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的理论发展谱系简析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分支,该学派一方面需要相对独立的研究环境,有一群旨趣相近的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需要一个区别于他者的“标签”意义的理论范式。这个理论范式就是国际社会为核心的元素及其拓展。
  关键词: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
  英国学派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并且长期处在大洋彼岸美国国际关系话语霸权的压力之下,形成一种核心之外的边缘发展模式。英国学派的发展是美国国际关系之外的一个重镇理论产品,对丰富国际关系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1959年至1966年:以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为核心的成员及其研究旨趣
  20世纪50年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刚刚结束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欧洲传统霸权日渐衰落。尤其是英国的百年霸权地位轰然倒塌,给英国国际政治理论界产生极大影响。1959年1月,在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下和剑桥大学教授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的倡导下,创立了“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在剑桥大学彼得豪斯学院召开,标志着正式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建立起一门探求“国际间国家体系的性质、外交的前提与思想、对外政策的原则、国际关系与战争伦理”的学问。尽管一些学者认为,英国学派的缘起可追溯到查尔斯·曼宁,甚至爱德华·卡尔(Edward Carr),的确,曼宁和卡尔有关权力政治的相关研究,对后来英国学派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曼宁,虽然不是英国国际政治委员会的成员,但他对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做出经典性阐释。但笔者认为,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位于英国学派的核心,其主要成员巴特菲尔德-怀特-沃特森-布尔及其周边学者共同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构成了英国学派理论图谱的基本面貌,而且委员会是一种组织性机构,标志着英国学派的制度性诞生,如果是英国学派思想史可追溯至卡尔,甚至更早,但本书探讨的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故此以委员会的成立作为英国学派的发端。
  二、1966年至1978年:国际社会核心议题的确立及拓展
  1966年,英国学派的开创性作品《外交调查:国际政治理论文集》正式出版,该书把之前学者的12篇文章汇集成专辑出版,代表了初期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自然法、格老秀斯的国际社会概念、战争、均势、外交和国际法等内容,其中包含怀特的《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等3篇论文,布尔的《国际关系中的社会与无政府状态》等2篇文章。以上著作都体现出英国学派的研究聚焦“国际社会”。而就研究方法而言,《外交调查:国际政治理论文集》一书的序言,明确了英国学派的方法论立场,“注重历史多学科,规范多于科学,哲理多于方法,原则多于政策。”同一时间,布尔明确宣告英国学派与美国的实证主义研究路径不同的经典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为古典理论而辩护》正式发表,表明英国学派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固守。20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的研究活动深入开展,一个以“国际社会”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术共同体知识生成更为坚固。这一时期,布尔发出版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该书是布尔国际社会思想成熟的巅峰之作。《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一书对国际社会思想进行了最为系统和富有理论价值的论述,所以把该书视为英国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并不为过。1977年,由布尔编辑出版的反映怀特学术思想的《国际体系》一书出版。该书以宽广的视野,超出欧洲的视线,基于世界范围来比较不同时期的国家体系,把眼光扩展到主权国家产生之前的各种类型的国家体系中。可以说,这两本著作是英国学派的奠基性文本。此外,在这个阶段,文森特作为年轻新秀,展示出了功底深厚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素养。1974年,文森特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发表《不干涉和国际秩序》著作,该书从历史、法律、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阐述了主权国家之间互不干涉原则对维系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此时思想接近于布尔的多元主义国际社会思想。“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社会里,主权和不干涉原则是国家间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也是维系国际社会秩序与多样性的必需”。1978年,默里·福赛斯(Murray Foes)发表《国际关系经典理论》一文,认为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的研究方法一以贯之的坚持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从汤因比到怀特再到布尔。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家为英国学派后期发展储备了足够的理论蓄水池,“布尔等为英国学派提供了一套富有哲理和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学派历经几代人的理论构建,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影响日益彰显的一个思想流派,有着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即便是在国际关系理论探究或曰国际关系学科仍处于美国主导的情势下,经过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等著名学者的努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最终成为美国之外该领域中唯一可称得上研究谱系最为详尽、丰富的学派。
