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3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采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观点对我国中华龙舟大赛发展中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中国龙舟运动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SWOT分析 中华龙舟大赛 对策
龙舟竞渡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民族魅力而备受人们的喜爱。龙舟运动集文化、娱乐和竞技于一身,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启发历史文化研究、渲染节日气氛、丰富大众生活、促进全民健身、增进友谊和促进团结、展示强健体魄和竞技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进入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阶段,古老的龙舟竞渡也随之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转型。1976年香港举办的第一届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作为我国竞技龙舟运动的开端,到2011年代表着中国龙舟最高水平的中华龙舟大赛开始运作,我国的龙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华龙舟大赛
中华龙舟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办。是国内目前赛事级别最高、竞技水平最高、奖金总额最高的顶级龙舟赛事。每年都在全国各地举行十多站分站比赛,根据成绩排名每年末举行中国龙舟大赛决赛。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行业体协及承办地为单位均可组队参加,比赛项目一般分男子组2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女子组2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比赛执行中国龙舟协会《龙舟竞赛规则》。
二、中华龙舟大赛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任何一个计划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计划实施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比较,帮助计划制定者与实施者进行预测,并认识到计划面临的主要与次要问题,使建立在SWOT基础上的计划与战略充分利用优势,将机遇资本化,扬长避短,迎接威胁①。
(二)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的优势
1.政府制度的强力支撑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视,陆续出台了扶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龙舟运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
政府还通过实际行动支持龙舟运动的发展。龙舟赛事的举办就得到了中国龙舟协会和各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全国龙舟月”系列赛事就是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和各举办地人民政府为主办单位的市场开发,有效的保证了龙舟赛事的成功举行和市场开发工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此外,中国龙协还积极推动龙舟训练基地的多元化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一批高水平的龙舟训练基地,如肇庆、顺德等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同时引导各地建立龙舟运动协会,这些协会的规范,为维护赛事体育道德、加强行业间的自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龙舟运动魅力独特
龙舟运动富含竞技之美。来自民间的龙舟竞渡本身就含有鲜明的竞技特质,自古就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种竞技特质进行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如李群玉诗:“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②。”而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现代水上运动项目,目标就是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因此,对竞争精神的宣扬则更加突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比赛也就更加精彩激烈,富含竞技之美。
竞技龙舟运动民族特色浓郁。竞技龙舟运动由民间的传统龙舟竞渡通过现代化转型而来,在演变的过程中龙舟的船体始终保留有龙头和龙尾,船身上漆有鲜艳的鳞状彩绘,船上配备着锣、鼓等,这些都使其饱含着强烈的民俗气息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竞技龙舟运动娱乐性十足。观看过龙舟比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随着一声令下,只见十几条龙舟头咬尾、尾接着头,从上游鱼贯而下。每条龙舟的颜色各异,龙头栩栩如生,船速快得劈波斩浪,宛如条条真龙戏水。此时鼓手坐于船头,手持鼓糙敲击鼓点,口中下达动作口令,桨手和着鼓点指示集体荡桨,而两岸助兴的观赛者人山人海,鼓声、水声、呐喊声、欢呼声声声入耳,气氛欢庆,场面壮观,具有极强的娱乐性。
3.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和对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的纪念,发展至今却没有被迅猛的商业文化所吞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超出了竞技和娱乐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深厚历史文化至今仍然深深植根于竞技龙舟运动之中。
龙舟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把中华儿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现代社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奋进的动力。
4.庞大的群众基础
传统龙舟竞渡在我国的广东、湖南、福建、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均有开展,这些地方开展龙舟运动的历史悠久,很多地区更是至今保持着每年端午佳节举行隆重的端午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随着中国龙协对龙舟运动“南舟北移”工程的大力推广,以及设立“全国龙舟月”的创举,我国参与龙舟运动的地区和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全国除新疆和青海外,各省市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龙舟队伍,阵容庞大。在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期间,我国共举办了十几站大型的国际龙舟赛事,参赛队伍达到400余只,1万4千余人,现场观众人数达到了300万。各省区市举办的地方性龙舟活动达几十起,参赛选手4万余人,现场观众人数达600万,充分体现了龙舟运动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 此外,高校竞技龙舟运动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现全国共有36所高校都设立了龙舟队伍,广泛参与国内外龙舟赛事,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高校龙舟运动已经成为我国竞技龙舟运动发展的一面旗帜。
(三)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的劣势
1.赛事运作机制
