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和谐校园;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A)—0015—02
为了提升学校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以科学高效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子,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是和谐校园,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呢?
和谐校园就是管理科学民主、人际关系融洽、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优良、校舍美观高雅、教学环境良好的校园。如果说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是在谱曲,那么爱就是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人内心的和谐。在学校里,领导与师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体现着非常紧密而又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频繁而紧密的交往能否和谐有序,关键取决于领导与师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和理解。
美国著名社会伦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各种形式的爱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任何爱都需要必备的共同素质:尊重、关心、理解、谦和、勇气、真诚、自制和责任感。爱是有条件的,一是只有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二是文明修养程度,但爱的条件绝对不是名利和地位,恰恰相反,受名利和地位而去“爱”的人,既不会奉献给“爱”的对象以真诚的爱,也不会得到纯洁和神圣的爱,只能把爱庸俗化。马克思说:“在社会活动中,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除了需具备办学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和谐、宽松、怡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后者则要靠大多数人来创造,更要依赖于爱——同志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爱的真谛,掌握爱的艺术。只有让爱充满校园,和谐校园才能真正得以构建。
在学校活动中,爱应时刻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校领导爱教师。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和决策者,应爱全体老师。在这一爱与被爱的关系之中,体现出的应当是同志之爱或兄弟之爱。现代管理理念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校长与教师之间应当是“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悖)”。校长要关心全体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了解教职工的心声和愿望,把自己对教师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见解,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由于校长与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就要求校长在履行领导职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爱的一个基本要素——尊重。因为对爱的双方而言,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情感交流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会失掉爱。
二是教师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导年轻一代发展的方向与进程,教师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地控制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讲就是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正因为教师工作的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必备品质,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为人正直,公平对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亲近学生,在课外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视为平等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教师爱学生的另一种表现应当是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应当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三是学生爱教师。现阶段有些学生存在诸如浮躁、任性甚至目中无人等不良习性。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与自己朝夕相处、无私奉献的教师。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作为主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应具备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忽视教师的存在,或者不听从教师的教导甚至不尊重教师。教师的精神支柱就在于得到学生的爱戴、尊重和肯定。所以,学生爱教师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全校师生爱学校。学校既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又是一个“小社会”,如何让这个“社会”充满爱,是一个值得校长及全体师生共同深思的话题。美丽幽雅的校园给了师生一个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美好的环境给了师生无言的爱,但美丽的校园如果得不到师生的“爱”,破坏公物、浪费水电、践踏花草的现象随处可见,即使人与人之间一团和气,这样的校园同样很不和谐。学校应该教育和引导全体师生自觉培养“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意识,爱护校园环境,“着眼枝头绿,留意脚下青”,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监督制止一切破坏校园环境的不良行为,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学校是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家园,全体师生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面对学校的一切。正如弗洛姆所言,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不会有爱。学校有生命,那是活动在她怀抱中的一个个鲜活面孔;学校有生命,那是生长在她里面的一棵棵树木,一丛丛花草。学校也需要成长,需要向更高、更好的方面持续发展。所以,学校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关心和爱护。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要与人和谐相处,都需要全校师生的责任心和爱。任何学校,师生都应该奉献爱心,只有这样,我们的身边才会多一些笑语,少一声叹息;校园才会多一些整洁,少一份脏乱。心中有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关爱,少一丝冷漠。
校园渴望爱,这个爱就来自于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构建和谐校园,最主要的是促进人们内心的和谐,必须以爱为主旋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断强调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健康、和谐。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促进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和谐校园建设,师生的心理和谐至关重要,除了爱还有什么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内心和谐、从而达到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呢?因此,爱永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A)—0015—02
为了提升学校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以科学高效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子,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是和谐校园,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呢?
和谐校园就是管理科学民主、人际关系融洽、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优良、校舍美观高雅、教学环境良好的校园。如果说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是在谱曲,那么爱就是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人内心的和谐。在学校里,领导与师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体现着非常紧密而又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频繁而紧密的交往能否和谐有序,关键取决于领导与师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和理解。
美国著名社会伦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各种形式的爱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任何爱都需要必备的共同素质:尊重、关心、理解、谦和、勇气、真诚、自制和责任感。爱是有条件的,一是只有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二是文明修养程度,但爱的条件绝对不是名利和地位,恰恰相反,受名利和地位而去“爱”的人,既不会奉献给“爱”的对象以真诚的爱,也不会得到纯洁和神圣的爱,只能把爱庸俗化。马克思说:“在社会活动中,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除了需具备办学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和谐、宽松、怡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后者则要靠大多数人来创造,更要依赖于爱——同志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爱的真谛,掌握爱的艺术。只有让爱充满校园,和谐校园才能真正得以构建。
在学校活动中,爱应时刻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校领导爱教师。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和决策者,应爱全体老师。在这一爱与被爱的关系之中,体现出的应当是同志之爱或兄弟之爱。现代管理理念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校长与教师之间应当是“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悖)”。校长要关心全体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了解教职工的心声和愿望,把自己对教师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见解,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由于校长与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就要求校长在履行领导职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爱的一个基本要素——尊重。因为对爱的双方而言,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情感交流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会失掉爱。
二是教师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导年轻一代发展的方向与进程,教师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地控制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讲就是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正因为教师工作的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必备品质,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为人正直,公平对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亲近学生,在课外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视为平等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教师爱学生的另一种表现应当是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应当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三是学生爱教师。现阶段有些学生存在诸如浮躁、任性甚至目中无人等不良习性。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与自己朝夕相处、无私奉献的教师。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作为主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应具备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忽视教师的存在,或者不听从教师的教导甚至不尊重教师。教师的精神支柱就在于得到学生的爱戴、尊重和肯定。所以,学生爱教师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全校师生爱学校。学校既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又是一个“小社会”,如何让这个“社会”充满爱,是一个值得校长及全体师生共同深思的话题。美丽幽雅的校园给了师生一个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美好的环境给了师生无言的爱,但美丽的校园如果得不到师生的“爱”,破坏公物、浪费水电、践踏花草的现象随处可见,即使人与人之间一团和气,这样的校园同样很不和谐。学校应该教育和引导全体师生自觉培养“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意识,爱护校园环境,“着眼枝头绿,留意脚下青”,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监督制止一切破坏校园环境的不良行为,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学校是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家园,全体师生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面对学校的一切。正如弗洛姆所言,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不会有爱。学校有生命,那是活动在她怀抱中的一个个鲜活面孔;学校有生命,那是生长在她里面的一棵棵树木,一丛丛花草。学校也需要成长,需要向更高、更好的方面持续发展。所以,学校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关心和爱护。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要与人和谐相处,都需要全校师生的责任心和爱。任何学校,师生都应该奉献爱心,只有这样,我们的身边才会多一些笑语,少一声叹息;校园才会多一些整洁,少一份脏乱。心中有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关爱,少一丝冷漠。
校园渴望爱,这个爱就来自于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构建和谐校园,最主要的是促进人们内心的和谐,必须以爱为主旋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断强调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健康、和谐。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促进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和谐校园建设,师生的心理和谐至关重要,除了爱还有什么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内心和谐、从而达到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呢?因此,爱永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