的形象美需要其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和谐统一,舞蹈中的优美姿势培养了人们的内涵修养,使人们的精神和形体之美达到统一,有助于提高跳舞者的气质和高雅风度。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出现身体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缩脖,腿弯曲等不健康的体态。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人们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从而获得匀称的体型、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让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自觉的消除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姿势和习惯,形成挺拔匀称的体态。
(三)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舞蹈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举动。大众舞蹈是最直接、最具体、最丰富、最形象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当人们有情要抒、有感而发的时候, 必然要选择一种最本能、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将自己的心灵感应物化到所表现的对象上去。这时, 大众舞蹈则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一个最佳出口。人们在参与大众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到蕴涵在舞蹈形式下的情感内容,在享受舞蹈乐趣的同时,各种心情都会随之得到挥发、抚慰,逐步养成了他们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而且在舞蹈过程中,审美对象蕴含的审美力量,可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可以调动人们的感知、想象和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不仅是由生理感官而产生的快感,而且是一种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四)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在舞蹈创造的艺术环境下,每个细微的环节都是创造者的思想表达,都是对于生活中美的提炼与升华。大众普及型舞蹈通过调动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再结合各种外在条件,能够为人们提供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的人对舞蹈美的认识是比较浅层的,对于舞蹈中蕴涵的深层的美则往往欠缺欣赏能力。而大众普及型舞蹈则可以通过教育人们辨别舞蹈的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人们在参与大众舞蹈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美的欣赏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而各种艺术往往具有相通性,自然而然的,人们的审美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结语
舞蹈是可以贯穿人的一生的、能够长期使人们在精神、身体两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的训练项目。大众普及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整体气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乔艳,邓陈亮,廖恒. 试析中国民间健身舞蹈的文化价值与传承途径[J]. 四川戏剧,2013,(08).
[2]黄明珠. 论舞蹈学习活动中的思维作用与思维能力培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3]张霞. 浅谈群文舞蹈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13,(22).
作者简介:
伍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