体育赛事是体育运动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如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运作障碍,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赛事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沿袭了近50年的计划体育机制,使得我国龙舟赛事的举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来贯彻实施,体现在主管部门的“严格把关”和“层层设卡”上,这与市场经济体制“灵活多变、按需分配”的资源配置模式相去甚远③。时下的中华龙舟大赛比赛还无法调动广大观众们参与的积极性,难以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而且这种“民办官监或官办官监”的竞赛体制不可避免地孕育了庞大的利益集合体,使比赛缺少内涵深意。所以说,龙舟赛事的运作机制制约了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赛事品牌与商品经营
赛事品牌通俗来讲,是指一项体育运动的知名度在社会上的反响有多大。中国龙舟赛事品牌的发展壮大固然重要,但赛事品牌的创建并不等于经营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自中国龙舟协会成立以来,“全国龙舟月”、“中国龙舟锦标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赛事相继展开,这种走马换将式的品牌创建形式显然对整体产业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却很难产生专业深度效应。尽管各地区龙舟活动很多,但大部分处于自发的、零散的自娱自乐状态,并没有与响亮的赛事品牌结合起来,以至于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形式多样的龙舟赛事虽然保持了龙舟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效果,却忽视了品牌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和专一性。中华龙舟大赛创建品牌固然重要,但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龙舟运动后备人才匮乏,人员结构老化
据中国龙舟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常年参与龙舟训练和比赛的队伍超过30万支,数量庞大,但这些队伍中专业队数量很少,而且人员结构老化,后备人才严重匾乏,队伍缺乏稳定性。
龙舟运动在我国属于社体项目,龙舟运动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备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往的世界性龙舟大赛都是由中国龙协选派优秀地方队伍代表国家队出征,随着世界龙舟运动的迅速发展,这种方式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竞技龙舟运动发展的要求,竞技龙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4.龙舟运动自身变革迟缓
历史上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无不以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但凡伊始轰轰烈烈而中途夭折的改革无不源于观念陈旧所致④。中华龙舟大赛要发展,龙舟运动自身首先必须进行观念的改革,用可行的科学眼光来对待历史习俗和现代潮流趋势,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必须跟上观念的更新速率。
(四)中华龙舟大赛发展面临的机遇
1.2010年亚运会后时代契机
龙舟运动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对于龙舟运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巩固、传播和发展仍不失为一次划时代的开始。中华龙舟大赛可以借助2010年后亚运时代契机完善中国龙舟运动市场体系;促进中国龙舟文化市场的外向发展;带动龙舟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重新认识现代高科技对体育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对龙舟运动加大宣传;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格局等。
2.中华龙舟大赛起点较高
中华龙舟大赛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较高,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6月份在江南水乡江阴市月城镇圆满落幕。此次中国龙舟公开赛分站赛系列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多支龙舟俱乐部来参加,总奖金达到300万,中华龙舟大赛比赛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由此我们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龙舟文化通过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也一定能够如意大利的“足球产业”、德国的“体育用品业”和法国的“健身娱乐业”一样成为民族的标志性产业。
3.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为龙舟运动消费的崛起创造了巨大的时代机遇。资料显示⑤: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7.7%和46.2%,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使体育有偿消费成为可能。
(五)中华龙舟大赛发展面临的威胁
1.内部威胁
中华龙舟大赛的内部威胁主要来自于我国国内体育市场的发展现状,中华龙舟大赛自身进入市场的形象单一,这样的产品形象无法让广大消费者更清晰地认识龙舟的各种内涵,所以也将造成中华龙舟大赛过于形式化的尴尬局面。所以说,在制定比赛规则时,即要满足普通观众观看审美视角,还要让观众领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巩固龙舟运动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2.外部威胁
所谓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的外部威胁主要指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运动形式、不同审美观念层面的冲击,再者,中华龙舟大赛产业的集团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西方体育实行的“俱乐部”、“体育卡特尔”等体制还不适合我国龙舟运动的发展国情。所以,在世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更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认准自身的发展特点,妥善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国龙舟运动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顺达。
三、结束语
中华龙舟大赛是中国龙舟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宗旨是继承和发展中国龙舟所具有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拼搏精神,充分揭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宝贵的龙舟文化遗产奉献给全世界。在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过程中要运用SWOT分析法正视发展的优势,审视发展的劣势,抓住发展的机遇,消除发展的威胁,从整体上进行剖析,把握和认识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规律,从新的视角推动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
注释:
① 苏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3.
② 杨萝生.历代龙舟竞渡文学作品评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7.
③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④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289-300.
⑤ 刘先进.从资本运营角度看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7-30.
参考文献:
[1] 苏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3.
[2] 杨萝生.历代龙舟竞渡文学作品评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7.
[3]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289-300.