  三、1978年至当下:丰富发展阶段
  在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被运用到经验性层面的分析之前,有关“英国学派”的自身身份问题引起了一场争论。有意思的是,即使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派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理论学派,也没有清晰的“学派”标签。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英国学派在自身否定中获得关注,进而形成学派群体身份。1976年,斯蒂芬·乔治(Stephen George)公开对英国学者在国际问题研究中的历史哲学这一保守固化的研究方法进行尖锐的批评,乔治认为英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应采取美国实证主义的主流研究方法。1981年,罗伊·琼斯在《国际关系研究的中的英国学派:一个结束的案例》一文中,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确实存在一个以英国为主的学术群体,这一群体以历史的研究方法而独立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之外。琼斯在文章的最后认为,由于英国学派缺乏学派问题的统一性,而且学派的研究内容在很多地方存在前后矛盾不一致的地方,因此他认为学派没有必要存在,可以关门大吉。琼斯的论文,引发英国政治学理论界的极大争议,也引起当时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菅波英美(Hidemi Suganami)等认为,英国学派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这个流派有曼宁、布尔等研究议题相近的學者群体组成。此后,格雷德尔和威尔逊也加入这场论战。后期这些学者从学派知识承继的角度,论证了英国学派的理论价值,指出国际社会就是英国学派的核心议题。正是因为如此广泛的讨论,英国学派的“学派”形象逐步构建起来,一些学者以英国学派的身份集体出版相关著作。1984年,布尔与沃特森《国际社会的扩展》一书出版,该书聚焦“国际社会”核心议题。此外,约翰·文森特的《人权与国际关系》、《不干涉和国际秩序》等开始关注国际关系中的人权问题。1986年艾伦·詹姆斯(Alan James)《主权国家:国际社会的基础》出版,探讨主权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根本性意义。米勒和文森特主编的《秩序与暴力:赫德利·布尔与国际关系》以及由布尔、金斯伯格和亚当罗伯茨主编的《雨果格老秀斯与国际关系》也在这一时期,集结出版。20世纪90年代,美苏争霸结束,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民社会的兴起,文化、价值、规范、制度等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日益获得重视。1992年《国际研究》期刊出版了一个专门讨论英国学派的专辑论文“超越国际社会”。同年,沃特森《国际社会的演进》一书出版,该书基于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探讨国际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92年,在爱尔兰举办的欧洲政治研究联合会,进行专题讨论了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概念,这次会议的成果,后来于1998年以《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正式发表。《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反思了英国学派近10年来的研究,并提出重新思考国际社会思想。“英国学派”的学术群体身份意识被唤醒,英国学派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学派已经获得普遍认可,确立了自身的坐标位置。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时期,一些新的学术力量,例如巴里·布赞、蒂姆·邓恩、理查德·利特尔(Richard Little)、查尔斯·琼斯(Charles Jones)罗杰·艾普(Roger Epp)、杰克逊·普利斯(Jackson Preece)、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 Linkelater)等,开始对英国学派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冷战后一些国际时局变换,探讨反思学派的新领域。重塑之前是解构,需要“超越国际社会”,布赞就曾声称自己“不是一个正统的或者经典的英国学派学者,”而是一个“传统英国学派的激进批评者”。在1999年,英国国际研究协会召开的关于重新塑造英国学派的年度大会上,布赞提交了“英国学派:国际关系中未能充分开发的资源”一文,对英国学派的传统提出了许多批评,并且就如何运用和推进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他希望英国学派诸学者应加强对世界社会的研究,必须关注自由革命主义因素,特别是有关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问题的研究。布赞语重心长的点明了英国学派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向。这一时期,英国学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巴里·布赞和利特尔合著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再构建》、《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英国学派理论与全球化的社会结构》;蒂姆·邓恩《发明国际社会:英国学派的历史》;亚当·沃特森的《霸权与历史》;林克莱特《国际关系学的英国学派:当代的重新评论》;杰克逊的《全球盟约:国家世界中的人类行为》;尼古拉斯·惠纳(Nicholas Wheelers)的《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伊恩·卡拉卡(Ian Clark)《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性》、《国际合法性与世界社会》;柯丽娜·那娃丽(Cornelia Navari)《国际社会的理论化:英国学派的方法》。这些著作都是对学派内省性的反思,寻求学派新突破新发展。因此,一些国际关系学者认为,冷战后出现了一个“英国学派或者研究世界政治的国际社会路径明显强势崛起”的学术现象,“英国学派已成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一”。
