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哮喘的药膳疗法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冬交替时,大部分哮喘病患者容易病情复发。哮喘如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阳气,热痰耗灼肺肾阴液。久咳久喘,则肺气亏损,肺气虚弱,则致肺失清肃宣发之功。肺气虚损日久,还会伤及脾胃中焦之气,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失常,则水饮枢转不利,或蕴为痰上伏于肺而碍其肺气宣降;或气血生化不足则全身脏器失其濡养。血亏则精损,气虚则火衰,肺脾气虚日久,又会致肾气不足,无以气化,无以摄纳,无以固藏,元阴元阳俱损,则命将危矣。故哮喘患者要补益肺、脾、肾三脏。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的药膳方法,有助于帮助哮喘患者增强体质,缓解症状,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肺虚
  表现为容易感冒,怕冷,易出汗,打喷嚏,鼻塞,流涕,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或胸部发育畸形,呈桶状,容易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
  冰糖杏仁糊
  用料:
  甜杏仁15克,苦杏仁3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及服法:
  将甜杏仁和苦杏仁用清水泡软去皮,捣烂加粳米、清水及冰糖煮成稠粥。隔日服一次。
  功效:
  冰糖性平,味甘,入肺、脾经,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杏仁既可发散风寒,又能下气除喘。可见此方对平素易患感冒、哮喘者尤宜。
  白萝卜蜂蜜饮
  用料:
  白萝卜汁1碗,蜂蜜50毫升。
  制作及服法:
  将白萝卜汁与蜂蜜同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
  白萝卜性平,味甘,能清热生津,消食化痰;蜂蜜性平,味甘,可补中益气,润燥解毒。本方可消食、化痰平喘、解毒。
  脾虚
  表现多为饮食不香,食后腹胀,或因过食油腻后而腹泻,或完谷不化,平素倦怠懒言,声怯息短,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睡眠不安。哮喘发作期间,咳痰量多,痰多呈白色泡沫状。
  双红南瓜
  用料:
  南瓜1只(约500克),去核红枣10枚,红糖100克。
  制作及服法:
  将南瓜削去皮,红枣去核,放入红糖,加水煮烂服食。
  功效:
  南瓜性温,味甘,入肺、脾经,补益肺脾之气;红枣性温,味甘,补脾益气,暖胃养血;红糖性平,味甘,益气养血。常食该方可补脾益气,收敛肺气。
  肾虚
  表现为哮喘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久病及肾,而致肾虚,肾虚则气血阴阳不足,故而在食疗选择上应有所偏重。临床表现为动则气喘,吸气浅,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复发。时常伴有下肢水肿、阳痿、早泄;或有脱发、早衰,甚则小便失禁表现。
  川芎生姜羊肉汤
  用料:
  川芎5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八角茴香、黄酒适量。
  制作及服法:
  将川芎 、生姜、羊肉混合,加少量盐及黄酒,同煮约2小时后,入八角茴香炖透,去药渣,饮汤食肉。每晚1次,冬季尤佳,适量为度。
  功效:
  川芎性温,味辛、甘,能行气活血,止咳平喘,有降低肺动脉高压的功能。羊肉性温,味甘,壮阳益精,强筋骨,配合生姜、八角茴香,辟浊散寒,兼有温肾宽胸之功。该方温肾壮阳,活血化淤,对老年性哮喘患者伴有肺气肿、肺心病者尤佳。
其他文献
前不久,县政府组织忠县部分干部赴江苏、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培训,听了相关教师的授课和实施考察,确有茅塞顿开之感。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改变了观念。结合本乡镇的实际,谈
当前网络经济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对国际税收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根据供需理论与收益原则,探讨了网络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税收管理制度层面改进与技术层面优化的
京杭大运河(徐州铜山段)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路线上,利用GC—ECD检测了该段河流7个断面上的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主要检测出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苯等。结果表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蔬菜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氮水平[0(N0)、430(N1)、860(N2)、1290(N3)、1640(N4)kgN.hm-2],2a试验期间种植的蔬菜有辣椒、萝卜、菠菜和小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经过传统形态的长期发展后,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人娄要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这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本刊特编发这
采用FACE田间试验,对高CO2浓度影响稻田CH4排放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利用δ13C技术初步分析了土壤CH4的排放来源。结果显示,植株和土壤的CH4排放速率在高CO2浓度处理大于对
<正>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教学方法的前途,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