[5] 刘先进.从资本运营角度看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7-30.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采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观点对我国中华龙舟大赛发展中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中国龙舟运动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SWOT分析 中华龙舟大赛 对策
龙舟竞渡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民族魅力而备受人们的喜爱。龙舟运动集文化、娱乐和竞技于一身,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启发历史文化研究、渲染节日气氛、丰富大众生活、促进全民健身、增进友谊和促进团结、展示强健体魄和竞技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进入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阶段,古老的龙舟竞渡也随之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转型。1976年香港举办的第一届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作为我国竞技龙舟运动的开端,到2011年代表着中国龙舟最高水平的中华龙舟大赛开始运作,我国的龙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华龙舟大赛
中华龙舟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办。是国内目前赛事级别最高、竞技水平最高、奖金总额最高的顶级龙舟赛事。每年都在全国各地举行十多站分站比赛,根据成绩排名每年末举行中国龙舟大赛决赛。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行业体协及承办地为单位均可组队参加,比赛项目一般分男子组2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女子组2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比赛执行中国龙舟协会《龙舟竞赛规则》。
二、中华龙舟大赛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任何一个计划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计划实施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比较,帮助计划制定者与实施者进行预测,并认识到计划面临的主要与次要问题,使建立在SWOT基础上的计划与战略充分利用优势,将机遇资本化,扬长避短,迎接威胁①。
(二)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的优势
1.政府制度的强力支撑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视,陆续出台了扶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龙舟运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
政府还通过实际行动支持龙舟运动的发展。龙舟赛事的举办就得到了中国龙舟协会和各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全国龙舟月”系列赛事就是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和各举办地人民政府为主办单位的市场开发,有效的保证了龙舟赛事的成功举行和市场开发工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此外,中国龙协还积极推动龙舟训练基地的多元化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一批高水平的龙舟训练基地,如肇庆、顺德等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同时引导各地建立龙舟运动协会,这些协会的规范,为维护赛事体育道德、加强行业间的自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龙舟运动魅力独特
龙舟运动富含竞技之美。来自民间的龙舟竞渡本身就含有鲜明的竞技特质,自古就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种竞技特质进行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如李群玉诗:“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②。”而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现代水上运动项目,目标就是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因此,对竞争精神的宣扬则更加突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比赛也就更加精彩激烈,富含竞技之美。
竞技龙舟运动民族特色浓郁。竞技龙舟运动由民间的传统龙舟竞渡通过现代化转型而来,在演变的过程中龙舟的船体始终保留有龙头和龙尾,船身上漆有鲜艳的鳞状彩绘,船上配备着锣、鼓等,这些都使其饱含着强烈的民俗气息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竞技龙舟运动娱乐性十足。观看过龙舟比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随着一声令下,只见十几条龙舟头咬尾、尾接着头,从上游鱼贯而下。每条龙舟的颜色各异,龙头栩栩如生,船速快得劈波斩浪,宛如条条真龙戏水。此时鼓手坐于船头,手持鼓糙敲击鼓点,口中下达动作口令,桨手和着鼓点指示集体荡桨,而两岸助兴的观赛者人山人海,鼓声、水声、呐喊声、欢呼声声声入耳,气氛欢庆,场面壮观,具有极强的娱乐性。
3.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和对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的纪念,发展至今却没有被迅猛的商业文化所吞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超出了竞技和娱乐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深厚历史文化至今仍然深深植根于竞技龙舟运动之中。
龙舟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把中华儿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现代社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奋进的动力。
4.庞大的群众基础
传统龙舟竞渡在我国的广东、湖南、福建、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均有开展,这些地方开展龙舟运动的历史悠久,很多地区更是至今保持着每年端午佳节举行隆重的端午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随着中国龙协对龙舟运动“南舟北移”工程的大力推广,以及设立“全国龙舟月”的创举,我国参与龙舟运动的地区和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全国除新疆和青海外,各省市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龙舟队伍,阵容庞大。在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期间,我国共举办了十几站大型的国际龙舟赛事,参赛队伍达到400余只,1万4千余人,现场观众人数达到了300万。各省区市举办的地方性龙舟活动达几十起,参赛选手4万余人,现场观众人数达600万,充分体现了龙舟运动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 此外,高校竞技龙舟运动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现全国共有36所高校都设立了龙舟队伍,广泛参与国内外龙舟赛事,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高校龙舟运动已经成为我国竞技龙舟运动发展的一面旗帜。
(三)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的劣势
1.赛事运作机制