  作者简介:
  刘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所,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和国际大城市比较。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所)
其他文献
请到康都来  (作者单位:南昌市越劇团)
期刊
一、色彩在海报中的功能价值  大千世界,色彩斑斓。人类生活的世界有着众多的色彩,正是通过这些颜色来向人们展现一个积极进取奇妙的生活。  色彩是最丰富的人性,也很简单的事情。对美的感觉的颜色,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性色彩,带来一种美,生活在色彩环境的人,逐渐形成一种色彩审美意识。奇妙的颜色会让有很好的感觉,人们一直探索对颜色美的追求,颜色的美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人们物质的生活。  色彩是海报一个极其重主要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声乐演唱者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上几个影响因素分别阐述作用,期其中涉及声乐演唱中歌词方面、音色方面、音乐处理方面专做分析。以便于学子在声乐二度创作中呈现出高级的作品处理。  关键词;二度创作;演唱;符号  在音乐演唱中我们所提到的“二度创作”,是体现于每个具体的表演艺术分类中。这种带着自我见解的不同表演有着同种门类下艺术种类的共同约定,也与表演的形式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艺术规则,反
期刊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装饰图案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是造型艺术传统之本源和精髓,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迁徙、社会的更替而变化。具有独特的形式、内容、文化承载性和传承性,它不但有审美的价值,而且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装饰图案;文化内涵  中国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岩画、雕塑、剪纸、建筑等方面,图形是人类最早用来记录生活
期刊
摘 要: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凿刻在石壁之上的图案,到演变成现在我们日常所书写的规范化文字,从一开始追求实用的目的,逐渐往艺术欣赏方面迈进。本文通过对书法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各个时代文字的演变程度,进一步浅析书法欣赏的内容与基本的方式。  关键词:文字发展;书法欣赏  一、文字演变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经历了从早期的图文字、甲骨文字、金文、小篆
期刊
摘 要: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应对新时代“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但在技能本位下,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碎片化、功利化,缺乏系统性与人文性,难以支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而现代学徒制是最佳选择。本文以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为对象,构建现代学徒制“三层次、三阶段、三能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育人机制,并指出在推进融合研究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汉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古文,下启隶楷八分,诸种书体在这一时期孕育、演变、发展、成形,也可以说它是中国书法的分水岭。过去,由于出土的文献资料的限制,很多关于“隶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例如隶书与八分的区别,行书的产生等问题。近年来,汉魏时期的砖文大量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继石刻简牍之后研究汉魏时期书法又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砖文;书体演变;脉络
期刊
摘 要:在朗诵的过程中需要清晰的应用文字,声情并茂的将作品转化出来,深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本文通过具体论述朗诵表演的情感体验,旨在为深入了解朗诵表演的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朗诵;表演;情感体验  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朗诵的体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现象。其中,诗歌、散文和寓言都可以纳入到朗诵的范围内。然而,在朗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文学作品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充分调动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小学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充分继承民间美术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有效提升其审美与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对小学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美术;课堂教学  近年来民间美术凭借其视觉形象传承以及表达民众思想、审美趣味等特点,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民间美术对小学生
期刊
一、落叶  落 叶 秋天的落叶让人感到凄凉,让人感到生命的短暂。  秋天的到来,许多树叶都变黄了,被秋风吹下许多。在风中,它们多么像一只只蝴蝶。缓缓地飞落到地上,结束生命,它们在空中舞出了人生的精彩。  人生多像落叶,少年时像春天的树枝抽出嫩芽、新绿;青年时像夏天的树叶一样深沉、常绿;中年时像秋天的树叶,开始变色;没有夏天的意境,老年时像冬天的树叶,落叶归根。人的一生就像树叶一样短暂,所以我们要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