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生活实例,甚至可以模拟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学习。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测量和绘制工作。让学生测量自己课桌桌面的尺寸然后自己设定合理的比例,把课桌面画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学习数学,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引用能力。并且,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热情,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提取生活素材,感受数学的乐趣
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运用谈话导入,如,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留心地观察,大胆地去探索,就会发现数学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它也能给我们的数学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使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一串数字和一个数量关系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差距较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数学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或推理的现实材料,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氛围,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是一个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能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生成、创造与实践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生活实例,甚至可以模拟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学习。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测量和绘制工作。让学生测量自己课桌桌面的尺寸然后自己设定合理的比例,把课桌面画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学习数学,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引用能力。并且,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热情,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提取生活素材,感受数学的乐趣
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运用谈话导入,如,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留心地观察,大胆地去探索,就会发现数学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它也能给我们的数学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使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一串数字和一个数量关系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差距较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数学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或推理的现实材料,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氛围,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是一个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能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生成、创造与实践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