体育赛事是体育运动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如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运作障碍,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赛事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沿袭了近50年的计划体育机制,使得我国龙舟赛事的举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来贯彻实施,体现在主管部门的“严格把关”和“层层设卡”上,这与市场经济体制“灵活多变、按需分配”的资源配置模式相去甚远③。时下的中华龙舟大赛比赛还无法调动广大观众们参与的积极性,难以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而且这种“民办官监或官办官监”的竞赛体制不可避免地孕育了庞大的利益集合体,使比赛缺少内涵深意。所以说,龙舟赛事的运作机制制约了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赛事品牌与商品经营
赛事品牌通俗来讲,是指一项体育运动的知名度在社会上的反响有多大。中国龙舟赛事品牌的发展壮大固然重要,但赛事品牌的创建并不等于经营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自中国龙舟协会成立以来,“全国龙舟月”、“中国龙舟锦标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赛事相继展开,这种走马换将式的品牌创建形式显然对整体产业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却很难产生专业深度效应。尽管各地区龙舟活动很多,但大部分处于自发的、零散的自娱自乐状态,并没有与响亮的赛事品牌结合起来,以至于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形式多样的龙舟赛事虽然保持了龙舟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效果,却忽视了品牌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和专一性。中华龙舟大赛创建品牌固然重要,但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龙舟运动后备人才匮乏,人员结构老化
据中国龙舟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常年参与龙舟训练和比赛的队伍超过30万支,数量庞大,但这些队伍中专业队数量很少,而且人员结构老化,后备人才严重匾乏,队伍缺乏稳定性。
龙舟运动在我国属于社体项目,龙舟运动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备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往的世界性龙舟大赛都是由中国龙协选派优秀地方队伍代表国家队出征,随着世界龙舟运动的迅速发展,这种方式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竞技龙舟运动发展的要求,竞技龙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4.龙舟运动自身变革迟缓
历史上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无不以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但凡伊始轰轰烈烈而中途夭折的改革无不源于观念陈旧所致④。中华龙舟大赛要发展,龙舟运动自身首先必须进行观念的改革,用可行的科学眼光来对待历史习俗和现代潮流趋势,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必须跟上观念的更新速率。
(四)中华龙舟大赛发展面临的机遇
1.2010年亚运会后时代契机
龙舟运动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对于龙舟运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巩固、传播和发展仍不失为一次划时代的开始。中华龙舟大赛可以借助2010年后亚运时代契机完善中国龙舟运动市场体系;促进中国龙舟文化市场的外向发展;带动龙舟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重新认识现代高科技对体育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对龙舟运动加大宣传;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格局等。
2.中华龙舟大赛起点较高
中华龙舟大赛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较高,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6月份在江南水乡江阴市月城镇圆满落幕。此次中国龙舟公开赛分站赛系列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多支龙舟俱乐部来参加,总奖金达到300万,中华龙舟大赛比赛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由此我们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龙舟文化通过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也一定能够如意大利的“足球产业”、德国的“体育用品业”和法国的“健身娱乐业”一样成为民族的标志性产业。
3.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为龙舟运动消费的崛起创造了巨大的时代机遇。资料显示⑤: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7.7%和46.2%,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使体育有偿消费成为可能。
(五)中华龙舟大赛发展面临的威胁
1.内部威胁
中华龙舟大赛的内部威胁主要来自于我国国内体育市场的发展现状,中华龙舟大赛自身进入市场的形象单一,这样的产品形象无法让广大消费者更清晰地认识龙舟的各种内涵,所以也将造成中华龙舟大赛过于形式化的尴尬局面。所以说,在制定比赛规则时,即要满足普通观众观看审美视角,还要让观众领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巩固龙舟运动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2.外部威胁
所谓中华龙舟大赛发展的外部威胁主要指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运动形式、不同审美观念层面的冲击,再者,中华龙舟大赛产业的集团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西方体育实行的“俱乐部”、“体育卡特尔”等体制还不适合我国龙舟运动的发展国情。所以,在世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更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认准自身的发展特点,妥善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国龙舟运动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顺达。
三、结束语
中华龙舟大赛是中国龙舟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宗旨是继承和发展中国龙舟所具有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拼搏精神,充分揭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宝贵的龙舟文化遗产奉献给全世界。在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过程中要运用SWOT分析法正视发展的优势,审视发展的劣势,抓住发展的机遇,消除发展的威胁,从整体上进行剖析,把握和认识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规律,从新的视角推动中华龙舟大赛的发展。
注释:
① 苏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3.
② 杨萝生.历代龙舟竞渡文学作品评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7.
③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④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289-300.
⑤ 刘先进.从资本运营角度看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7-30.
参考文献:
[1] 苏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3.
[2] 杨萝生.历代龙舟竞渡文学作品评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7.
[3]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289-300.
[5] 刘先进.从资本运营角度看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7-30.