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饮有节”到底有几节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而吃动平衡及营养均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条件。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即讲“食饮有节”。节,原意是竹节的意思,可引申为调节、节制、节奏、节令、节气、季节、礼节、节约等。那么“食饮有节”到底有几节?让我们一一说来。

调节饮食结构


  健康饮食要力求营养均衡。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水这七大类,建议每天摄入多种营养物质。中医饮食指导更是源远流长,最需要谨记的是《黄帝内经》里讲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要五色五味、搭配丰富, 力求营养均衡。
  在现代生活中,最大的误区就是人们无论吃荤还是吃素,吃的谷物都太少,吃含皮谷物就更少了。还有人认为,谷物就是碳水化合物,忽视了“五谷为养”,这也是误区。谷物是植物的种子,为了繁育下一代,植物把最好的营养输送给了种子。以全谷物为主食,可以使人摄取包括维生素、蛋白质等在内的大部分营养物质,且能有效纠正素食纤维过少。现代营养膳食指南特别强调,要适量吃全营养成分谷物。这样更容易做到营养均衡。
  水是生命之源,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脾胃虚弱的人切莫以瓶装矿泉水和直饮水等生水作为日常饮品。此外,饮料含糖量高,喝多了容易发胖,因此要适量饮用。

注意饮食节制


  判断饮食有没有节制,主要看体重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很多超重的人难以做到饮食节制,因为贪吃的欲念,已经像一个狂魔,迷乱了超重者的心智,使超重者丧失了制服它的能力。饮食节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吃动平衡。吃得多动得少导致肥胖,就种下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甚至心理疾病的种子。
  2.不饥不食、未饱先止。每餐之前要有饥饿感,保持适度饥饿感有助增强免疫力。但也不可等到非常饿的时候再吃东西,因为太饿容易让人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導致吃得过多。另外,每餐不要吃得太饱。“大饱伤脾”,饭吃得过多,会导致肠胃劳伤。瘦人想增重,每顿饭也不要吃太饱,而是要少食多餐。
  3.尽量吃新鲜食物,少吃冷食、加工食品,以及腌制、熏制、煎制食品。少吃油腻食物。烹饪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焯,少用炒、煎、炸。
  4.水液摄入要有节制。每天喝过量的水会伤肾,过量饮酒可伤肝,喝浓咖啡、浓茶过多会影响钙的吸收和睡眠质量。摄入汤食或液体食物过多,容易把胃撑大,导致肥胖。所以要干稀搭配,不要拿牛奶和豆浆等液体食物当饮品。


把握饮食节律


  人有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的规律,所以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晚饭少吃要配合早睡早起、不熬夜,并且晚饭不宜晚于7点。胖人和运动量少的人也可以不吃晚饭或过午不食。对于要减肥的人,水果、坚果要放在餐前;对于要增重的人,水果、坚果可放在餐后。吃饭要细嚼慢咽,每次用餐时间不要少于20分钟。

适应饮食时节


  正所谓,春叶、夏瓜、秋果、冬根。要尽量吃阳光下自然生长的时令食物,吃应季菜。比如,西瓜、绿豆都是清热降暑之品,夏天吃了对人很有裨益,冬天吃了可能伤人肠胃。夏天天热,大自然给我们身体的热量比冬天更多,我们需要的饮食量就应该减少,而很多人仍以各种理由加强营养,伤害着自己的健康却全然不知不顾。

对证饮食调节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在实现饮食充饥功能之后,还可以利用它的寒热补泻偏性达到药物调理作用。比如,大便干燥的人可以适当吃蜂蜜和胡萝卜润肠;大便黏滞的人要多吃白萝卜;大便溏泄的人可以在食物中加一些山药、白扁豆;失眠的人,晚上吃小米粥加带心的莲子和/或酸枣仁;怕冷的人早上喝一点姜枣茶;眼睛干涩的人适当喝菊花枸杞子茶,肥胖者再加一点山楂、决明子;肝气瘀滞的人可以选玫瑰花代茶饮;脸上长痘的人多吃红小豆薏米粥。
  很多人注重享受美食,不重视饮食安全与健康,名曰加强营养,实则“病从口入”,甚或病已缠身,依然故我,迷途不返。因此,知晓“食饮有节”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头等大事”面临挑战rn提到健康,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人脑,作为人体的神经中枢,是一个人身上最精密的“仪器”.你知道吗?每一秒钟,你的大脑中都进行着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人脑的神经细胞回路,复杂程度是今天全世界的电话网络的1000倍以上……那么,神秘的人脑又是如何工作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头等大事”——脑健康.
期刊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由几百亿个神经元构成,完成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思维活动,包括思维、记忆、运动和情绪反应等。因此,保持大脑健康是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首要目标。  目前中国的脑血管病患者大约每年有200万新发病例。现有痴呆患者已超过1000万,居世界首位,并且以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神经系统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正在加剧,维持大脑健康的挑战也在增加。八大中风危险因素 您有几项  脑卒
期刊
期刊
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庞大,有几百亿个,是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但是,人的脑细胞处于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中。而且一般认为,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的。脑细胞真是死一个少一个,耗尽无补,各位且用且珍惜。所以,保护脑细胞,就是保护大脑,就是保护人体的基本功能。  近几年, “ 吃货” 一词兴起, 人们时不时标榜自己是“ 吃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吃吃喝喝与脑健康的那些事。大脑喜欢的食物  研究显示,富含Omega-3
期刊
“996”“007”这两个词火了一段时间了,被很多人自诩为日常工作模式。所谓“996”,是指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即每周工作72小时,比正常工作时长即每周40小时,多出近一倍。而最近更虐心的梗,是“没有996只有007”,从0点上班到0点下班,一周工作7天,所谓“地狱一般的工作模式”。  高强度的工作固然意味着丰厚的收益,但长期这样透支身体,很多“打工人”直呼“受不了”。与
期刊
大脑的衰老, “ 看不见” “ 摸不着”,但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头发花白、步履蹒跚,大脑功能也一样,伴我们衰老。  脑病是指因遗传、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感染、药物中毒等因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老年朋友对脑病可能会比较担忧。这一人群易患的脑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颈动脉狭窄等。阿尔茨海默病常被认为是衰老的现象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特征主
期刊
初识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常务副院长陆嘉德,是在2018年第四季张江生命科学沙龙上。他给人的印象是颀长的身材,一丝不乱的头发,颇具感染力的口才,以及内容丰富且制作得十分漂亮的PPT。后来,我们或通过电话或通过微信交流,直到这次正式采访他,恰好赶上他所在的医院成立6周年前夕。弯道超车,全球领先  陆嘉德是上海人,1992年毕业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1996年在该校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他
期刊
如今,虽然人类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对于大脑这个重量仅占人体总重量2%的器官,却知之甚少。近些年,全球对于脑科学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我国的脑科学研究者也在这场科技角逐中展露锋芒。从脑信号读取到意念控制,脑科学研究在不断打破人们的思维边界。  受访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朱君明生命科学的“终极疆域”  问:在众多科技领域中,脑科学无疑是最尖端、最前沿的一个
期刊
中风并非老年人的“专利”  问:人为什么会中风?  答: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事件。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又称为脑梗死, 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椎动脉的闭塞或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期刊
9月27日是国际聋人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  早在2016年,一项我国四省调查研究就发现,在听力损失患病人群中,60~74岁的老年人占了53.65%。奇怪的是,很多老人明明已经听不清了,可就是不愿意验配助听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比如说下面这位。三顾诊室,因一句触动  好说歹说,72岁的倔老头吴老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主任刘博教授的诊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